張志杰
初中《物理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物理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從“生活走向物理”,二是“從物理走向社會”。“從物理走向社會”側重于應用和實踐。我們在這里重點闡述的是:課堂教學中怎樣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所謂“從生活走向物理”是要求物理教學建立在學生熟知的生活實踐基礎上,讓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物理現象和規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到物理知識無處不在,為學生創造輕松、和諧、富于生活氣息的學習環境。
“從生活走向物理”中的“生活”是指學生的生活,它包含三層含義,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現時的生活環境和未來可能的生活世界。準確地理解“生活”的三層含義,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物理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才能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物理教學活動,掌握物理基礎知識,提高物理基本技能。因此,貫徹“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充分體現了新課程“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思想。
如何在課堂上貫徹這一理念呢?不妨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學生自動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挖掘物理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物理貼近生活,盡量創設生活情境引出物理問題。
課堂導入的方式多樣,如實驗導入、問題導入、直接導入等。利用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導入新課,能夠更好地體現“從生活到物理”的教學理念。
例如教學《生活用電常識》時就可以利用生活情景導入新課。可設計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你們有過觸電的感覺嗎?大家知道我們為什么會觸電嗎?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了。又如在教學《電與熱》一節時,可以利用生活經驗導入,可設計為:在家里使用電爐子或電暖氣時我們會發現,電熱絲熱得發紅,可導線卻不怎么熱。大家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就會知道答案了。這樣的例子很多,只要教師細心提煉,就會有更多的發現。
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可以讓學生在接受新知識之前就感受到濃濃的生活氣息,感覺到物理對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重要作用,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望。
二、利用生活經驗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盡管初中學生已開始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但思維水平還較低,處于從經驗型向理論型的過渡時期。通過生活經驗獲得的知識,學生更容易接受。因此,在電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恰當地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一些物理問題。
例如,測電筆的使用、保險絲等這些內容,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生活經驗加深學生的理解。可以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對這些問題做出解釋,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給予歸納概括。這樣做達到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目的。
在教學《電阻》時,對于“影響電阻的因素”這一問題,在操作相關的實驗,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這一問題就會變得很直觀。平時常用水流類比電流,同樣也可以用水管類比導體。例如,在引導學生認識“導體越長,電阻就越大”時就可以利用這一類比。農村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春天抗旱用的“白龍”越長出水就越慢,就是因為“白龍”越長阻力就越大。“導體橫截面積越小,電阻就越大”,可以聯系生活,如用水泵澆水時用8寸井,然后接4寸“白龍”就非常困難甚至接不上,這就是因為水管越細,阻力就越大。在實驗的基礎上,通過與生活經驗進行類比,學生就會有更清楚的認識。
聽一個孩子講過這樣一件事,他問老師“壓力”與“壓強”有什么不同,教師回答說:“概念和單位不一樣。”結果弄得他更糊涂。這樣的回答顯然不利于學生理解。我認為,不妨從生活經驗入手向學生解釋:以人走在沙地上為例,在走的過程中腳對沙地的作用是壓力,而踩出腳印的深淺不同就是壓強。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講授和學生自主探究的基礎上,在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說明抽象的問題,這樣就會以生動具體的形式把知識展現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另外,物理教材中,在每個基礎物理量的教學內容后都加入了一些“小資料”,如常見的家用電器的電壓、電功率,一些物體的質量,等等。這些“小資料”本身就是學生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利用好這些小資料具有兩方面的作用: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加強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認真閱讀這些內容,也可以有重點地對這些內容進行說明,讓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建立緊密的聯系,用生活經驗加深學生的理解。
三、圍繞生活話題設計問題
課堂教學是以問題為主線展開的。教師通過設疑,學生通過解疑,一步步實現教學目標。所以圍繞生活話題設計問題對于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具有重要的作用。圍繞生活話題設計問題可以從以下兩方面考慮。
1.以學生日常生活、學習活動中的背景為材料編題,激發學生的解題熱情,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串并聯電路”后,不必急于處理課后習題,可以讓學生先畫一下教室的電路或家里的電路;教學“電功率”后,可以安排學生計算教室里的日光燈一個月能耗電多少,也可以計算一個月的電費大約是多少。對于這樣的問題,學生在解題時興趣會很高,解題后也會有更大的成就感,這樣可以有效培養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2.以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和一些重大社會現象為背景,教師編題或為學生確定范圍學生自編題。
如納米技術、四川地震、神七發射等,都是學生關心的話題,教師可以利用這些熱點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總之,創設生活情境引入課題,在新課教學時利用豐富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在鞏固新知或課堂小節時再讓物理知識回到生活,才能更好地體現“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學理念。
物理來源于生活。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應注意把書本知識還原到它所存在的生活情境中,“從生活走向物理”。這樣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又能使學生認識到“生活處處有物理”,從來激發他們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本文就如何“從生活走向物理”做了深入的探索和清晰的闡述,也為廣大教師提供了另一個研究課題:如何“從物理走向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