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連
摘 要: 鄭珍《巢經巢詩鈔》共九百多首,很多詩作極具思想和藝術價值。他的詩歌在社會責任感、關注現實、同情民生、理想社會的描摹方面與杜甫具有相似性。兩位詩人的詩歌都體現了中國儒士的傳統精神即關注現實反映現實的現實主義精神,同情民生的民本主義精神,渴望理想社會的浪漫主義精神,并把個人之感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镕鑄在各自詩歌之中,體現人與詩一的特點。
關鍵詞: 鄭珍 杜甫 詩歌內容 相似性
鄭珍(1806.—1864.),字子尹,號柴翁,別號五尺道人,自稱子午山孩,或稱巢經巢主,貴州遵義人,清代有名的古文家、經學家、詩人,一生科場不順,備嘗艱辛,后偏處西南,潛心著述,終老故里。鄭珍一生在文字學和地方方志上有突出的成就,詩歌散文尤現成就,《清史稿》尊他為“西南巨儒”實不為過。鄭珍的《巢經巢詩鈔》共計九百多首詩,很多極具思想和藝術價值,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巢經巢詩鈔》在清末和民國年間備受推崇,但當今一些學者把他定為宋詩派,因此評價不高。近些年隨著對清代詩歌研究的重視,鄭珍的詩歌又受到學者們的關注,一些文學史和清代詩歌研究著作開始重視對鄭珍詩歌的研究。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主要集中在他的詩作上,涉及鄭珍多方面如:詩歌、散文、詞、經學、史學、思想、家族、沙灘文化的研究,其中詩歌的研究仍然是主流,主要涉及詩歌內容、藝術手法的研究。但研究者多關注于鄭珍作品的文本研究,較少從橫向或縱向角度做比較研究。《巢經巢詩鈔》體現了強烈的儒士精神,即關注現實的現實主義精神,渴望理想社會的浪漫主義精神,并把個人之感與現實社會緊密聯系镕鑄在各自的詩歌之中,體現人與詩一的特點。鄭珍與詩作被譽為“詩史”的杜甫的人生經歷有極大的相似性,二者的詩歌思想內容在社會責任感、關注現實、同情民生、理想社會的描摹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一、社會責任感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杜甫和鄭珍都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懷揣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踏上夢想之旅,但最終皆以失敗告終。杜甫有的詩作如《前出塞九首》“丈夫四方志,安可辭固窮”中抒發的遠大抱負和堅定信念都表現了盛唐時期儒士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精神。此外《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積極向上中又有儒士傲視一切的一面;詠物言志詩《房兵曹胡馬》“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一句以馬的驍勇善馳托物言志,表現詩人的英勇氣概和遠大抱負;《高都護驄馬行》中的“青絲絡頭為君老,何由卻出橫門道”同樣以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現詩人渴望馳騁沙場、建立功業的愿望。鄭珍詩作中同樣體現了這種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和愿望,展現了清代儒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在《阿卯眸日作》中表達了“會當立通岌”的遠大抱負,與杜甫前期的理想一樣都想憑自己之才力創一番功勛偉業。鄭珍《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回顧道“少志橫四海”①說明青少年時期的鄭珍是滿懷豪情壯志的。兩位詩人在前期的詩作中都表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渴望建功立業的愿望。這是對儒家治國平天下思想的繼承,雖均以失敗告終,但他們對國事的熱誠正是建立在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基礎之上的。
二、關注現實
對現實的關注早在《詩經》中就有鮮明的體現。《詩經》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風俗人情等各方面的內容,不僅描述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風俗文化,而且表現了當時周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是我國最早展現現實主義精神的詩歌,奠定了我國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這種詩歌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深刻影響后世詩人,如屈原的抒情發憤詩作實際是繼承《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漢樂府詩歌的“緣事而發”,建安詩歌的“慷慨之音”,都是直接繼承這種創作精神。唐代的杜甫,更是詩歌的集大成者。杜甫一生遭遇坎坷,親身經歷安史之亂,也承受唐王朝土崩瓦解給他帶來的巨大創傷。他以儒士的社會責任感用詩記錄下了唐王朝由昌盛到衰敗、人民災難深重、民族危機深化的時代。清代鄭子尹之時代早已不是“康乾盛世,而是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封建社會開始總崩潰的動蕩歲月。統治階級對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空前殘酷……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發生”②。杜甫、鄭珍兩位詩人都有相似的人生經歷,他們目睹了社會的黑暗和殘酷,并在各自的詩作中反映。
(一)戰爭徭役
杜甫表現社會黑暗最具代表性的詩作是《三吏》、《三別》、《兵車行》等,這些詩作都是杜甫黑暗時代的真實記錄,其詩被稱作“詩史”實不為過。這些記錄社會現實的詩歌有的反映百姓被壓迫屠殺的真實事件,如《三絕句》中的“見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描寫了男人被殺害、女人被奸淫的慘狀,《羌村》中的“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以“盡”反映了統治階級對老百姓包括兒童的強制征兵,“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甚至連老太婆也不放過;有的表達反對戰爭的主張,如《前出塞》“君已富土境,開邊一何多”,《洗兵馬》“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兵車行》“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等詩句都是這種思想的體現;有的詩作真實再現老百姓的痛苦生活,如《石壕吏》“出入無完裙”,飽含了詩人和百姓痛苦的血淚,是詩人為百姓的代言,也是對社會黑暗、朝廷昏庸的直接控訴。
災害頻發,匪患不斷,官吏腐敗,課稅繁重以致民不聊生是鄭珍時代的總體特征。鄭珍反映戰爭的詩《十一月二十五日,摯家之荔波學舍避亂,紀事八十韻》:“八月探丸起,大呼據桐梓。揚旗婁山關,飲馬板橋水。……徐徐雷臺山,突兀布重壘。”就是當時農民起義軍兵入遵義成聲如破竹之勢的再現,此外,《避亂紀事九十韻》、《閏八紀事百韻》、《望捷行》雖都表達殺賊之決心,但也是對當時社會環境戰亂不斷的真實反映;《抽厘哀》反映抽厘繁重,描寫當時百姓不堪重稅的慘狀:“東行西行總抽取,未及賣時已空手。”官吏對老百姓的剝削同樣延伸到各個階層,《南鄉哀》“兩營虎賁二千士,迫脅富民莫搖指”揭露的是官府對富民的壓迫和剝削;《僧尼哀》“僧尼皇皇不得休,暮叩團總朝團頭”官府貪婪之手更是伸向了僧尼,“武官更愛錢,文官尤惜死”一語道出了官吏貪生怕死、貪財瀆職的本質。endprint
(二)朝廷昏庸
社會的黑暗說明了政府的不作為甚至是統治者荒淫無度、官吏對老百姓的盤剝掠奪。兩位詩人都對當政者進行大膽的揭露和指斥,如《登樓》:“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北極朝廷終不改,西山寇盜莫相侵。可憐后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③正值春季,花近高樓,錦江一派春色,但這一切卻讓剛回成都的杜甫無心賞悅,因為西山寇盜即吐蕃已陷京長安,并立廣武王李承弘為帝。世間一切如玉壘浮云,蒼狗變幻,也似自己多難的人生經歷一般,怎不教詩人傷心?登樓所望為后主祠廟,想到相信宦官以致萬方多難、盜寇陷京犯四川的代宗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同諸公登慈恩寺塔》里“遂賓于西王母,觴于瑤池之上”實諷刺唐玄宗與楊貴妃的荒淫生活,國事讓李林甫安排處理,李林甫排斥賢才以致“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其“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則把當時阿諛奉承、趨炎附勢之人比喻成隨太陽轉徙追逐名利,滿足私欲之雁。詩人把當時的皇帝不理朝政、奸臣當道、賢才報國無門的社會現實真實地再現在讀者面前,《九成宮》借隋文帝為勞民傷財修建仁壽宮一事諷刺代宗帝窮奢極欲的生活。
鄭珍時代的政府更是腐敗至極。一方面是政府瀆職不作為,如《松滋》:“松滋前決口,聞尚駐工官。四載已云久,一堤如此難。”松滋決口,相關職能部門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尸位素餐玩忽職守,詩人痛心疾首地發出“盤饗爾何安”的感慨。《江邊老叟詩》:“官家歲歲程堤功,而今江身與河同。”揭露了官吏上程治河之功,實則治理無方以致“沉災四年”的可笑虛偽,貪功瀆職的丑惡嘴臉。一方面官吏厚顏無恥索要好處,如《捕豺行》“君不見三四年間豺勢橫,厭食豚犬逐食人。”百姓為豺狼所苦,請求官府驅狼護民,“去災捍患竟誰事,責故在官不在民”本是官府的職責,但官吏們卻索要好處。“人豺夜行如楦麟,官豺晝聚稱上賓。邑中豺伯縱豺食,群豺飽臥東城堙”,官吏的貪婪無度讓百姓苦不堪言,詩人把貪婪兇殘的官吏比作豺狼,揭露了當時黑暗腐朽的政治環境,反映了當時百姓生存的艱難。《酒店埡即事》中的“六旬不雨渾閑事,里長催書德政碑”同樣揭露了里長閑事卻催書德政碑的虛偽可恥。
兩位詩人都親身體會、親眼所見當時的社會政治環境。他們關注現實并反映現實,或揭露社會的黑暗,或鞭笞官府的腐朽,或同情百姓的生存,把自身的遭遇同現實社會聯系起來,作細致的關照,關懷政治,同情民生,體現了詩人的民本主義精神。此種精神直接繼承詩經離騷的現實主義精神,表現了儒士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核心思想。
三、同情民生
面對社會禍亂不斷,災害頻發,官府貪婪,詩人們都有救民于水火的強烈愿望。杜甫《石犀行》“安得壯士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茫”、《九日寄岑參》“安得誅云師,疇能補天漏”是沒有天災的真誠渴望;杜甫親見百姓被戰爭所苦的慘狀,深刻認識到社會生產的破壞、政府剝削的加劇與戰爭緊密相關,《晝夢》“安得務農息戰斗,普天無吏橫索錢”、《宿花石戍》“誰能扣君門,下令減征賦”均發出了沒有戰爭、官吏不再橫征暴斂的急切呼聲,他希望官府能輕徭薄賦與民休息。鄭珍的《餓四首》對百姓“可憐溪左右,十室九家貧”甚至“處處人相食,朝朝耳駭聞”的悲慘生活不忍一睹。他的詩作從百姓的立場發出真摯的渴望,《至息烽喜得大雨》“去年無禾亦無麥”是說干旱使農民顆粒無收,生活無計,當詩人到息烽時天降大雨,“街中大小齊拍手”描寫了百姓們的喜悅之情,同時也是詩人之喜。
這些反對戰爭剝削的主張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是站在百姓的立場為民請命,符合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廣大老百姓的心聲和渴望。兩位詩人同情民生疾苦,鮮明地體現了民本主義精神。
四、理想社會的描摹
杜甫“凈洗甲兵長不用”、“安得務農息戰斗,普天無吏橫索錢”詩句表達了一個儒士的渴望,即沒有戰爭和剝削,“男谷女絲行復歌”的和平安寧景象,以及像自己一樣的儒士們“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些都是杜甫的美好理想。鄭珍在《哀里》中也描繪了理想國度:“農勤女耕織,商販不愿鬻。僻社萃廉秀,星居滿果行。書無鄧思賢,藏備四庫錄。”這些都是詩人在現實社會中目睹或親歷戰亂,飽嘗艱辛后對理想社會的渴望。在詩人的心中,沒有戰爭剝削的社會才是理想社會。這種理想雖不能實現,但表現了兩位詩人的浪漫主義精神。
綜上,鄭珍杜甫詩歌反映現實、關注民生、描摹理想社會的內容都具有相似性,體現了作為儒士的鄭珍和杜甫的愛國愛民的優良傳統思想。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關注和反映現實,把個人之情镕鑄在詩歌之中,愛憎分明,剛正不阿,達到人與詩一的境界。讀兩位詩人之詩猶如當時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黑暗歲月就在眼前一般真實,兩位詩人滄桑悲愴感天泣地的凄苦悲憫情懷猶在心中回轉一樣鮮明。兩位詩人都有許多反映現實的詩作,從這一層面上看,鄭珍的詩是對杜甫詩史精神的繼承。
注釋:
①楊元楨注釋.鄭珍巢經巢詩集校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226.
②黃萬機.鄭珍評傳[M].成都:巴蜀書社,1988,3.
③蕭滌非,杜甫研究(下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56,144.
2014年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黔北文化研究中心研究項目(立項編號:JD20132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