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龍喜
《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運算教學的要求是:在小學第一學段(1—3)年級段中,學生需要體會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如何在教學中把握《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實現運算教學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閱讀蘇教版教材,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發掘教材中的內涵,將教材的設計意圖通過教學過程更好地表達出來,從而更好地加深學生對于運算意義的理解,掌握數的基本運算,綜合提高運算素養。
一、具體教學情境中體會運算的意義
具體教學情境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了引起學生一定的情緒體驗或探究愿望,從而幫助學生生成知識和能力,由教師有目標地引入或創設的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和問題意識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在小學低年級段中,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思維特點,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各種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體會運算的意義。
例如: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有余數的除法》第一課中例題。
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組成小組,按照“每人分得同樣多(也就是平均分)的要求平均分給幾個小朋友。教師提出的要求是開放的,學生的操作結果是多樣化的,比如每人分1支,每人分2支、3支……這時候,教師要求學生把操作中的各種情況記錄下來。在這樣的具體操作情境中,學生通過具體操作,初步感知認識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時候,可能會有剩下的。教師選擇“10支鉛筆,每人分3支,可以分給3個人,還剩下1支”這個具體情況,引導學生說出除法算式:10÷3=3(人),教師追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很快有學生發現“三三得九”,很顯然不等于10,教師追問那剩下的1支怎么辦?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情境的感知,學生明白了剩下的部分不夠再分一份,所以只能作為余數,從而引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10÷3=3(人)……1(支)。通過這樣的具體情境,學生對有余數的除法意義有了初步理解,也對余數的認知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驗算感知過程中提高運算的水平
驗算:就是算題算好以后,再通過逆運算演算一遍,檢驗以前運算的結果是否正確。驗算能夠有效地檢查出運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培養學生對于運算的結果進行自覺的驗算,不僅有助于運算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認真負責的態度。蘇教版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中明確提出了驗算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利用學生關注計算是否正確的心理,積極引導學生對驗算進行感知,讓他們體會到驗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學生內在生成主動要求驗算的心理需要,逐步增強學生對于驗算的自覺性要求。
例如:二年級數學下冊《加法》第一課中
計算:143+126=?搖?搖 ?搖中,學生通過計數器和用豎式計算的方法計算以后,展示學生的豎式:(圖1)
(圖1) (圖2)
教師提出:算的對不對,怎么才能知道呢?此時,教師告知學生算得對不對,要驗算才知道。引出: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再次展示交換后的豎式(圖2),讓學生計算。學生計算以后,將兩個豎式讓學生比較,學生發現計算結果是一樣的,這樣可以知道計算的結果是正確的。在計算過程中,教師通過巡視發現有學生豎式計算錯了,驗算結果和計算不一樣的情況,及時展示,通過展示錯誤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如果兩次計算的結果不一樣,則說明至少有一次計算是錯誤的,感知到驗算的必要性。
三、觀察判斷問題中理解運算的方法。
觀察和判斷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判斷,學生基于已有的觀察會分析得到正確或是錯誤的結論。對于運算能力的提高,蘇教版教材設計了較多的判斷對錯的題目,以便讓學生獲得對運算方法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學中,有必要利用好這些資源,充分發揮錯誤資源的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運算方法的理解鞏固,通過反面教材的剖析,有助于讓學生對運算方法獲得清晰的認識。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練習一第5題中
左起第2、3、4題的計算都是錯的,在教學中,放開讓學生找一找錯在哪里,讓學生從錯誤中發現問題,找到問題所在,在此基礎上改正,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有余數的除法運算方法。像這樣的例子在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中也出現了,這樣的例子把計算中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呈現出來,用好這些錯誤的例子對于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算法有較好的效果。
四、利用遷移學習中促進運算的思維
遷移在心理學上也稱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如果學生感悟和意識到所學過的知識有助于解決現在的問題,就會促進學生在今后的學習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或經驗解決問題。在低年級段運算教學中應該積極利用遷移效應,讓學生利用已經學會的運算知識和經驗,直接應用到將要學習的內容中,將已經學過的計算方法進行拓展延伸,從而促進對運算層次的提高和掌握。
例如:教學二年級數學54頁《退位減》的例題中,在學生列出算式后,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不退位的三位數減三位數的筆算方法,也會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嘗試獨立計算。通過自主探索,學生發現“十位上3減8不夠減”,提出了疑問,教師鼓勵學生:怎么辦?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探索解決。在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想到:“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借一個,那么十位不夠減,也要從百位借一個。”利用遷移的效應,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索,理解掌握了從百位上退位的處理方法,從而化解了三位數減三位數的退位減法這一難點。endprint
《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運算教學的要求是:在小學第一學段(1—3)年級段中,學生需要體會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如何在教學中把握《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實現運算教學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閱讀蘇教版教材,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發掘教材中的內涵,將教材的設計意圖通過教學過程更好地表達出來,從而更好地加深學生對于運算意義的理解,掌握數的基本運算,綜合提高運算素養。
一、具體教學情境中體會運算的意義
具體教學情境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了引起學生一定的情緒體驗或探究愿望,從而幫助學生生成知識和能力,由教師有目標地引入或創設的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和問題意識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在小學低年級段中,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思維特點,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各種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體會運算的意義。
例如: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有余數的除法》第一課中例題。
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組成小組,按照“每人分得同樣多(也就是平均分)的要求平均分給幾個小朋友。教師提出的要求是開放的,學生的操作結果是多樣化的,比如每人分1支,每人分2支、3支……這時候,教師要求學生把操作中的各種情況記錄下來。在這樣的具體操作情境中,學生通過具體操作,初步感知認識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時候,可能會有剩下的。教師選擇“10支鉛筆,每人分3支,可以分給3個人,還剩下1支”這個具體情況,引導學生說出除法算式:10÷3=3(人),教師追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很快有學生發現“三三得九”,很顯然不等于10,教師追問那剩下的1支怎么辦?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情境的感知,學生明白了剩下的部分不夠再分一份,所以只能作為余數,從而引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10÷3=3(人)……1(支)。通過這樣的具體情境,學生對有余數的除法意義有了初步理解,也對余數的認知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驗算感知過程中提高運算的水平
驗算:就是算題算好以后,再通過逆運算演算一遍,檢驗以前運算的結果是否正確。驗算能夠有效地檢查出運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培養學生對于運算的結果進行自覺的驗算,不僅有助于運算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認真負責的態度。蘇教版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中明確提出了驗算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利用學生關注計算是否正確的心理,積極引導學生對驗算進行感知,讓他們體會到驗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學生內在生成主動要求驗算的心理需要,逐步增強學生對于驗算的自覺性要求。
例如:二年級數學下冊《加法》第一課中
計算:143+126=?搖?搖 ?搖中,學生通過計數器和用豎式計算的方法計算以后,展示學生的豎式:(圖1)
(圖1) (圖2)
教師提出:算的對不對,怎么才能知道呢?此時,教師告知學生算得對不對,要驗算才知道。引出: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再次展示交換后的豎式(圖2),讓學生計算。學生計算以后,將兩個豎式讓學生比較,學生發現計算結果是一樣的,這樣可以知道計算的結果是正確的。在計算過程中,教師通過巡視發現有學生豎式計算錯了,驗算結果和計算不一樣的情況,及時展示,通過展示錯誤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如果兩次計算的結果不一樣,則說明至少有一次計算是錯誤的,感知到驗算的必要性。
三、觀察判斷問題中理解運算的方法。
觀察和判斷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判斷,學生基于已有的觀察會分析得到正確或是錯誤的結論。對于運算能力的提高,蘇教版教材設計了較多的判斷對錯的題目,以便讓學生獲得對運算方法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學中,有必要利用好這些資源,充分發揮錯誤資源的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運算方法的理解鞏固,通過反面教材的剖析,有助于讓學生對運算方法獲得清晰的認識。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練習一第5題中
左起第2、3、4題的計算都是錯的,在教學中,放開讓學生找一找錯在哪里,讓學生從錯誤中發現問題,找到問題所在,在此基礎上改正,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有余數的除法運算方法。像這樣的例子在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中也出現了,這樣的例子把計算中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呈現出來,用好這些錯誤的例子對于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算法有較好的效果。
四、利用遷移學習中促進運算的思維
遷移在心理學上也稱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如果學生感悟和意識到所學過的知識有助于解決現在的問題,就會促進學生在今后的學習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或經驗解決問題。在低年級段運算教學中應該積極利用遷移效應,讓學生利用已經學會的運算知識和經驗,直接應用到將要學習的內容中,將已經學過的計算方法進行拓展延伸,從而促進對運算層次的提高和掌握。
例如:教學二年級數學54頁《退位減》的例題中,在學生列出算式后,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不退位的三位數減三位數的筆算方法,也會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嘗試獨立計算。通過自主探索,學生發現“十位上3減8不夠減”,提出了疑問,教師鼓勵學生:怎么辦?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探索解決。在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想到:“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借一個,那么十位不夠減,也要從百位借一個。”利用遷移的效應,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索,理解掌握了從百位上退位的處理方法,從而化解了三位數減三位數的退位減法這一難點。endprint
《數學課程標準》對小學數學運算教學的要求是:在小學第一學段(1—3)年級段中,學生需要體會運算的意義,掌握數的基本運算。如何在教學中把握《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實現運算教學的目標,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閱讀蘇教版教材,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發掘教材中的內涵,將教材的設計意圖通過教學過程更好地表達出來,從而更好地加深學生對于運算意義的理解,掌握數的基本運算,綜合提高運算素養。
一、具體教學情境中體會運算的意義
具體教學情境是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了引起學生一定的情緒體驗或探究愿望,從而幫助學生生成知識和能力,由教師有目標地引入或創設的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和問題意識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在小學低年級段中,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思維特點,新課標要求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四則運算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各種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體會運算的意義。
例如:教學二年級數學下冊《有余數的除法》第一課中例題。
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組成小組,按照“每人分得同樣多(也就是平均分)的要求平均分給幾個小朋友。教師提出的要求是開放的,學生的操作結果是多樣化的,比如每人分1支,每人分2支、3支……這時候,教師要求學生把操作中的各種情況記錄下來。在這樣的具體操作情境中,學生通過具體操作,初步感知認識到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時候,可能會有剩下的。教師選擇“10支鉛筆,每人分3支,可以分給3個人,還剩下1支”這個具體情況,引導學生說出除法算式:10÷3=3(人),教師追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很快有學生發現“三三得九”,很顯然不等于10,教師追問那剩下的1支怎么辦?通過引導學生對具體情境的感知,學生明白了剩下的部分不夠再分一份,所以只能作為余數,從而引出有余數的除法算式10÷3=3(人)……1(支)。通過這樣的具體情境,學生對有余數的除法意義有了初步理解,也對余數的認知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驗算感知過程中提高運算的水平
驗算:就是算題算好以后,再通過逆運算演算一遍,檢驗以前運算的結果是否正確。驗算能夠有效地檢查出運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培養學生對于運算的結果進行自覺的驗算,不僅有助于運算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認真負責的態度。蘇教版教材數學二年級下冊中明確提出了驗算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利用學生關注計算是否正確的心理,積極引導學生對驗算進行感知,讓他們體會到驗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促使學生內在生成主動要求驗算的心理需要,逐步增強學生對于驗算的自覺性要求。
例如:二年級數學下冊《加法》第一課中
計算:143+126=?搖?搖 ?搖中,學生通過計數器和用豎式計算的方法計算以后,展示學生的豎式:(圖1)
(圖1) (圖2)
教師提出:算的對不對,怎么才能知道呢?此時,教師告知學生算得對不對,要驗算才知道。引出: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再次展示交換后的豎式(圖2),讓學生計算。學生計算以后,將兩個豎式讓學生比較,學生發現計算結果是一樣的,這樣可以知道計算的結果是正確的。在計算過程中,教師通過巡視發現有學生豎式計算錯了,驗算結果和計算不一樣的情況,及時展示,通過展示錯誤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如果兩次計算的結果不一樣,則說明至少有一次計算是錯誤的,感知到驗算的必要性。
三、觀察判斷問題中理解運算的方法。
觀察和判斷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判斷,學生基于已有的觀察會分析得到正確或是錯誤的結論。對于運算能力的提高,蘇教版教材設計了較多的判斷對錯的題目,以便讓學生獲得對運算方法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學中,有必要利用好這些資源,充分發揮錯誤資源的作用,更好地促進學生對運算方法的理解鞏固,通過反面教材的剖析,有助于讓學生對運算方法獲得清晰的認識。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練習一第5題中
左起第2、3、4題的計算都是錯的,在教學中,放開讓學生找一找錯在哪里,讓學生從錯誤中發現問題,找到問題所在,在此基礎上改正,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有余數的除法運算方法。像這樣的例子在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中也出現了,這樣的例子把計算中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呈現出來,用好這些錯誤的例子對于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算法有較好的效果。
四、利用遷移學習中促進運算的思維
遷移在心理學上也稱學習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如果學生感悟和意識到所學過的知識有助于解決現在的問題,就會促進學生在今后的學習情境中運用已有的知識或經驗解決問題。在低年級段運算教學中應該積極利用遷移效應,讓學生利用已經學會的運算知識和經驗,直接應用到將要學習的內容中,將已經學過的計算方法進行拓展延伸,從而促進對運算層次的提高和掌握。
例如:教學二年級數學54頁《退位減》的例題中,在學生列出算式后,由于學生已經掌握了不退位的三位數減三位數的筆算方法,也會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退位減法,因此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嘗試獨立計算。通過自主探索,學生發現“十位上3減8不夠減”,提出了疑問,教師鼓勵學生:怎么辦?讓學生自己帶著問題探索解決。在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學生想到:“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借一個,那么十位不夠減,也要從百位借一個。”利用遷移的效應,學生經歷了自主探索,理解掌握了從百位上退位的處理方法,從而化解了三位數減三位數的退位減法這一難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