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勇

建筑物建立起來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橫梁與鋼筋,但是少了它們,建筑物就會倒塌。文化對于學校教育質量來說就是這樣。學校文化是一個龐大的課題,本文僅從教育科研文化這一微觀的視角,談談對中學教育科研文化建設孕育學校教育質量的認識與體會。
教育科研文化的認識
學校文化是教育科研文化的母文化,何為學校文化?諸多學者見仁見智,我們比較欣賞以下兩種界定:第一,是學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淀而形成的師生員工的共同價值觀取向和行為準則;第二,是指關于師生員工、校園空間和物體及其活動所承載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總和。教育科研文化是學校文化的子文化,筆者理解為教職員工在“科研興師”“科研興?!钡膽?zhàn)略思想指導下,以教育科研理論為依據(jù),經過較長時期的大量的教育科研實踐探索和理性反思,提煉、積淀而成的有關教育科研的共同道德規(guī)范、價值觀念,以及由這種道德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支配的態(tài)度、行為方式等特質形態(tài)的文化現(xiàn)象。
學校科研文化的培育
1.研究學校歷史,內化教育理念
每所學校的發(fā)展歷史都是獨一無二的,因而每所學校的文化都不一樣。所以要進行學校文化建設和管理,就必須從學校歷史中尋找其發(fā)展軌跡,探尋其成長歷程。北京十二中具有近八十年的辦學歷史,始終站在教育變革和時代進步的前沿。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時任校長、當代教育家陶西平率先提出并實施了“加強雙基,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的教學理念和“同心同德,兢兢業(yè)業(yè),求實創(chuàng)新”的校訓。時任校長、現(xiàn)任北京市教委委員的羅潔提出了“讓教育充滿思想、讓思想充滿智慧”的教育哲學思想,確立了“六以三優(yōu)”課堂教學改革模式,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發(fā)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程改革以來,現(xiàn)任校長李有毅在汲取眾多優(yōu)秀校長的管理經驗、總結學校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提出了“求真、崇善、唯美”的教育理念,培育學生追求真的科學、善的道德、美的藝術,實施立體育人和全面育人,將素質教育實踐推向新的階段。在教育科研建設中,本著“以生為本,以校為基,科研興師,科研興?!钡目蒲欣砟?,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進程中,學校從自身的歷史傳統(tǒng)中挖掘學校文化建設的資源,并在教育實踐中不斷探索、反思、研究、提煉,與時俱進地整合和超越原有的教育理念,引導教職員工將這些教育理念內化為自己的教育行為,形成學校一種獨特的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學校管理的最高形態(tài)。
2.重構科研制度,發(fā)揮保障作用
科研制度是學校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所學校要逐步達到最高層次的文化管理,必須經歷從制度的萌芽期、成長期、成熟期到發(fā)揚期的歷程。為了保證科研工作規(guī)范、有序、扎實地進行,北京十二中在原有科研制度的基礎上,根據(jù)學校發(fā)展新的需要,先后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教育研究資助計劃管理辦法》、《北京市第十二中學教育科研績效考評實施辦法》等制度,同時還建立了備課組和教研組活動制度、理論學習制度、自我反思制度、科研獎勵制度、科研檔案管理和科研成果推廣制度。這些制度既保障了科研工作有章可循,又進一步激發(fā)了教職工的科研積極性,提高了參與科研的主動性。
3.提供科研支撐,培育科研生態(tài)
我們在組織教師申報課題時發(fā)現(xiàn),不少教師所選的課題名稱不當,或者本身就不是課題,或者選題太大,或者選題太小。為了扭轉諸如此類的教育科研消極現(xiàn)象,解決教師做科研的技術問題,學校必須加強科研指導和服務。通過舉辦專家學術報告會和特級教師教育教學實踐研討會,在校外專家和身邊的教育專家榜樣的引領下,使教師明確教育家和教書匠的區(qū)別在于是否進行教育研究。教育科研并不神秘,教師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教育經驗思考就能上升到教育研究。作為教育科研管理的職能部門,要認真做好課題的選題、申報、開題、指導、中檢、結題、成果申報等工作,及時推廣優(yōu)秀科研成果并解決科研過程中的問題。只有加強課題的過程管理、規(guī)范化管理、科研的技術支撐和物質保障,才能逐步提高教師的科研意識,培育學校的科研生態(tài)。
4.搭建科研平臺,深化校本科研
搭建校本研訓平臺,促進教師全員發(fā)展。校本研訓主要包括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主要研究解決本校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同學校、不同教師、不同學科、不同的發(fā)展時期所面臨的問題是不盡相同的,因此校本研訓的內容必須因校、因人、因時而定。北京十二中根據(jù)學校的實際,確立了“分類培養(yǎng)、分層推進”的教師隊伍建設指導思想,一方面實施“七個一”工程,為教師搭建科研和自我再發(fā)展平臺,另一方面,以“骨干引領、以賽代培”為抓手,讓“名師”更優(yōu),讓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開發(fā)校本課程平臺,滿足學生個性需求。校本課程的研發(fā)標志教師科研水平的高低,是促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手段,是新課程向縱深推進的關鍵。北京十二中在校本課程開發(fā)過程中,力求實效,發(fā)揮師資群體優(yōu)勢打造品牌課程,形成了社會課程、綜合課程、創(chuàng)新課程和國際課程的校本課程結構,構建了“真善美”交融的課程體系。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研究能力,滿足了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fā)展需求。
拓展課題研究領域,構建新型科研文化。基于聚焦問題,項目研究是教師隊伍建設和提高教育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笆濉币詠?,學校引導教師申報立項了心理、形體、科技等領域的國家級重點科研課題和北京市高中特色發(fā)展試驗項目,內容涵蓋了教育教學管理、課堂教學有效性、德育實效性、教學模式探究、教育教學評價、校本課程開發(fā)、教師隊伍建設、學習方法指導以及校內外的資源整合等方面。讓學校成為教育科研的中心,研發(fā)部成為真正的研究室,更多的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達到“組組有課題,人人都參與,全學科多領域覆蓋”的目標,構建新型的科研文化。
營造新型交往關系,開展合作開放科研。教育教學研討活動是展示教育科研過程和成果的一種重要形式。北京十二中每年都舉辦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科研年會,采取專家報告與校內名師論壇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組討論相結合、交流展示與技能競賽相結合等研討方式,引導教師與自我對話、與同伴對話、與專家對話。
教育科研并不意味著學校可以自我封閉,需要廣泛合作聯(lián)動,構建大的教育科研體系。學校充分利用學術團體、專家資源,建立科研和教師培訓協(xié)助體。近年來,北京十二中與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等高校院所深度合作開展教育科研,為教師提供高端培訓,為學生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資源。結合學校一校三址的實際情況,2011年起啟動了初中三部網絡大教研管理新模式,為教師搭建了全方位、多領域、大信息量、快捷的教研平臺。
舉辦讀書論壇主題演講活動。在當前社會比較浮躁的環(huán)境下,學校必須要引導廣大教職工靜下心來快樂讀書,開拓視野,滋養(yǎng)精神,探究價值,孕育智慧。學校還要搭建一個分享讀書感悟的平臺,通過讀書論壇可以潛移默化地引導全體教職員工自覺讀書,建設學習型組織。作為首都的中學,十二中的教師基本上是來自于全國各地的精英,學校還外聘了多名外教。這樣由不同地域人才組成的教師群體具有不同的地方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為了更好地將不同文化融合到北京文化中,學校以“踐行北京精神,共創(chuàng)幸福校園”等主題演講比賽為抓手,引導廣大教師以“北京精神”為行動指南,以責任和愛心詮釋一個教育者的教育行為,以自己滿腔熱血和踏實工作去實現(xiàn)自身價值,以一種積極向上、樂觀的態(tài)度學習“北京精神”,踐行“北京精神”,共創(chuàng)“幸福校園”。
學??蒲形幕纳A
形成教育科研的價值觀取向。在教育科研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教職員工逐步認識并固化教育科研的價值取向:教育科研是教育發(fā)展的第一生產力,在學校教育發(fā)展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戰(zhàn)略性地位;中學教育科研的核心是建立求真務實的學術研究、交流的氛圍;中學教育科研的突出特點是“來自實踐,通過實踐,為了實踐”,應針對教育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問題,著眼于改進教育教學質量;中學教育科研應以課題(項目)研究為抓手,提升教師素質,促進教師專業(yè)化成長。
教育科研文化的反作用。學校科研文化的建設帶有方向性,可以規(guī)范各自的行為,以自發(fā)的科研內驅力形成一種軟實力,塑造教職員工氣質,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教師科研的價值。同時,學??蒲形幕ㄔO具有很強的反作用,通過教育科研文化的建設和管理,可以豐富學校文化的內涵,形成教職工一種共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學校最終走向特色鮮明的品牌發(fā)展之路,孕育一流的教育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