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廣明

“物理”從本質上說是依據“實物”而言“道理”,或者說需要“悟出事物的道理”。物理教學應力求做到:通過興趣的激發與思維的引領,將學生吸引到直覺、真切、豐富的物理現象構筑成的物理問題世界中。讓他們自然、親切地感知材料,直觀、深刻地感悟“事物”的真實存在,再由明確的任務目標驅動,經由思維探究、辨析討論、觀點交流、判斷與推理完成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以重力勢能概念的建立為例。站在高層樓房室內的窗前往下看,一般人都會有害怕的感覺。這不只是“暈高”的生理表現,也是潛意識地知道自己具有“重力勢能”的反映。進行勢能概念教學時,我們把這些每個適齡兒童都擁有的實際的模糊性知識引入教學中,通過語言敘述喚醒學生沉睡的經驗儲備,使其真實地感受過程,實施邏輯分析、判斷,水到渠成地歸納得出關于重力勢能的相關知識要點:重力勢能存在的真實性;重力勢能具有相對性;重力勢能隨相對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這些由相關經驗分析概括出的關于重力勢能知識的抽象概念就會自然地滲透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之中,讓其產生對物理現象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礎上,利用重力做功與重力勢能變化的關系得出重力勢能的計算公式:EP=mgH,并結合重力做功與路徑無關的特點來認識由對應的H位置的勢能(位能),完成對重力勢能知識系統、全面的學習過程。
經歷與體驗了關于重力勢能這樣的認知過程,在后續學習經驗材料占有量相對較少的靜電場知識時,認識電荷在電場中具有電勢能這一更為抽象的概念應該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電荷有正電荷和負電荷,且同種電性電荷間相互排斥,異種電性電荷間相互吸引。這個知識是通過實踐獲取的,即學生握著棒的兩只手真實感受到,兩個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之間,兩個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之間,以及這樣的一個橡膠棒與一個玻璃棒之間出現的作用,而不是通過圖片、PPT、老師的演示或有關記載間接得到的結論。
這樣的活動后,引導學生啟動思維,明確分析的內容及研究目標,實施討論、交流。以點電荷電場的學習為例:想象自己就是一個負電荷(比如電子),當你(電子)在距離一個固定的正電荷(原子核)一定距離,思考你應有的體會,說出你的受力感受。可以類比地說,你(電子)所處的情況與你站在高樓上的感受是完全相同的,進而自然地得出電荷在電場中具有電勢能的結論。最后,討論萬有引力、庫侖力都與距離平方成反比的實質決定了它們兩者呈現出相同能的性質表現。
挖掘學生在生活中積累并擁有的教學資源,創設可觸、可摸、可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學習的知識情景身臨其境,對討論的現象感同身受,完成本真地、真正地、深度地理解知識的目標。
學習的有效表現在學習者以積極的思維狀態引導、參與、實踐的活動過程中。教者給學生提供豐富、熟悉的教學資源是有效教學必須且首要的條件。物理知識內容的客觀現實性為此提供了便捷的平臺,物理知識的應用結合生產、生活實際來進行又是基礎物理課程建設和發展的趨勢與要求;知識需要學習者通過探究與獨立思考才能實現有效的建構。通過經歷感悟和體驗,學習者對材料的理解才能達到深刻,緘默性知識的滲透才會自然出現與發揮作用,有效教學才有了基礎。這些已被現有的相關理論與實踐所闡釋、說明或證實。物理教學中,教師挖掘學生生活中熟悉的背景資料,充分利用,適當展開,調動思維實施有明確目標的物理知識教學,應是一種可行且有效的做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