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梅+曲麗華
為了讓優秀傳統民族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入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2013年初我校以“潤德養正,融和致美”辦學理念為指導,深入挖掘傳統節日承載的民族精神、豐富情感、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采取學科整合實施、多方協同推進的策略開始了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之路,在提高課程影響力的過程中孕育學校課程文化。
課程開設落實“三個體現”
體現辦學理念,落實辦學目標。我校的辦學理念是“潤德養正,融和致美”,辦學目標是“讓每個學生擁有自信、成功和快樂,力爭讓從這里走出去的學生擁有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通過挖掘每個民族傳統節日中的文化元素,向學生傳遞中華民族不懼困難等精神以及儒家的思想和精髓,不僅豐富學校素質教育內容,還可以讓學生感悟生活的多彩,孕育民族情懷。
體現學校積淀,孕育學校特色。校本課程承載著一所學校的文化價值取向,這種文化價值取向逐漸沉淀成學校的特色。我校從2009年就開始了民族傳統體育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在發展學校特色的基礎上選擇了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讓學校優質項目得到拓展和延伸。
體現學生需求,培養民族情懷。我校1350多名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其中180余名學生涉及13個少數民族。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不僅滿足了他們個性發展的需要,更重要是在不同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中知曉、習得民族傳統文化的相關知識,使之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人。
課程開發夯實“四個步驟”
規劃先行,保障有序。我們規劃了《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建設方案》,努力做到建設目標明確、原則準確、結構清晰、評價多樣、管理到位,整體設計了學校的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體系,分年級逐步實施。每個民族傳統節日課程在實施中又分別設計具體方案,減少課程開發與實施中的盲目性、隨意性。
研討交流,拓寬思路。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開發中我們從干部研討到教師交流,從校內交流到與專家共同研討;從組內分工到組間合作;從單學科深入到多學科合作,課程實施逐步清晰,確立了五個著眼點,即選準切入點、明確教育點、找準結合點、創設實踐點、拓展合作點。除了教師、專家參與課程開發外,我們也鼓勵家長和社區人士參與學校的課程。
搭建平臺,激發潛能。校本課程開發中我們共進行了四次展示。忘不了元宵節中學生自我設計燈籠展示的環節;忘不了學生穿著自己設計的粽娃服裝走上賽龍舟的競賽場……師生的才能在這里展現,師生的潛能在這里被開發。
及時總結,物化成果。在市、區課程室的領導們的幫助下,信息組教師將已經開發實施的課程建立了后沙峪中小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網站。網站共有八個版塊,內容豐富、富有實效。
課程效果突出“五個實現”
實現了教師課程建設能力的提升。他們創造性地編輯、設計教材、調整教學環節,促進學生發展。
實現了學生主動發展。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讓學生更喜歡老師、更喜歡課堂、更喜歡學校了。
實現了學校跨越式的發展。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開發前我們有很多顧慮,如校本課程的研究和實施會不會影響教學質量,而事實是我們兩個年級進入區級優秀表彰行列,一個年級的語、數、英綜合成績名列全區前列,學生社團展示活動異常精彩。
實現了家長對學校信任度增加。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的建設與實施,讓家長感覺到學校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更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實現了社會對學校評價滿意度增加。學校兩次承辦順義區課程建設現場會并做經驗介紹,順義電視臺先后四次進行了報道。2013年10月順義區教育督導團來校檢察、11月臺灣校長考察團來校考察、12月北京藝術教育督導團來校檢查、參觀……他們都對我們的民族節日校本課程開發給予了高度評價。2014年1月6日,《現代教育報》以《和孩子一起走在尋根路上》為題對我校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建設情況進行專題報道。
我們將在原有基礎上將民族傳統節日校本課程深入實施,并以此為重點,輻射學校民族教育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同時將結合新頒布的《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精神,開展卓有成效的研究,不斷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
編輯 吳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