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天鑫
本輪新課程改革將評價觀念的轉變作為重要的樞紐,使得評價成為當前數學課程改革的核心話題之一。形成性測試作為教師最熟悉的評價方式之一,具有為學生的學習定步、鞏固知識、補學補差等功能,在教學中擔負著調整學習活動、強化學習、即時發現存在問題、糾正學習等任務。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有效地利用紙筆測驗進行科學的評價,從而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促進教師教育質量的提高,是值得我們探索和研究的問題。為此,筆者在浙江嘉興、安徽黃山、江蘇揚州等地區收集了七年級15份和八年級21份形成性測試卷,在對它們內容特征的分析中發現,各套試卷在評價方面都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試卷內容特征分析
1、設置探索性問題,注重過程與方法評價。
此次評價改革強調對過程的關注,即評價的主要內容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表現。探索性試題通過自主探索這一重要的數學學習方式,較好地將學生研究、解決問題時的思維全過程暴露出來,使得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僅僅局限于“雙基”這一維度。如安徽黃山某校七年級單元試卷中的一題:
大的正方形邊長為a,小的正方形邊長為b。
(1)左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為?搖 ?搖(請以兩數平方差形式表示);
(2)右圖中,若將陰影部分裁剪下來并重新拼成一個矩形,矩形的長為?搖 ?搖,寬為?搖 ?搖,面積為?搖 ?搖(請以多項式乘法形式表示);
(3)比較兩圖的陰影部分面積,可以得到乘法公式為?搖 ?搖(請用數學式子表示);
(4)根據你得到的式子,計算下面的問題:
①(2m+n-p)(2m-n+p) ②10.3×9.7
該題從學生熟悉的正方形入手,用問題串的形式考查了學生觀察、實驗、探究、猜想等推理能力,以及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和應用的能力。通過圖形的變化及題目要求的引導,學生必須充分調用自己的知識儲備,一步步探索出乘法公式,并在此基礎上學會靈活運用,這將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問題的設置采用從(1)到(4)的依次遞進,體現了對學生能力的不同層次評價。由此可見,探究性試題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通過親身體驗認識數學,在探索解決問題中掌握和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的平臺,將評價重點放在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較好地體現了“注重對學生數學學習過程的評價”這一新理念。
2.創設生活情境,注重解決問題評價。
學生認知最牢固的部分往往是生活中經常接觸和應用的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要時時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現實情境,不僅“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更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收集到的形成性測試卷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加強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其問題情境很多來源于學生周圍熟知的生活情境。如浙江嘉興某校八年級單元測試卷中的一題:
學習為創建綠色校園將對一塊正方形的空地進行種植花草,現向大家征集設計圖。設計要求:只能用圓弧加以設計,構成的圖案既是軸對稱圖形,又是中心對稱圖形。種植花草部分用陰影表示,請你在圖③、圖④、圖⑤中畫出三種不同的設計圖案。
這是一道充滿創新的圖案設計操作試題,它將幾何變換、圓等數學知識巧妙地與學生的校園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利用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個體獨特性,基于學生已學的知識,引導學生操作,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無處不在,更好地增強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
3.增加開放性元素,注重情感與態度評價。
結合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形成性測試卷中增加的一些開放性問題蘊藏了深深的教育意味,在試題的設置中較好地融入了一些能觸動學生道德情感的元素。如江蘇揚州市某校八年級期中測試卷中的一題:
如圖,某學校教室到圖書館間有一矩形花園,平時總有一些同學不走人行道卻橫穿花園中的草坪,這是為什么呢?請嘗試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來說明這個問題。為了制止這種不文明的行為,學校準備立一塊警示牌,你能設計一句警示標語嗎?計算一下這些同學少走了幾步路呢(1米等于兩步)?請你根據以上信息,談談你的看法。
如此充滿開放性元素的考題在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線段和勾股定理性質理解和掌握的同時,通過學生熟悉的素材教育學生文明做人、愛護花草樹木,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學生在分析信息、設計標語、提出看法的同時,將體會到只需在日常生活中多一點自覺,多一分留意,保護校園綠化將不再是空談。原本抽象嚴謹的數學試題卻蘊涵更深的涵義,在向學生傳遞知識的同時也陶冶他們的情操,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增添濃重的教育意義。
4.部分試題超課標,忽視知識與技能的恰當評價。
課標提出“恰當評價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由此可知形成性測試題的編制重點仍是基礎,這與義務教育的性質、大眾數學的理念是相一致的。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仍有部分試題超出課標的要求,如下面的一道八年級周周練測試中的問題。
已知:在△ABC中,∠C=90°,四邊形DEFC是正方形,試說明:EF■=AE·BF。
根據鮑建生教授的數學課程綜合難度模型分析,此題共有以下九個步驟:
證明:因為DEFC是正方形,
所以DE=DG=GF=EF,DG‖EF,∠FGD=90°,(第一步)
所以∠BGF+∠DGC=180°-90°=90°,(第二步)
因為∠C=90°,
所以∠CDG+∠DGC=180°-90°=90°,(第三步)
所以∠BGF=∠CDG,(第四步)
因為DG‖AB,
所以∠CDG=∠A,(第五步)endprint
所以∠A=∠BGF,(第六步)
在△ADE和△GBF中,∠A=∠BGF,∠DEA=∠GFB=90°,
所以△ADE?艿△GBF,(第七步)
所以■=■,(第八步)
因為DE=DG=GF=EF,
所以■=■,即EF■=AE·BF.(第九步)
這道題出現在學生剛學過“相似的概念、基本性質和條件”后的第一份周周練測試卷中,如此復雜的問題只會打擊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新課程突出的基礎性宗旨完全不相符。
二、幾點建議
1.試題編制要注重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形成性測試作為一種過程性評價,它的命題必須以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為指導。因此,試題的編制要面向全體學生,例如可增加開放性問題的比重,讓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參與思考,達到“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的。試題的難度要以課標要求為基礎,適當考慮試題的綜合性與發展性,使得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掌握“必需”的數學,充分發揮形成性測試在教學中的正導向作用,而不能通過“一步到位”式的試題編制,一味追求試題的難度與深度,將學生在反復測試中形成熟能生巧、應對自如的能力。
2.試題編制要以新理念為出發點。
要加強新課程下對學生多元化評價的研究,編制一定量的實驗、操作、調查、探究等類型題目。在試題設計上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情境,搭建一個真正“動”起來的研究平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使整套試卷形成多維度、全面性的評價系統體系。同時要將對數學知識的評價建立在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新穎形式之上,引導學生增強數學建模的應用意識。
3.試題編制要關注人文關懷和教育功能。
形成性測試的功能應是激勵而非“宣判”。因此,在試卷編制時要體現人文關懷和教育的功能,不僅要增強試題的親和力,還要把命題的素材與學生的現實世界相接軌。如以學生熟悉的社會、經濟、環保和人文等實際內容為背景,編制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社會熱點和教育意義的問題,充分體現數學的廣泛應用性,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分析身邊的事情,在培養用數學的意識同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德育與美育,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范良火主編.華人如何學習數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70-1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3.
[3]綦春霞,徐志芳.新世紀教材試驗區七年級數學試卷評價報告.學科教育[J].2003(8):1-10.
[4]蔡建峰.新課程理念下的期中試卷得失談.上海中學數學[J].2005(5):16-18.
[5]孫露.初中形成性測試卷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分析——以“數與代數”領域為例.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0):146.endprint
所以∠A=∠BGF,(第六步)
在△ADE和△GBF中,∠A=∠BGF,∠DEA=∠GFB=90°,
所以△ADE?艿△GBF,(第七步)
所以■=■,(第八步)
因為DE=DG=GF=EF,
所以■=■,即EF■=AE·BF.(第九步)
這道題出現在學生剛學過“相似的概念、基本性質和條件”后的第一份周周練測試卷中,如此復雜的問題只會打擊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新課程突出的基礎性宗旨完全不相符。
二、幾點建議
1.試題編制要注重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形成性測試作為一種過程性評價,它的命題必須以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為指導。因此,試題的編制要面向全體學生,例如可增加開放性問題的比重,讓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參與思考,達到“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的。試題的難度要以課標要求為基礎,適當考慮試題的綜合性與發展性,使得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掌握“必需”的數學,充分發揮形成性測試在教學中的正導向作用,而不能通過“一步到位”式的試題編制,一味追求試題的難度與深度,將學生在反復測試中形成熟能生巧、應對自如的能力。
2.試題編制要以新理念為出發點。
要加強新課程下對學生多元化評價的研究,編制一定量的實驗、操作、調查、探究等類型題目。在試題設計上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情境,搭建一個真正“動”起來的研究平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使整套試卷形成多維度、全面性的評價系統體系。同時要將對數學知識的評價建立在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新穎形式之上,引導學生增強數學建模的應用意識。
3.試題編制要關注人文關懷和教育功能。
形成性測試的功能應是激勵而非“宣判”。因此,在試卷編制時要體現人文關懷和教育的功能,不僅要增強試題的親和力,還要把命題的素材與學生的現實世界相接軌。如以學生熟悉的社會、經濟、環保和人文等實際內容為背景,編制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社會熱點和教育意義的問題,充分體現數學的廣泛應用性,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分析身邊的事情,在培養用數學的意識同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德育與美育,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范良火主編.華人如何學習數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70-1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3.
[3]綦春霞,徐志芳.新世紀教材試驗區七年級數學試卷評價報告.學科教育[J].2003(8):1-10.
[4]蔡建峰.新課程理念下的期中試卷得失談.上海中學數學[J].2005(5):16-18.
[5]孫露.初中形成性測試卷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分析——以“數與代數”領域為例.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0):146.endprint
所以∠A=∠BGF,(第六步)
在△ADE和△GBF中,∠A=∠BGF,∠DEA=∠GFB=90°,
所以△ADE?艿△GBF,(第七步)
所以■=■,(第八步)
因為DE=DG=GF=EF,
所以■=■,即EF■=AE·BF.(第九步)
這道題出現在學生剛學過“相似的概念、基本性質和條件”后的第一份周周練測試卷中,如此復雜的問題只會打擊部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新課程突出的基礎性宗旨完全不相符。
二、幾點建議
1.試題編制要注重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
形成性測試作為一種過程性評價,它的命題必須以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為指導。因此,試題的編制要面向全體學生,例如可增加開放性問題的比重,讓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參與思考,達到“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目的。試題的難度要以課標要求為基礎,適當考慮試題的綜合性與發展性,使得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人人掌握“必需”的數學,充分發揮形成性測試在教學中的正導向作用,而不能通過“一步到位”式的試題編制,一味追求試題的難度與深度,將學生在反復測試中形成熟能生巧、應對自如的能力。
2.試題編制要以新理念為出發點。
要加強新課程下對學生多元化評價的研究,編制一定量的實驗、操作、調查、探究等類型題目。在試題設計上努力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情境,搭建一個真正“動”起來的研究平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使整套試卷形成多維度、全面性的評價系統體系。同時要將對數學知識的評價建立在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新穎形式之上,引導學生增強數學建模的應用意識。
3.試題編制要關注人文關懷和教育功能。
形成性測試的功能應是激勵而非“宣判”。因此,在試卷編制時要體現人文關懷和教育的功能,不僅要增強試題的親和力,還要把命題的素材與學生的現實世界相接軌。如以學生熟悉的社會、經濟、環保和人文等實際內容為背景,編制一些具有時代特征、社會熱點和教育意義的問題,充分體現數學的廣泛應用性,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視角分析身邊的事情,在培養用數學的意識同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德育與美育,全面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范良火主編.華人如何學習數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170-17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3.
[3]綦春霞,徐志芳.新世紀教材試驗區七年級數學試卷評價報告.學科教育[J].2003(8):1-10.
[4]蔡建峰.新課程理念下的期中試卷得失談.上海中學數學[J].2005(5):16-18.
[5]孫露.初中形成性測試卷與課程標準的一致性分析——以“數與代數”領域為例.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0):14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