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紹林 鄭晨陽 孫浩
摘 要: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是英國著名的女作家。由于熟練的意識流寫作手法和新穎的雙性同體觀點,伍爾夫被世界公認為是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之一。伍爾夫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cobs Room)。《到燈塔去》因熟練運用了意識流寫作手法和作者清晰的兩性主張而受到全世界評論家的關注,并且這股熱潮一直持續至今。小說主要講述了拉姆齊一家和他們的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在度假島上的事情,主要人物是拉姆齊夫婦。以到燈塔去為貫穿全書的線索,小說圍繞這次旅行而產生的分歧和最后旅行的成功,傳達出了雙性同體的必要:只有達到雙性同體的狀態,人類才能獲得成功。以前國內外文獻對雙性同體均有不少研究,很少有人研究其對和諧社會的啟示。
關鍵詞: 弗吉尼亞·伍爾夫 《到燈塔去》 拉姆齊夫婦 雙性同體 和諧社會
一、伍爾夫的雙性同體意識
雙性同體在生物學上指的是體型構造和生理特征的兩性混合。在心理學上“雙性同體”指同一個體既有明顯的男性人格特征,又有明顯的女性人格特征,即兼有強悍和溫柔、果斷與細致等性格[1]。作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代表人物之一,弗吉尼亞·伍爾夫在文學批評理論專著《一間自己的房間》中運用高度的幽默和豐富的想象力為女性遭受的不平等待遇鳴不平,并且從一對青年男女鉆進出租車、共同消失在倫敦繁華的車流當中闡發了“雙性同體”的觀點,鼓勵女性成為獨立于男性、與男性和諧相處的自我[2]。在《一間自己的房間》中,敘述者寫道:“當然,當我看到這對青年鉆進了出租車,頭腦的感覺就好像在被分離開之后,又在一種自然的融合之中再次聚在一起。其明顯的原因就是兩性之間進行合作是自然的事情。”[3](P585)當弗吉尼亞·伍爾夫將這一概念運用到文學理論中時,并沒有明確界定“雙性同體”的內涵,而是寫道:“在我們每個人當中都有兩個力量在統轄著,一種是男性的,一種是女性的;在男人的頭腦里,男人勝過女人,在女人的頭腦里女人勝過男人。正常而又舒適的存在狀態,就是這二者共同和諧地生活、從精神上進行合作之時。如果一個人是男人,那么頭腦中的那個女人的部分也仍然一定具有影響;而一個女人也一定和她頭腦中的男人有著交流……偉大的腦子是雌雄同體的……只有在這種融合產生之時,頭腦才能變得充分肥沃,并且使用其所有的功能……雌雄同體的腦子是能引起共鳴的、可滲透的,它能沒有障礙地轉達情感,它天生是具有創造性的、光輝絢麗的、未被分開的。”[4](P578-579)
二、雙性同體在《到燈塔去》的體現
小說《到燈塔去》中的主人公拉姆齊先生和拉姆齊夫人體現了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的對立和相互區別的現狀。作為傳統婚姻家庭的代表,拉姆齊夫婦不得不承受社會強加于他們的種種社會規范,承襲傳統的社會性別角色,拉姆齊先生外出工作,養家糊口,夫人居家,操持家務,相夫教子。兩人性格由此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特征,丈夫睿智、善于思考、講究實際;妻子是“家中的天使”,美麗賢惠、善于持家、耽于幻想。在燈塔世界里,拉姆齊先生是作者父親的化身,他無疑是理性的象征,代表男性氣質。他只承認事實,尊重真理,與謬誤毫不妥協。與刻板、理性的丈夫相比,拉姆齊夫人則充滿了幻想。作為一個賢妻良母,在創造完美和諧的家庭同時,她也成為一種精神原則的化身,是女性氣質的代表。拉姆齊夫人一天到晚為家庭操勞,撫養8個孩子,照顧丈夫的飲食起居,以緊巴巴的收入精打細算支撐家庭的門面,給予丈夫精神支持。小說中拉姆齊先生人格的整合是通過拉姆齊先生克服片面的男性氣質,吸納拉姆齊夫人的心靈、情感、本能、直覺的女性氣質實現的。拉姆齊夫人死后,拉姆齊先生生活在一種孤獨和莫名的空虛之中,他開始對純粹的男性氣質產生了懷疑,他開始接受和欣賞夫人的女性的直覺思維方式。為了懷念妻子,免于周圍人的憎恨,他吸納了妻子的女性氣質,和他們進行交流、對話。比如,拉姆齊夫人死后,拉姆齊先生因失去了情感的慰藉而轉向莉麗習慣性地乞求同情和憐憫。莉麗起先不想理睬,因為她在夫人活著時就反感先生對夫人的那種依賴性,認為這是先生的自私,但也無法斷然拒絕。尷尬中莉麗稱贊起拉姆齊先生的皮鞋,不料拉姆齊先生非但沒有生氣,反而笑了,雙方都得以解脫。
三、雙性同體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雙性同體體現了相互矛盾的男性女性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補充和轉化,對構建和諧社會有著重大影響。和諧社會體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和諧指的是對立事物在一定條件下達到辯證的統一,是不同事物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和諧指的是一種發展狀態,和諧不是矛盾的消失,是矛盾各方面或者不同事物的矛盾斗爭到一定階段而達到一種相對穩定有序的狀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和矛盾運動推動了事物的發展,矛盾運動為和諧提供了一定的條件,和諧是各種事物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健康狀態。協調各種矛盾,達到事物的和諧狀態,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在和諧中發展,在發展過程中促進和諧。事物的發展是一個過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矛盾不斷解決又不斷產生的過程,雙性同體可以構建男性和女性的和諧和完美,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家庭的和諧。和諧就意味著承認不同、尊重不同,意味著更多的“兼顧”與“協調”。雙性同體正如古代太極圖一樣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共存,達到完美平衡,最后實現人類的和諧。雙性同體更關注的是對人類本身的探索,和以人為本不謀而合。構建和諧社會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以人為本是發展的目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達到這個目的的手段。只有堅持把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貫穿于發展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才能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才能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基礎上,不斷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從而使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成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使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成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動力。
參考文獻:
[1]王慧.“雙性同體”何以可能——女性批評關鍵詞考略[D].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3.
[2]周穎華.拒絕“天使”——從伍爾夫女性主義的特征看她的文學創作[D].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4.
[3]弗吉尼亞·伍爾夫.王義國譯.伍爾夫隨筆全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4]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and Peter Brooke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Pearson Education,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