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支斌
那是一次令人難忘的學生解題板演,雖然已過去好多年,但至今仍記憶猶新,情景歷歷在目.題目是:已知雙曲線的方程為x■-■=1,以B(1,1)為中點的弦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弦所在的直線方程;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甲同學的解法:假設以B(1,1)為中點的弦存在,設該弦所在的直線方程為:y=k(x-1)+1,聯(lián)立方程組y=k(x-1)+1x■-■=1,消去y并整得(3-k■)x■+2k(k-1)x-k■+2k-4=0.
因為直線與雙曲線相交于不同兩點,設兩點為A(x■,y■),B(x■,y■),
則3-k■≠0△=4k■(k-1)■+4(3-k■)(k■-2k+4)>0……(*)
又B(1,1)是弦AB的中點,則■=■=1?圯k=3但不滿足(*),故以B(1,1)為中點的弦不存在.
乙同學的解法:假設以B(1,1)為中點的弦存在,設弦為AB,且A(x■,y■),B(x■,y■),則x■■-■=1,x■■-■=1,兩式相減,得(x■+x■)(x■-x■)-■=0,由題設知x■≠x■,又∵B(1,1)為弦AB的中點,∴x■+x■=2,y■+y■=2,代入上式得k■=3,故所求方程為3x-y-2=0.
板演結束,我與同學們進行了對話:
教師:兩種答案擺在了同學們面前,哪位同學的解答正確呢?
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甲(這時,我看到乙同學的頭慢慢低了下去).我及時調節(jié)課堂氣氛,將問題拋給學生.
教師:哪位同學的解法簡捷呢?
學生:面面相覷,但仍然肯定了乙同學的解法(這時乙同學的頭又抬起來了),但不知所以然;有的在揣摩老師的意圖,但也是一臉茫然;有的在嘀咕,錯了還講什么簡捷?
教師:是啊,錯了,還談什么簡捷!學生嘩然哄笑.
教師:乙同學的解法的確簡捷,但錯在哪里呢?將問題再次拋給學生.學生分小組研究討論……
過了一會,丙同學站起來說:我按乙同學得的k■=3可得直線方程3x-y-2=0,聯(lián)立方程組得3x-y-2=0x■-■=1,得6x■-12x+7=0.
∵△=12■-4×6×7<0,∴所求直線3x-y-2=0與雙曲線x■-■=1無交點,故以點B(1,1)為中點的弦不存在.(一片掌聲)但有的學生還是不太理解.
教師:能給出直觀解釋嗎?這時丁同學上講臺一邊畫圖,一邊進行了解釋:直線與雙曲線沒有交點,當然就不存在以B(1,1)為中點的弦.這時,我就抓住難得鍛煉學生思維的契機,提出:將點改為A(2,1),以A為中點的弦存在嗎?請同學們用乙同學的解法并結合丙同學的補充嘗試一下.很快,大家都得到了正確答案,以A為中點的弦存在,為6x-y-11=0.
教師:一般對于點在曲線開口內時,以此點為中點的弦存在,但對于點在雙曲線的外部(不含焦點的區(qū)域)時的弦有可能不存在,因此,對于求得的直線要進行檢驗.
教師:看來,乙同學的解法是個妙極的方法.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若檢驗一下直線是否與曲線相交,其解法就是一個“設點而不求”的簡潔明快的好方法.全班同學對乙投向了贊許的目光(這時我發(fā)現(xiàn)乙同學會心地笑了).接著,我又大加肯定,乙同學不因循陳規(guī),不因襲前人,是自己思維的真實展示.這種解法獨辟蹊徑,獨創(chuàng)新穎.他雖錯猶“榮”,給了我們解決與”中點”有關的問題解法的有益補充.(當我的目光再次觸及他時,我發(fā)現(xiàn)他臉上洋溢著得意的自信.)
從這以后,乙同學上數學課都是抬頭挺胸,信心十足,課余對數學也是“情有獨鐘”,上課更是大膽發(fā)言,“顯揚”自我,對有些問題的解決也常常與眾不同,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他的數學成績逐步提高,還積極報名參加了數學興趣小組,通過努力拼搏、鉆研學習,參加全國數學奧賽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免試進入了華中科技大學.他工作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來看望我時,仍然談到了那次板演評價,給他拾回了面子,喚回了他的自信,從此改變了他的學習狀況,令他永生難忘.
反思:走進我們的課堂,學生“越雷池一步”的想法是異常多見的,但我們的教師常常有意無意地把此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而加以扼殺,挫傷學生的獨創(chuàng)精神.也有的教師常常對學生的種種創(chuàng)新(當然也不乏“稚嫩”的)做法,不予合理剖析,而視為“另類”,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了.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的教育秘訣之一,就是寬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錯誤”.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
1.及時捕捉“錯誤”,建構正確的認知結構.
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因此,教師要獨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錯誤,引導他們分析掌握其錯誤思想的運行軌跡,摸清其錯誤源頭,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建構起正確的認知結構.
2.認真剖析“錯誤”,尋找思維的合理成分.
誠然,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的“錯解”往往就是他真實思維的流露,而也只有這種真實的思維才是學生自己的東西,才是學生能保持長久的東西.教師一定要認真剖析學生“錯解”中合理的成分,哪怕只是一小點,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和贊賞,以保護學生的自尊、樹立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勇于展示錯誤的態(tài)度給予充分的欣賞,對錯誤給其他學生帶來的經驗或提示表示感謝,讓本以為錯誤的信息表現(xiàn)出它的價值,由此而深入研究.然后看能否在其解法的基礎上做些補救,讓其在“跌到處”爬起來.切忌不加分析,一概地否定.
3.合理利用“錯誤”,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要讓學生坦誠自己的想法,耐心傾聽他們的表述,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及時挖掘其中的價值.創(chuàng)新思維是指一個人在已有經驗和一般思維的邏輯規(guī)律的基礎上,用一種靈活、新穎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合理利用學生的錯誤,挖掘錯誤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因素,適時適度地給予點撥和鼓勵,能幫助學生突破眼前的思維障礙,進入創(chuàng)新求異的新境界,讓學生體驗思維的價值、享受思維的快樂.
4.借鑒案例“錯誤”,提高學生探索的興趣.
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不能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失敗;也要尊重學生的思維選擇,不要讓學生思維成為老師思維的奴隸,盡量沿著學生的思維軌跡,拓展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學生提出有別于標準答案的獨特想法時,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沿著學生的思路前進,而不是一味地摒棄,毫無道理地強行納入自己的思維軌道.
總之,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對于學生生成的錯誤資源,教師大可不必藏著、捂著,而是要站在數學的角度上重新審視,挖掘其內在的“閃光點”,靈活地運用于數學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錯誤的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學習機會,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機,給我們的數學課堂注入新的生命力.endprint
那是一次令人難忘的學生解題板演,雖然已過去好多年,但至今仍記憶猶新,情景歷歷在目.題目是:已知雙曲線的方程為x■-■=1,以B(1,1)為中點的弦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弦所在的直線方程;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甲同學的解法:假設以B(1,1)為中點的弦存在,設該弦所在的直線方程為:y=k(x-1)+1,聯(lián)立方程組y=k(x-1)+1x■-■=1,消去y并整得(3-k■)x■+2k(k-1)x-k■+2k-4=0.
因為直線與雙曲線相交于不同兩點,設兩點為A(x■,y■),B(x■,y■),
則3-k■≠0△=4k■(k-1)■+4(3-k■)(k■-2k+4)>0……(*)
又B(1,1)是弦AB的中點,則■=■=1?圯k=3但不滿足(*),故以B(1,1)為中點的弦不存在.
乙同學的解法:假設以B(1,1)為中點的弦存在,設弦為AB,且A(x■,y■),B(x■,y■),則x■■-■=1,x■■-■=1,兩式相減,得(x■+x■)(x■-x■)-■=0,由題設知x■≠x■,又∵B(1,1)為弦AB的中點,∴x■+x■=2,y■+y■=2,代入上式得k■=3,故所求方程為3x-y-2=0.
板演結束,我與同學們進行了對話:
教師:兩種答案擺在了同學們面前,哪位同學的解答正確呢?
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甲(這時,我看到乙同學的頭慢慢低了下去).我及時調節(jié)課堂氣氛,將問題拋給學生.
教師:哪位同學的解法簡捷呢?
學生:面面相覷,但仍然肯定了乙同學的解法(這時乙同學的頭又抬起來了),但不知所以然;有的在揣摩老師的意圖,但也是一臉茫然;有的在嘀咕,錯了還講什么簡捷?
教師:是啊,錯了,還談什么簡捷!學生嘩然哄笑.
教師:乙同學的解法的確簡捷,但錯在哪里呢?將問題再次拋給學生.學生分小組研究討論……
過了一會,丙同學站起來說:我按乙同學得的k■=3可得直線方程3x-y-2=0,聯(lián)立方程組得3x-y-2=0x■-■=1,得6x■-12x+7=0.
∵△=12■-4×6×7<0,∴所求直線3x-y-2=0與雙曲線x■-■=1無交點,故以點B(1,1)為中點的弦不存在.(一片掌聲)但有的學生還是不太理解.
教師:能給出直觀解釋嗎?這時丁同學上講臺一邊畫圖,一邊進行了解釋:直線與雙曲線沒有交點,當然就不存在以B(1,1)為中點的弦.這時,我就抓住難得鍛煉學生思維的契機,提出:將點改為A(2,1),以A為中點的弦存在嗎?請同學們用乙同學的解法并結合丙同學的補充嘗試一下.很快,大家都得到了正確答案,以A為中點的弦存在,為6x-y-11=0.
教師:一般對于點在曲線開口內時,以此點為中點的弦存在,但對于點在雙曲線的外部(不含焦點的區(qū)域)時的弦有可能不存在,因此,對于求得的直線要進行檢驗.
教師:看來,乙同學的解法是個妙極的方法.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若檢驗一下直線是否與曲線相交,其解法就是一個“設點而不求”的簡潔明快的好方法.全班同學對乙投向了贊許的目光(這時我發(fā)現(xiàn)乙同學會心地笑了).接著,我又大加肯定,乙同學不因循陳規(guī),不因襲前人,是自己思維的真實展示.這種解法獨辟蹊徑,獨創(chuàng)新穎.他雖錯猶“榮”,給了我們解決與”中點”有關的問題解法的有益補充.(當我的目光再次觸及他時,我發(fā)現(xiàn)他臉上洋溢著得意的自信.)
從這以后,乙同學上數學課都是抬頭挺胸,信心十足,課余對數學也是“情有獨鐘”,上課更是大膽發(fā)言,“顯揚”自我,對有些問題的解決也常常與眾不同,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他的數學成績逐步提高,還積極報名參加了數學興趣小組,通過努力拼搏、鉆研學習,參加全國數學奧賽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免試進入了華中科技大學.他工作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來看望我時,仍然談到了那次板演評價,給他拾回了面子,喚回了他的自信,從此改變了他的學習狀況,令他永生難忘.
反思:走進我們的課堂,學生“越雷池一步”的想法是異常多見的,但我們的教師常常有意無意地把此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而加以扼殺,挫傷學生的獨創(chuàng)精神.也有的教師常常對學生的種種創(chuàng)新(當然也不乏“稚嫩”的)做法,不予合理剖析,而視為“另類”,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了.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的教育秘訣之一,就是寬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錯誤”.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
1.及時捕捉“錯誤”,建構正確的認知結構.
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因此,教師要獨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錯誤,引導他們分析掌握其錯誤思想的運行軌跡,摸清其錯誤源頭,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建構起正確的認知結構.
2.認真剖析“錯誤”,尋找思維的合理成分.
誠然,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的“錯解”往往就是他真實思維的流露,而也只有這種真實的思維才是學生自己的東西,才是學生能保持長久的東西.教師一定要認真剖析學生“錯解”中合理的成分,哪怕只是一小點,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和贊賞,以保護學生的自尊、樹立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勇于展示錯誤的態(tài)度給予充分的欣賞,對錯誤給其他學生帶來的經驗或提示表示感謝,讓本以為錯誤的信息表現(xiàn)出它的價值,由此而深入研究.然后看能否在其解法的基礎上做些補救,讓其在“跌到處”爬起來.切忌不加分析,一概地否定.
3.合理利用“錯誤”,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要讓學生坦誠自己的想法,耐心傾聽他們的表述,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及時挖掘其中的價值.創(chuàng)新思維是指一個人在已有經驗和一般思維的邏輯規(guī)律的基礎上,用一種靈活、新穎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合理利用學生的錯誤,挖掘錯誤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因素,適時適度地給予點撥和鼓勵,能幫助學生突破眼前的思維障礙,進入創(chuàng)新求異的新境界,讓學生體驗思維的價值、享受思維的快樂.
4.借鑒案例“錯誤”,提高學生探索的興趣.
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不能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失敗;也要尊重學生的思維選擇,不要讓學生思維成為老師思維的奴隸,盡量沿著學生的思維軌跡,拓展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學生提出有別于標準答案的獨特想法時,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沿著學生的思路前進,而不是一味地摒棄,毫無道理地強行納入自己的思維軌道.
總之,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對于學生生成的錯誤資源,教師大可不必藏著、捂著,而是要站在數學的角度上重新審視,挖掘其內在的“閃光點”,靈活地運用于數學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錯誤的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學習機會,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機,給我們的數學課堂注入新的生命力.endprint
那是一次令人難忘的學生解題板演,雖然已過去好多年,但至今仍記憶猶新,情景歷歷在目.題目是:已知雙曲線的方程為x■-■=1,以B(1,1)為中點的弦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弦所在的直線方程;若不存在,說明理由.
甲同學的解法:假設以B(1,1)為中點的弦存在,設該弦所在的直線方程為:y=k(x-1)+1,聯(lián)立方程組y=k(x-1)+1x■-■=1,消去y并整得(3-k■)x■+2k(k-1)x-k■+2k-4=0.
因為直線與雙曲線相交于不同兩點,設兩點為A(x■,y■),B(x■,y■),
則3-k■≠0△=4k■(k-1)■+4(3-k■)(k■-2k+4)>0……(*)
又B(1,1)是弦AB的中點,則■=■=1?圯k=3但不滿足(*),故以B(1,1)為中點的弦不存在.
乙同學的解法:假設以B(1,1)為中點的弦存在,設弦為AB,且A(x■,y■),B(x■,y■),則x■■-■=1,x■■-■=1,兩式相減,得(x■+x■)(x■-x■)-■=0,由題設知x■≠x■,又∵B(1,1)為弦AB的中點,∴x■+x■=2,y■+y■=2,代入上式得k■=3,故所求方程為3x-y-2=0.
板演結束,我與同學們進行了對話:
教師:兩種答案擺在了同學們面前,哪位同學的解答正確呢?
學生(異口同聲地)說:甲(這時,我看到乙同學的頭慢慢低了下去).我及時調節(jié)課堂氣氛,將問題拋給學生.
教師:哪位同學的解法簡捷呢?
學生:面面相覷,但仍然肯定了乙同學的解法(這時乙同學的頭又抬起來了),但不知所以然;有的在揣摩老師的意圖,但也是一臉茫然;有的在嘀咕,錯了還講什么簡捷?
教師:是啊,錯了,還談什么簡捷!學生嘩然哄笑.
教師:乙同學的解法的確簡捷,但錯在哪里呢?將問題再次拋給學生.學生分小組研究討論……
過了一會,丙同學站起來說:我按乙同學得的k■=3可得直線方程3x-y-2=0,聯(lián)立方程組得3x-y-2=0x■-■=1,得6x■-12x+7=0.
∵△=12■-4×6×7<0,∴所求直線3x-y-2=0與雙曲線x■-■=1無交點,故以點B(1,1)為中點的弦不存在.(一片掌聲)但有的學生還是不太理解.
教師:能給出直觀解釋嗎?這時丁同學上講臺一邊畫圖,一邊進行了解釋:直線與雙曲線沒有交點,當然就不存在以B(1,1)為中點的弦.這時,我就抓住難得鍛煉學生思維的契機,提出:將點改為A(2,1),以A為中點的弦存在嗎?請同學們用乙同學的解法并結合丙同學的補充嘗試一下.很快,大家都得到了正確答案,以A為中點的弦存在,為6x-y-11=0.
教師:一般對于點在曲線開口內時,以此點為中點的弦存在,但對于點在雙曲線的外部(不含焦點的區(qū)域)時的弦有可能不存在,因此,對于求得的直線要進行檢驗.
教師:看來,乙同學的解法是個妙極的方法.他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若檢驗一下直線是否與曲線相交,其解法就是一個“設點而不求”的簡潔明快的好方法.全班同學對乙投向了贊許的目光(這時我發(fā)現(xiàn)乙同學會心地笑了).接著,我又大加肯定,乙同學不因循陳規(guī),不因襲前人,是自己思維的真實展示.這種解法獨辟蹊徑,獨創(chuàng)新穎.他雖錯猶“榮”,給了我們解決與”中點”有關的問題解法的有益補充.(當我的目光再次觸及他時,我發(fā)現(xiàn)他臉上洋溢著得意的自信.)
從這以后,乙同學上數學課都是抬頭挺胸,信心十足,課余對數學也是“情有獨鐘”,上課更是大膽發(fā)言,“顯揚”自我,對有些問題的解決也常常與眾不同,有自己的獨到之處.他的數學成績逐步提高,還積極報名參加了數學興趣小組,通過努力拼搏、鉆研學習,參加全國數學奧賽獲得了全國一等獎,免試進入了華中科技大學.他工作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來看望我時,仍然談到了那次板演評價,給他拾回了面子,喚回了他的自信,從此改變了他的學習狀況,令他永生難忘.
反思:走進我們的課堂,學生“越雷池一步”的想法是異常多見的,但我們的教師常常有意無意地把此納入自己的思維模式而加以扼殺,挫傷學生的獨創(chuàng)精神.也有的教師常常對學生的種種創(chuàng)新(當然也不乏“稚嫩”的)做法,不予合理剖析,而視為“另類”,這就不得不讓人深思了.著名教育家卡爾·威特的教育秘訣之一,就是寬容地、理性地看待孩子的一切,包括“錯誤”.學生學習中產生的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生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
1.及時捕捉“錯誤”,建構正確的認知結構.
心理學家蓋耶說得好:“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有成效的學習時刻.”因此,教師要獨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縱即逝的錯誤,引導他們分析掌握其錯誤思想的運行軌跡,摸清其錯誤源頭,對“癥”下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建構起正確的認知結構.
2.認真剖析“錯誤”,尋找思維的合理成分.
誠然,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學生的“錯解”往往就是他真實思維的流露,而也只有這種真實的思維才是學生自己的東西,才是學生能保持長久的東西.教師一定要認真剖析學生“錯解”中合理的成分,哪怕只是一小點,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和贊賞,以保護學生的自尊、樹立學生的自信.對學生勇于展示錯誤的態(tài)度給予充分的欣賞,對錯誤給其他學生帶來的經驗或提示表示感謝,讓本以為錯誤的信息表現(xiàn)出它的價值,由此而深入研究.然后看能否在其解法的基礎上做些補救,讓其在“跌到處”爬起來.切忌不加分析,一概地否定.
3.合理利用“錯誤”,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要讓學生坦誠自己的想法,耐心傾聽他們的表述,舍得花時間讓學生暴露思維過程,及時挖掘其中的價值.創(chuàng)新思維是指一個人在已有經驗和一般思維的邏輯規(guī)律的基礎上,用一種靈活、新穎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合理利用學生的錯誤,挖掘錯誤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因素,適時適度地給予點撥和鼓勵,能幫助學生突破眼前的思維障礙,進入創(chuàng)新求異的新境界,讓學生體驗思維的價值、享受思維的快樂.
4.借鑒案例“錯誤”,提高學生探索的興趣.
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知識的探索中,不能以教師的教代替學生的學,要讓學生親身體驗學習的成功與失敗;也要尊重學生的思維選擇,不要讓學生思維成為老師思維的奴隸,盡量沿著學生的思維軌跡,拓展學生的思維,特別是學生提出有別于標準答案的獨特想法時,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沿著學生的思路前進,而不是一味地摒棄,毫無道理地強行納入自己的思維軌道.
總之,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總會有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對于學生生成的錯誤資源,教師大可不必藏著、捂著,而是要站在數學的角度上重新審視,挖掘其內在的“閃光點”,靈活地運用于數學教學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錯誤的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新的學習機會,為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提供新的教育契機,給我們的數學課堂注入新的生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