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勤
摘 要: 隨著地理新課程改革的深入開展,地理教學不再一味強調教師傳授知識的作用,而更多地強調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新課改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再一味地接受,師生之間要形成一種共同學習、良好合作的關系。
關鍵詞: 自主學習 觀察能力 思考空間 地理教學
學生的學習是一個了解地理知識功能與價值的過程,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自主開發過程,是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暴露過程與心智、個性、成果和喜悅的展示過程的統一。在地理教學中,我們是否可以打破教參規定的計劃框架,讓學生自選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拓寬和深化?比如,學習必修一中的水資源一章時,可以讓學生研究“是否可以用南極的冰山解決沙特阿拉伯缺水的問題”;學習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節的人口空間變化特別是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的影響時,可以讓學生結合身邊實例,就“如何看待農民工現象”進行研究和探討等。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一、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為自主學習提供條件
“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從觀察著手,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學習“鋒與天氣”知識點時,教師不必先講冷暖鋒的區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天氣的,而是讓學生先觀看有關冷鋒和暖鋒天氣的動態課件,然后讓學生把看到的冷鋒和暖鋒的區別加以總結(如果學生把握不住方向,教師可以提示學生:總結的時候可以從冷氣團的移動特點,鋒面與地面的夾角,符號,過境前、過境時和過境后的天氣,雨區等方面思考),在此過程中,如果學生能從以上方面找出它們的區別,說明冷鋒和暖鋒的基礎知識,學生基本已經弄懂了,這時教師只要稍加點撥就行了。此過程不僅培養了學生從課件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的總結能力。
二、利用實驗探究,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傳統教學是認知過程,比較重視教師所用教具的多樣性和直觀性,這樣學生的思維容易被老師左右。素質教育更多地重視學生的學具,讓學生更多地實踐和體驗,讓學生在親身實驗或模擬的過程中獲得新知識。比如,講海水的大規模運動這一節的洋流影響因素和洋流運動方向時,我沒有直接講而是讓學生自己先做實驗并觀察(實驗工具提前讓學生準備),(把學生分成六小組,每組請一個同學用吹風機或者吸管對著水盆的水吹全,請同學們觀察水的運動方向并分析原因)。通過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能使抽象的問題簡單化。
三、給學生留下思考空間,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教師要相信學生,不應熱衷于“講透講深”所有問題,而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如果教師遇到什么都一一講明白,這樣學生就會形成依賴心理。如,我們在學習大氣環流(六風七帶)對氣候的影響時。知道受西風影響的地區一般都是溫暖濕潤的,而受信風影響的地區卻是炎熱干燥的。那么我就問學生:為什么一般情況下西風的特性是溫暖濕潤的,而信風則是炎熱干燥的?在進行討論時,有學生提出:這可能與降水的形成原理有關。這正是我想拋給學生的一個問題,順著這個思路分析,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由此可見,學生思維是很活躍的,平時講課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拋棄以前那種一味灌輸的傳統教學方法,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發現問題并找出問題的原因所在。
四、積極創造機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有意識地向學生提供自主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地理學的核心知識和技能。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好的辦法就是以問題為中心組織活動。以問題為中心,就是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目標,采用分解和鋪墊的方法,設計一系列具有層次性、趣味性和階段性的問題。檢查學生對課本內容的認識程度,然后把這一系列問題組織起來,讓學生敘述大致內容。同時可以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隨時調整問題的難度,從而啟迪學生的思維,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如,學習“排放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這一部分內容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1)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的重要原因是什么?(2)大氣中二氧化碳增多導致全球變暖會產生什么后果?(3)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可能帶來哪些好處?從全球來說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這樣一方面使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教材,并進行積極思考,另一方面現實性問題易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主動學習。
總之,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地理教師應當根據新理念對過去常規教學觀念和方法進行重新審視和思考,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參考文獻:
[1]有效開發教材優化課堂教學.地理教學,2010(2):39.
[2]淺談自主學習教學形式的構建.地理教學,2010(3):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