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強
(宜興 214221)
紫砂筋紋器是紫砂造型中不可缺少的類型之一,同時也是紫砂壺體系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它與光器、花塑器共存于世,各自演繹著自己的精彩。紫砂筋紋器的創作理念主要來源于自然界瓜果或者花瓣等的筋紋或紋理,經過不同的工藝創作而成,其紋理清晰、線條順暢,具有韻律美。
宜興紫砂筋紋器經歷代藝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創造出一件件豐富的造型,精湛的壺藝無不體現出藝術的魅力。數百年來,對它的追求和推崇引起藝人和壺友間的共鳴。一件完美的作品須經創作者極力求新,并經欣賞者的把玩品味,才能彼此促進,使紫砂筋紋器類的制作技巧完善,成為紫砂藝術中的古秀新芭。紫砂筋紋器的制作,運用了點、線、面、畫的分割,將紫砂器的整體造型俯視呈對稱、均勻等放射的花型。縱觀紫砂筋紋器的立面,筋紋線有壁立千仞的整齊,又似行云流水的飄動,有似花枝搖弋的自然。筋紋器的紋理清晰流暢、口蓋嚴密準確,且有四面通轉的效果,在紫砂壺歷史的開篇就以它那不同凡響的表現形式成為了明代紫砂陶藝的時尚,并獨立于紫砂藝海之中。現以紫砂“寶菱壺”為例(見圖1),談談紫砂筋紋器的審美理念。
圖1 寶菱壺
紫砂“寶菱壺”的創新是在“菱花壺”的基礎上加以變形,并化圓潤的線條為方線的。“寶菱壺”從壺鈕至壺蓋、壺蓋至壺身、壺身至壺腳直至腹底,總共有十二瓣花瓣均勻分布,內外一致,一凹一凸,巧妙安排。此壺每片花瓣精工細作、圓潤玉潔、規范統一,既有蒼勁剛遒、揮灑自如的風韻,又有莊重古樸、麗質天姿的風格。“寶菱壺”口蓋沿處的菱花密致,每一處陰陽面均可自由復合。壺底與壺口的形狀相仿,形成上、下對稱,韻律節奏感十分貼切。“寶菱壺”整體端莊渾厚,簡樸中見自然、典雅中見風姿,工藝精致,口蓋任意轉換吻合自如,將筋紋器的工藝表現得淋漓盡致。
菱屬于水生草本植物,夏天開白色花。菱花開放時,花瓣如卷成的一圈筋紋,菱花在三角形葉叢間傲立開放,隨風而起時,它就像風中的舞者,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紫砂“寶菱壺”的造型是在菱花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它的創新之處在于將菱花花瓣加以變形,化圓潤的線條為方線,從而增強了壺器本身的實用性,將自然界中植物之美巧妙地構思于紫砂壺上,這樣制作出來的“寶菱壺”立意鮮明、創意深邃,極富中國傳統文化意韻。
筋紋器以多種變化的幾何曲線,構成方、圓、三角、梯形均等的幾何形態,設計上要求線條寬容得體,線面轉折明確,體態形象生動、流暢自然、委婉曲折,方可體現神韻。角線凹凸清晰相稱,銳鈍之間產生光影效果,使得實體與空間相互補充,新奇的造型初看使人為之一震,達到洗思醒目的奇效。千變萬化的造型中仍能保持紫砂壺藝的基本要求,視覺上的平衡和功能上的穩定。壺體線型分割精確無誤,口、蓋、頸與之壺體相協調,且須壺間口蓋配合準縫而嚴密,又能任意轉換。在壺內之筋紋亦需筋紋清晰,一絲不茍,這些特點在紫砂“寶菱壺”身上很好地體現了出來。此外,“寶菱壺”具有精而巧、精而小、精而雅的特色,凹凸有致,氣勢挺拔貫通,既莊重古樸,又飄逸優美。整個“寶菱壺”不僅充分運用十二瓣菱花花瓣為圖案,壺嘴、壺把、壺蓋也用筋紋起線,使得整個壺器造型協調統一。壺器不僅極具菱花壺之形,更是增添了方壺之韌力。無論是近觀還是遠視,紫砂“寶菱壺”紋理組織等分勻衡、齊整協調、線條順暢、自然明快,它身上散發出來的強烈的節奏韻律激蕩人心。
紫砂“寶菱壺”以菱花為基本造型,并融入了方壺的設計,它既繼承了傳統的壺器工藝,又富于創意,體現出一種清秀、明快、靈巧、流暢之感,讓人觀之心曠神怡。藝無止境,紫砂壺藝的優良傳統應該繼承發揚,并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立足于創新,這樣才不致于使優良的傳統技藝失傳、直至湮沒。也只有在發揚光大的同時不斷推陳出新,紫砂筋紋器新作、新品、新款才能不斷涌現,紫砂藝術才能繁榮,才能使紫砂事業進一步向前推進發展。
社會在前進,新技術、新裝備不斷出現,它為我們設計更多、更美的新品創造更為廣闊的天地。紫砂陶藝有其豐富的歷史遺產,為我們留下技藝的寶貴財富,有待我們不斷地探求、總結、實踐。優秀的傳統經典融入現代創作潮流,也必將為紫砂筋紋器注入新的動力,將紫砂筋紋器推向新的發展空間,使紫砂筋紋器永載史冊、萬古流傳。
[1]喬衛明.論中國繪畫中的“形”[J].作家.2011(22).
[2]倪美玲.唐明皇與楊貴妃文學形象的嬗變[J].江西社會科學.2005(08):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