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英
(宜興 214221)
在越來越多的紫砂理論論述中,對紫砂壺藝的歷史文化、創作內涵、藝術外延等論述得極盡完善,對于紫砂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形成了百家爭鳴的文化藝術討論氛圍,推動了紫砂藝術理論的進一步拓展,也為更多的紫砂從業者奠定了豐富的文化藝術理論基礎和創作實踐經驗積累。本文從個人的壺藝創作中談自我的創作感想,論述自我內心的 “天龍頂珠壺”(如圖1)的創作思想。
圖1 天龍頂珠壺
“天龍頂珠”紫砂壺創作取材于千百年來作為龍的傳人、華夏文明的“龍圖騰”。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作為圖騰崇拜的主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無論是作為“真龍天子”的皇家御用紋飾,還是“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的《易經》等書刊文獻,還是承襲“龍的傳人”的“血統”與精神寄托,都通過不同的表現形式存在。同樣,以“龍”為主題的手工藝術品更是喜聞樂見,也同樣成為可塑性較強的紫砂壺創作的藝術原型與思想靈感源泉。
此款“天龍頂珠壺”在傳統“天龍頂珠”的文化思想內涵中應運而生,并根據傳統思想與傳統紋飾,加以藝術的抽象與升華,根據紫砂的特質及塑形特點手工創制,并尊重傳統“天龍頂珠”的神韻,名副其實而又真實、形象地存在于紫砂壺的壺型之中,成為個人壺藝創作的經典作品之一。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藝術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絕不僅僅是存在的藝術感于瘋狂的收藏價值,而存在于藝術品本身的合理性。
“天龍頂珠壺”器型不大,但是圓潤、飽滿、精神,為什么這樣,是因為創作時更多的借鑒原有天龍、頂、珠的神態與動態藝術,將原有存在的藝術概念轉換成藝術品的真實存在,而寓于紫砂語言表達的藝術思想與內涵,往往這樣的作品會成為活的藏品。
作品以直行“炮筒”塑形成嘴,以一貫之的儒家思想貫徹其內,剛勁有力,遞增了作品的氣勢與陽剛之氣;壺身圓潤飽滿、包羅萬象,以全手工打泥條的創作手法創制成型,輔之壺底瑞獸三足鼎力端莊,穩健之中象征著“龍行天下,天下太平”的美好內涵;嵌蓋、頂珠鈕,比例搭配科學合理,符合“力學”與“美學”;壺柄則以“天龍”塑形成狀,口銜壺身,栩栩如生,壺柄與壺身鑲接處巧妙運用點砂的藝術效果,從一面龍口延展至另一面壺柄龍口,貫穿之間效果甚好,又體現著中國傳統詩詞文化的意境“星漢燦爛,若出其中”,切題,正是作品的主題所在。
通過“天龍頂珠壺”的創作,感悟到紫砂藝術的創作只有不斷地在思想上拓展,才有更廣闊的思路。思想的拓展也就是思想的外延,任何藝術形式的創作不能局限在一處,“功在壺外”、“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皆是思想的拓展、升華、凝聚,不斷地在不同的藝術領域尋找屬于自身文化藝術載體的思想,從而繼承中創新,創新中繼承。如“天龍頂珠壺”一樣,創意源于“龍”,壺形源自傳統紫砂,點砂是運用創新技法,壺柄、壺鈕、壺蓋皆是在傳統中的繼承,而又通過自我思想的總結與創新創作構思,形成了一件新的“天龍頂珠壺”,美中彰顯了藝術的韻味與紫砂的古樸。
藝術的創作需要思想的開放性與包容性,思想的外延也就在內外的不斷汲取中形成創作者的創作語言,無論是書畫語言、陶瓷語言、紫砂語言還是金石語言,總是隨著思想的深入挖掘,不斷豐富延展了思想,也同樣為創作提供了強大的文化藝術底蘊。
以“天龍頂珠壺”創作總結及充實了個人的紫砂藝術創作思想,同樣也是眾多紫砂前輩的啟悟。任何藝術形式只有創作、實踐、總結,再通過總結指引新的實踐、創作、再總結,才能在豐富的藝術創作中豐富思想,不斷地在思想外延中找到屬于自我的藝術創作風格與個性。通過廣闊的眼界、豐富的思想、多元化的創作技法蘊于一壺之中,創作了“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紫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