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萍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協作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掌握知識和技能。筆者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實踐創新,在教學中注重啟發、引導學生去探研知識。以學論教,師生密切配合,在和諧、愉快的情景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把課堂教學優化成四個板塊:“情景-啟動→討論-互動→點撥-促動→練習評定-自主檢測”。
一、情景——啟動
“情景——啟動”就是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激情,啟動學生思維和創新意識,為課堂教學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為教學創新鋪設基石。這就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做好引導工作,掃清學習新知識的障礙,為學習新課程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力爭從學生出發,善于挖掘教材,采用各種激情手段,盡量為學生創設一個真實或接近真實的語境。教師可以利用實物、掛圖、書中插圖、簡筆畫、幻燈片等教學手段進行直觀激情;也可以利用各種不同的體態語言來以動激情;還可以創設激情問題,這就為下一階段的“討論——互動”奠定了基礎。
二、討論——互動
“討論——互動”就是教師有目的的引導,以前后兩張課桌組成4人為一組的小組討論為主體,輔以組際交流,然后再師生間、生生間互相交流評價,交流中著重啟迪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新能力,討論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提出新問題,加強對課程的理解和運用。
為了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群能順利展開討論,在日常的教學中,我一般采用下面的流程:
1. 互動操練。導入新課后,先讓學生跟讀,再進行互動式操練,使學生感知新的語言材料。教師既要控制全場的“操練”,又要注意學生出現的語言、語音錯誤并及時糾正。
2. 導讀自學。教師提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或閱讀的基本要求,適當時呈現已準備好的問題群,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探尋,為下一步小組討論做好準備。
3. 小組討論。一般以4位同學為一組,圍繞前面提出的問題群開始小組討論。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參與討論并幫助學生解決難題。小組內同學之間可以做到相互學習、團結協助,共同達到掌握知識的教學效果。
4. 組際交流。小組討論后,進行組際交流,教師先讓討論得比較成熟的小組代表發言,匯報該組對問題或知識的理解情況,其他各組作補充、質疑和評價,再由各組提出自已的見解。
經常開展這樣的討論、交流,學生不僅能達到運用語言的目的,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三、點撥——促動
“點撥——促動”是指學生在積極閱讀、思考、討論中遇到的障礙或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關鍵點,給出較詳細的解釋和準確答案,并提出科學的思維方法,搭設思維橋梁,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思維空間。了解知識點的來龍去脈和內在聯系,同時進行適當的點拔、歸納。在實施“點撥-促動”環節中,我們要針對學生遇到的各種障礙,特別是教材中的重點、難點、疑點,力求做到畫龍點晴以便學生掌握知識要領,舉一反三來實現能力遷移,通過啟發討論來達到教學相長,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四、練習評定——自主檢測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都必須通過訓練,課內練習便是有效的訓練方式之一,而且課內練習是學生鞏固知識的必要手段,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有效措施。練習的設計必須緊緊圍繞重點、難點。平常課堂中,我一般運用預先設計好的練習題,從知識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練習。在學生自練的基礎上,讓其以小組互評、互議、互批、互改,對其中出現的代表性問題,教師也不要急于講解,而是采取全班講座的形式,通過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手段來解決。這種采用當堂檢測教學效果的方法,非常有利于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和質量。
總之,新課標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啟動、互動、促動到自主檢測,把教師的單向講授改為師生共同學習的雙向交流,整個過程突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師真正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和協作者,學生自然就會養成自學的好習慣,增強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為“以學論教”,教會學生如何去探研課程和掌握知識。這樣,就充分體現了教師在新課標教學的主導作用。
責任編輯 邱 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