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河池學院 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當下,生命科學的研究是最活躍的領域之一。隨著研究方法的創新,新學科和交叉學科不斷涌現,成果日新月異,可預見的發展前景十分誘人,同時,社會對生物技術和生物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更高,基于此,開設了《動物生物學》課程。該課程是一門涵蓋動物形態學、分類學、解剖學、細胞學、組織學、胚胎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生態學、動物地理學、生物多樣性保護、行為學、遺傳學和進化論等動物生命活動各個領域知識,內容極為豐富的一門專業基礎課[1],我們在《動物生物學》課程教育教學中遇到教學內容繁多,課堂教學時數不足的嚴重矛盾。同時,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從海量的信息中獲取有用的信息是現代人的必須技能。創新人才是第一戰略資源,創新人才的培養對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2],其中,應用型創新人才更是社會所迫切需要的。從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定位看,盡管觀點頗多,但基本的共識是:應用型創新人才是從事各種創新活動的中層次創新人才[3]。而《動物生物學》課程從教學內容的設置到教學過程大多沿用傳統課堂教學的模式,未能很好使用網絡教學模式,我們在教學中發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與創新人才培養形成了矛盾。如何解決以上兩個矛盾?在個人電腦和網絡高度普及的今天,利用現代化多媒體技術,通過整合教材內容和專業信息、科研資料,構建《動物生物學》網絡課程,可充分實現資源共享,進行交互式教學,滿足個性化、差別化學習的需求,創新教學方式,改變傳統的單一授課方式,已成為實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模式[4]。由此,構建基于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動物生物學》網絡課程,可為解決以上兩個矛盾提供一個途徑和平臺。
網絡課程教學為課程教學服務,應緊密結合網絡課程的課程內容、教學設計、技術設計、教學管理的四個評價指標[5]。《動物生物學》的網絡課程是《動物生物學》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故在網站版式的設計上,要注重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的科學結合,要注重設計背景的圖、字、音、像,以達到完美的效果。《動物生物學》網絡課程網站可設計一個場景宏大、震撼人心的動物視頻版頭,主頁背景可整體利用色彩絢麗的動物生態圖片,給學生較好的渲染專業氣氛。導航設計要引人注目、操作簡便,讓學習者快速找到學習信息。在最重要的內容設計板塊中,除了知識的完整性之外,要嵌入國內外相關領域內的最新成果,本校教師團隊的科研成果,以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動物生物學》網絡課程網站可以以四大板塊進行構建。
如進入“理論教學”,網站內設置完整的章節學習內容,包括電子教案,電子課件(PPT),課后練習,章節討論,圖片和視頻展示,提供大量的課程教學信息。特別通過有針對性的圖片和視頻展示,解決了本課程的教學難點,即如何掌握動物各類群的結構特征、他們之間的差異及分類的方法,了解動物的進化歷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入“實踐教學”,構建“實驗教學”、“專業實習”和“興趣學習研究小組”三個小板塊,從實驗室到野外,從課上到課后,整合了大量的實踐教學信息,并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展示平臺。
專家系統可在網站上整合馬敬能等編著的《中國鳥類野外手冊》電子版[6],這是一款方便實用的鳥類鑒定和學習系統,收錄了中國現有的1 329種鳥類,并對每種配有彩色繪圖,同時描述了其分類特征、分布范圍、分布狀況和生活習性。整合黃原等編著的中國蝗蟲分類鑒定專家系統[7],該系統包括了中國常見的300余種蝗蟲的高清晰度數碼圖像,形態特征、地理分布、生態和生活習性等資料,每個物種的鑒定用特征圖。通過建立動物知識數據庫和軟件編程設計的途徑將經典的分類學知識升華為數字信息形式,實現對數據庫智能化的高效自動查詢與鑒定功能。能夠有效地解決傳統翻書檢索鑒定方式存在的主要弊端,實現了學生隨時、隨處觀察到動物,以便更容易地學習和鑒定。同時配有教師制作的原創視頻,把專家系統使用的全過程以錄像的形式保存在課程網站上,學生可隨時觀看,邊看邊操作,強化記憶。
動物世界里可收集大量精美的視頻,提高學生學習動物學的興趣,同時可建立一個網上標本館,設置兩個展室:一是標本圖片展室。將現實教學中標本館里的標本拍成照片,放到網上,克服了學生不能任意時間去標本館觀察標本的缺陷。二是裝片顯微圖片展室。因為學生在實驗課上的時間有限,對動物組織切片的觀察有可能不夠深入,可利用顯微攝像系統,將試驗中的每張裝片編號,拍成照片放到網上,這樣學生可在任何時間對自己感興趣的裝片進行觀察,而且通過顯微攝像系統所提供的照片在某些程度上要比學生在實驗室里用普通顯微鏡觀察到的更清晰。從而實現了現實實驗硬件資源的網絡化,促進了資源使用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特色資源里設有已滅絕動物圖庫、國家保護動物圖庫和高校所在地區特色動物圖庫,旨在培養學生保護動物,熱愛動物,并以地方動物為重點,努力成為服務地方、動物保護和經濟動物飼養產業的應用型創新人才。
該板塊以實習、實訓、科研和創新創業成果以及社會服務效果為主要內容,可將學生發表的科技論文、實習報告、畢業論文、科技產品和專利等予以展示,將師生利用本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的影響予以展示(比如我們編制的桑蠶服務手冊,受到地方蠶農的熱烈歡迎,開發的桑蠶產品,極具商業開發價值,曾被《廣西日報》和《中國教育報》給予了報道,對學生鼓舞很大),從而使學生深切的體會到學有所用,懂得《動物生物學》的學習目的不僅是完成知識學習,更是提高創新創業能力,為社會做出實事,進一步激發更大的學習熱情。
學生注冊登錄網站進行自學。即可進入第一板塊——教學板塊的章節內容學習。在此可增加一個特色功能——標記已學功能,學到哪里直接點擊“標記已學”,網站將記錄下來,下次登錄后點擊記錄便可接著學習。同時該板塊還具有在線答疑,在線測試,成員之間相互發送消息、師生集體在線的互動功能。
綜上所述,第一板塊為學生提供了動物學知識獲取的途徑,第二板塊為學生搭建了動物認知能力提高的平臺,第三板塊為學生開拓了專業能力的用武之地,第四板塊為學生自學和交流構筑了通道,其框架見圖1。

課程教學的有效組織直接關系到學習的效果,網絡課程不同于課堂教學,在幾年的實踐中,我們總結并形成了《動物生物學》網絡課程教學的組織,主要包括四個階段。
學生學習前,教師制定課程學習計劃,并登錄管理后臺發布課程公告,告知學生活動任務,以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學生登錄網站,查看公告以后,用學號登錄網站可完整的自學理論和實驗各章節內容,在學習中可登陸動物世界和特色資源板塊進行拓展學習。在現實試驗中未能完全掌握的標本、裝片等可登陸網上標本館深入研究。有一定的基礎以后,在戶外碰到動物,可通過專家系統自行鑒定,深化專業知識的應用。在動物生物學野外實習前,教師發出公告,學生可通過實踐教學部分查看實習的相關要求和情況,通過瀏覽往屆學生的實習成果更加直觀明了實習目的和必須達到的效果。學生可通過教師的公告安排興趣小組的研究工作。通過瀏覽往屆學生的畢業論文,及早進行畢業論文選題,使自己的畢業論文選題和試驗更具創新性。通過社會服務板塊,可明白該課程的應用領域,社會的需求范圍,自己的興趣點,自己能做哪些創新創業活動,切入點在哪?教師的科研及往屆學長做的如何,有哪些困難,怎么解決。從而,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創新,學生都可以在網上方便的學習和了解。除此之外,理論學習可采用在線測試系統檢驗。
學生和教師可以同時進入到互動區,有個人交流、小組內交流、小組間交流、師生交流等。在系統里,可以看到左邊是整個班的學生姓名,且在線顯示。方便教師掌握某一時間段學生在線學習情況。學生在小組討論區發表見解,這體現了小組之間的交流。然后小組代表或成員可以進入到班級討論區發言,這體現了小組間的交流,實現討論學習,思想撞擊出新的火花和靈感,促進學習沖動和創新沖動。教師在這中間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教師可以和學生一樣登錄小組學習系統,查看學生交流的信息,并且可以在討論區內作一些提示性的發言,不斷引導學生深入研究,起到一個主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在此過程中,網站專門設置了一個資源共享區,學生可以上傳有用的文章,實現師生共享。這體現了分享學習這個教學設計理念。最后就是提交成果,學生可以在線提交作業。可以查看分數,不合格的作業可以重新提交,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
成果匯報展示可采用錄制視頻的方式,現在學生大多有個人電腦和智能手機或DV,學生可將學習、實踐和創新創業成果錄制成視頻,發送到課程網站上,供教師審閱,有助于教師隨時掌握學生學習、實踐、創新創業的情況和進度,更能提高學生的積極性,起到較好的監督和促進作用。也可供學生之間學習借鑒及深入研究和創新或創業,形成團隊,低年級學生可從學長的作品中得到直觀的啟示。
《動物生物學》網絡課程教學的評價在范圍、形式和時空上將極大的超越傳統教學形式的評價。在范圍上,可突破學生、教師和教學管理者的范圍,通過BBS、師生互動留言等讓參與教學活動以外的社會專業和非專業人士評價,提高評價的全面性,特別是社會評價將不僅僅局限在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層面,更多的將是人才培養質量,是否促進了學生應用型創新能力的發展。其次,可促進評價的交互性,不僅教師對學生可以評價,學生和其它人士也可對課程情況進行評價,互相促進教學的不斷完善。在形式上,可通過在線測試、在線答疑、網上專題論壇、網上小組討論、網上實驗操作模擬等形式對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而且不受時空限制,也能滿足課后學生學習發展的需要。
在進行網絡課程的建設中,突出學生應用型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對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有著深遠的意義。動物世界五彩繽紛,《動物生物學》課程內容豐富,動物與人類生活、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非常適合構建網絡課程進行教學和人才培養。我們相信,通過不斷的開發、應用和改進,網絡課程將會在人才培養,特別是創新創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發揮巨大作用。
[1]陳小麟.動物生物學(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 -465.
[2]徐輝.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評價標準[J].江蘇高教,2009(6):107-108.
[3]黃順年,劉建國.應用型人才與應用型創新人才比較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5):51-53.
[4]戴亞飛.網絡課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電磁學網絡課程的設計與開發[D].南京師范大學,2003.
[5]張建華.網絡課程的評價及其評價方法的研究[D].河北大學,2005.
[6]馬敬能,菲利普斯,何芬奇等.中國鳥類野外手冊[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571.
[7]黃原,盧慧懵,鄭哲民.中國蝗蟲分類鑒定專家系統ESCA[CP/DK].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