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師范學院經濟系 閆二旺
山西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薄 凡
國內學者對“小城鎮”一詞的說法眾多,使用范圍不甚明確。根據當前通用理論,結合山西省新近出臺的城鎮建設政策,本文將小城鎮的范圍確定為縣級市、縣城和其他建制鎮。據此理解,山西省現有的小城鎮包括11個縣級市、85個縣城和564個建制鎮。長期以來,小城鎮建設在各個行政區域“各自為政”的環境下實施,未能形成協調統一的發展規劃;此外,各個行政區域都力求以當地行政中心帶動全區經濟發展而忽視了小城鎮本身的特點和作用,因此無法充分實施適于當地狀況的城鎮化戰略。
從2011年起山西省政府著手推行“雙百”城鎮建設實施方案,倡導“大縣城”戰略和“百鎮建設工程”,圍繞省內近百個縣城,發展縣域經濟,建設特色城鎮,并計劃在5年內將100個區位條件和資源優勢突出、基礎設施相對完善、業已形成一定產業規模、具有相當數量的人口、發展潛力較大的重點鎮,打造為各具特色的工業強鎮、商貿重鎮、農業大鎮和旅游名鎮。為了確立各個小城鎮的特色和發展方向,我們有必要從城鎮經濟職能的角度對山西省的縣級單位和重點鎮進行分類,對各類專業化小城鎮的性質作出深刻的剖析,從而了解每一類小城鎮的產業組成及特色,尋求持續發展的途徑。
借鑒城市職能分類的方法,本文對專業化小城鎮的分類以多變量Q型聚類分析法為主。它從樣本數據出發,依據變量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以逐次聚合的方式將具有共同特點的樣本結合在一起,最終給出小城鎮經濟職能的分類結構。
聚類分析只是建立在整合數據的基礎上將指標相似的小城鎮進行歸類而缺乏對產業構成及特色的識別,因此需要用納爾遜統計分析法輔助辨析每個小城鎮的職能強度,以實現小城鎮專業化經濟職能的分類。1955年納爾遜在《美國城市的服務分類》中將美國24個行業歸并為加工工業、零售業、專門服務業、交通運輸業、私人服務業、公共行政、批發業、金融保險房地產業和礦業9種經濟活動,以這9種活動的勞動力結構百分比為變量,求出其算術平均值和標準差,以高于均值加一個標準差為城鎮主導職能的標準、以高于均值以上幾個標準差表示該職能的強度,對897個城市進行了分類。這種方法把各個城市放入一定區域的城市總體中加以研究,較為客觀地反映了城市所屬的類型,同時說明了城市的主導產業部門所應達到的就業規模,但與區域內其他城市相比職工從業比例高的部門不一定在本市各部門的勞動力結構中突出,且分類過程中忽略了規模因素的影響。[1]
盡管以縣城為研究對象更切合小城鎮的概念,但當前缺乏細化到縣城經濟發展狀況的統計資料,故本文只能以整個縣區為分類對象,根據《山西省統計年鑒2011》選用縣區整體的經濟指標進行聚類。所幸縣城是縣區的經濟中心,縣區的經濟優勢往往也是縣城的優勢所在,因此可以通過縣區的經濟職能來確定縣城的經濟職能。
選取的指標力求體現城鎮職能的三要素,即“專業化部門、職能規模和職能強度”,既包括對各小城鎮產業結構進行對比的結構性指標,又包括能反映小城鎮各產業部門發展水平的總量指標以及體現小城鎮職能規模的規模性指標。[2]因此,本文采用三次產業占比3個結構性指標初步判斷各城鎮的產業結構,選用單位面積糧食產量、工業總產值、旅游餐飲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煤炭資源儲量5個指標來大體衡量小城鎮的農業、工業、旅游業、商貿業和礦業等專業化部門以及相應的職能規模,此外,通過地區人均產值和人口密度2個指標來考察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以便進行小城鎮經濟實力的比較。在此基礎上根據納爾遜分類原理分別求出這9個指標的均值加0.5個標準差作為衡量專業化小城鎮職能強度的標準。
雖然各部門的產值比重或就業人口比重等結構性指標能較恰當地反映不同經濟職能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但是這些指標的統計資料并不完善,文章只得選取各縣共有的統計指標來做聚類分析,故一些指標并非是代表相應專業化部門發展狀況的最佳指標,比如煤炭產量或交易額可直接反映某區工礦業的發展水平,而文中所選的煤炭資源儲備量所反映的資源稟賦狀況,更能說明區域的發展潛力。又如:衡量小城鎮的旅游、商貿職能時如果加入客流量、貨流量等指標則更為全面。所以,下文在專業化小城鎮的分類研究時引入了定性分析以求盡量彌補這些缺憾,保證分類的客觀性。
進行多元統計分析時,由于搜集的數據在數量級和計量單位上的差別而使各變量間不具有綜合性、可比性。因此對數據做z標準化處理,公式為:

其中:zij為標準化后的變量值;xij為實際變量值;xi為變量的均值;si為變量的標準差。
參考城市職能聚類分析已有的成果和經驗,本文使用歐氏距離(Euclidean Distance)來測量樣本間的距離,計算公式為:

即兩個樣本間的距離為各變量值差的平方和的平方根。其中:xi和yi均是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數值。
采用沃德誤差法(Ward's Error Method)進行系統聚合,以保證當兩個組被歸并為一個組時,所增加的平方誤差和最小。
通過spss19.0統計軟件完成以上運算并作出樹狀圖。
只要代表某城鎮某種產業部門發展水平的樣本數據高于均值加0.5個標準差,則認為該產業為相應小城鎮的專業化職能。同時對指標高于均值的縣級單位在分類時也給予關注,測量結果見表2。
根據樹狀圖,首先,我們按距離系數11.5將96個縣級單位劃分為3個大類,綜合衡量小城鎮的經濟發展水平。自下而上,第一大類(Ⅰ)是綜合實力型小城鎮,三次產業水平高、經濟最發達,包括34個縣區;第二大類(Ⅱ)是工業主導型小城鎮,工業化水平高、地區生產總值規模大,共有37個縣區;第三大類(Ⅲ)是農業發展型小城鎮,第一產業比重較大、經濟較落后,共含24個縣區。

表1 納爾遜描述統計

表2 具備專業化職能的縣級單位

表3 經濟職能較高的縣級單位
在此基礎上我們以距離系數8為界,參照納爾遜分類統計結果,按各地區主導產業進一步劃分出9個亞類。第一大類中分為三個亞類,第一個亞類(Ⅰ1)產業結構均衡、經濟發達的12個縣區為全面發展型小城鎮;第二亞類(Ⅰ2a)工業職能強度大而礦產資源豐富的17個縣區為工礦發達型小城鎮;第三亞類(Ⅰ3)工業基礎良好而旅游、商貿職能強度大的5個縣區為旅游—工業發達型。第二個大類包括4個亞類,第四亞類(Ⅱ2b)以工礦業為主導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11個縣區為工礦主導型小城鎮;第五亞類(Ⅱ2c)以工礦業為主導但經濟欠發達的18個縣區是工礦發展型小城鎮;第六亞類(Ⅱ4)礦產資源相對貧乏、工業產值較高的4個縣區是加工—制造型小城鎮;第七亞類(Ⅱ3)工業、旅游業并重但地區生產總值偏低的4個縣區為旅游—工業發展型小城鎮。第三大類中共有兩個亞類,第八亞類(Ⅲ5)旅游資源豐富但經濟實力較弱的4個縣區為商貿—旅游發展型小城鎮;第九亞類(Ⅲ6)糧食單產高、農業職能強度較大的21個縣區為農業主導型小城鎮。[3]
由于價格指數變動的影響以及所用指標只是反映某區主導產業的主要方面等因素,聚類分析時亞類的劃分基本上以距離系數8為界,同時結合各地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的特征,以便充分反映小城鎮的實際狀況及其特殊性。另外,歸類時對大同縣、垣曲縣和靜樂縣作出調整。最終分類結果見表4。
以上述亞類的劃分為基礎,從經濟職能的角度將分屬于9個亞類的小城鎮歸為6種專業化類型,探究每類專業化小城鎮存在的問題和應有的發展模式,并以典型的小城鎮來說明每種專業化小城鎮發展的經驗和策略。
全面發展型小城鎮充分利用本地優勢構建多元產業結構,使得產業間能相互扶持、協調發展,拓寬了收入來源渠道,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保證了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這類小城鎮的地區生產總值高、人口密度大,多是縣級市和區域發展的中心城鎮或是處于城郊區的重點城鎮。由于該類小城鎮最接近于城市的形態,是城鄉過渡最重要的地帶,所以產業結構的升級、人地矛盾的緩和及基礎設施的改善等任務顯得尤為緊迫。然而“大推進”戰略畢竟在尚未走向現代化的小城鎮中難以實現,因此全面發展型小城鎮要想實現持續發展就應在多元布局的同時注重集中力量培育重點項目來保持強大的經濟競爭力,逐步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此外,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制度的改革應當及時跟進,避免伴隨著經濟增長所引起的人口激增、社會矛盾和環境污染等難題成為小城鎮無法承受之重。

表4 專業化小城鎮的聚類結果
徐溝鎮以工業為主導的多樣化產業布局堪稱全面發展型小城鎮中的楷模。徐溝鎮是清徐縣河東地區的經濟、文化和商貿發展中心。多年來,徐溝鎮以工業為主導發展了水泵廠、糧油廠等多家骨干企業;建立了西楚王花卉基地、莊子村農業科技示范園區、西北坊千畝棗園示范生態園區以及東南坊梅花鹿、鴕鳥養殖場,使農業經營多樣化;重視文化產業、商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而進一步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繁榮。有重點、全方位的布局令全鎮呈現出強勁的經濟發展勢頭。
山西省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省份,早期重工業戰略的導向使工礦業成為許多資源型區域的主導產業。聚類分析的結果中這類小城鎮數量眾多、發展水平差異顯著,涵蓋了三個亞類。其一是工礦發達型小城鎮,這類小城鎮具有深厚的工礦業基礎,產業鏈延伸長、工業化水平高、綜合實力強,雖然該類小城鎮的產業根基較深,卻在現代化建設的沖擊中面臨著技術提升、發展生態產業等改造和升級的普遍問題。其余兩種工礦型小城鎮同屬于工業主導型,其中,工業產值比重大、人均生產總值較高的是工礦主導型小城鎮,這些小城鎮中分布著許多山西省的重點煤礦,經濟發展主要受益于礦產資源但缺乏對其他產業的投入,致使產業結構單一,經濟增長后勁不足;礦產資源豐富但人均生產總值較少的是工礦發展型小城鎮,該類小城鎮還未擺脫對礦產資源的開發和初級加工的依賴,應借鑒工礦發達型小城鎮的發展模式立足于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延長產業鏈、提高工業化水平。盡管三種工礦型小城鎮的發展程度不一,但其共同的癥結在于工礦業“一元獨大”的產業結構造成了經濟發展的失衡。[4]此外,依靠礦產資源興起的產業若忽視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則免不了要受到“資源詛咒”的威脅,因此,粗放型的工礦業向生態產業轉型也是山西這個能源基地實現轉型跨越的關鍵之步。
盂縣的南婁鎮通過工業園區的建立將煤炭業及其相關產業納入循環經濟的軌道,既保存了既有的產業優勢又實現了向“綠色產業”的轉變。鎮內礦產資源豐富,初步形成以煤炭和耐火材料為主導,核桃露飲品、水泥和焦炭等多樣發展的工業產業布局。為了保存當地先行的工礦業優勢,該鎮打造了五大工業園區,即南樓集團循環經濟園區、下曹工業集團鑄造園區、西小坪耐火材料園區、晉玉焦化園區和中信集團焦化園區,將煤炭業和耐火材料業等傳統產業納入循環經濟的發展模式中,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能力。針對煤炭業,南婁鎮還陸續收購了盂縣振興煤業有限公司和玉西煤礦等煤炭產業進行資源整合和低成本擴張,走出一條集約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之路。
在工業主導型城鎮中,結合第二產業比重及產業發展水平劃分出以加工工業或制造業為主導產業的小城鎮。這類小城鎮大多是臨近資源型地區或依靠豐富的人力資源、便利的交通條件等區位優勢發展起相當規模的工業。具備良好工業基礎的工礦型小城鎮也有潛力向這類小城鎮轉型。改革開放初,迅速崛起的鄉鎮工業企業遍布于廣大農村地區。由于政策扶持不足,企業集聚程度低,加工—制造型小城鎮的數量較少、發展程度低,而且大部分鄉鎮企業主要采用傳統技藝和家族制管理,雖挑起了現代工業的“大梁”但抗風險能力差,難以產生產業集聚效應和實現規模經濟,所以,落后的技藝、分散的管理和粗放型的生產方式是改良這類小城鎮生存狀態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晉昌鎮是“中國鍛造之鄉”——定襄縣的經濟中心,鎮內交通便利、經濟發達,工業收入占總收入的40%。建立在傳統鍛造技藝上的鍛造業占據了該鎮鄉鎮企業的“半壁江山”。鍛造業“一枝獨秀”的局面給經濟帶來高速增長的同時也導致了產業結構的失衡。而行業內無序競爭、產品同質化、規模小、高能耗等問題嚴重制約了鍛造業的發展。[5]金融危機后,晉昌鎮對鍛造業進行了全方位的整治,部分粗放型小規模企業被淘汰,優勢企業的產品生產向高科技轉變,以芳蘭鍛造工業園區為平臺大力開發大新不銹鋼鍛件、精密環件等產品,使鍛造業向裝備制造業升級。
山西省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悠久,不乏自然景觀和人文景點。發展旅游業往往能帶動商貿業、運輸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的興起,但是在山西省眾多小城鎮中,以旅游業和商貿業為單一職能的小城鎮數量極少。本文將分屬于第一大類、旅游職能強、人均生產總值高的旅游—工業發達型小城鎮與分屬于第二大類、第三產業比重較大但經濟綜合實力較弱的旅游—工業發展型小城鎮歸為旅游—工業型小城鎮。這類小城鎮在憑借工礦業奠定的穩固經濟基礎上,進行旅游業和商貿業的“二次創業”,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拓寬了當地收入的渠道。就該類小城鎮的產業結構及其旅游業的發展狀況來看,不同區域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不一、布局相對分散,不利于吸引大量的游客,且由于基礎設施、商貿業和旅游文化氛圍等因素的影響而增加了旅游業的發展難度,因此區內旅游業總處于產業布局中“連帶”的地位,資金投入匱乏、開發力度不足,難以成為小城鎮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其影響力遠不及煤炭業深遠,急需予以重點規劃,全力維持這一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部分工礦型小城鎮后期調整產業結構、實現轉型跨越的支柱產業。
晉城市陽城縣北留鎮完成了以煤鐵產業為主導產業向旅游業引領經濟發展的華麗轉身。北留鎮依托傳統的煤鐵產業躋身“明星鄉鎮”的行列后,積極投身二次創業。這個晉南的能源重鎮同時也是一個享有獨特旅游資源的歷史文化古鎮。全鎮共有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處“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和4個“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近年來,北留鎮累計投入3億多元進行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并與周邊地域的旅游景點聯合形成旅游專線,全力打造生態旅游特色小城鎮,從而為當地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北留鎮因之被命名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全國重點鎮”。
商貿業與旅游業有著極大的相關性。從納爾遜統計分類結果可知,旅游職能強的地區一般商貿職能也較強。就各縣區情況來看,除了在發達工礦業基礎上興起旅游業的小城鎮外,還有一部分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單純地依托區內的旅游資源發展起旅游業和商貿業的小城鎮。盡管這類小城鎮以旅游和商貿為主要職能,但當地第一產業比重仍然很高,旅游業、商貿業規模較小。分析4個商貿—旅游發展型小城鎮可知,這些地區又是傳統的農業耕作縣,其中五臺縣和太谷縣還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因此該類小城鎮在發揮其旅游資源優勢的同時應注重發展現代化農業和培育基礎工業,從而能以實業支持旅游業、商貿業的發展。為了壯大當地的旅游業,還要與眾多旅游—工業型小城鎮聯手,靠旅游資源的“集群”爭取更多的客流量和貨流量。
臺懷鎮地處五臺山風景區的中心腹地,集中了五臺山一半以上的佛教寺院,是一個典型的旅游名鎮。鎮內雖無較大規模的工業企業,卻圍繞著當地旅游業而發展了特色農業和商貿業:利用清涼的氣候條件、獨有的山地草甸土和山地棕壤種植喜陰作物,開發出臺蘑、臺參、降龍木和般若泉礦泉水等一系列土特產;發揚太平街為寺院和信徒生產銀器、銅器和鐵木器的手工業傳統;將楊林街等主要干道建設為商業街。這些舉措都為佛教旅游品牌的打造增輝。在五臺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之際,臺懷鎮計劃建成一個花園式的寺院集群區,以集中的寺院古跡、雋麗的風景名勝促進旅游業的繁榮。
農業主導型小城鎮主要分布在晉北盆地和晉南地區。區內自然條件優越,多數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后續發展起農產品加工業等特色產業。當地受益于農業的同時也對產業結構埋下了風險。過高的第一產業比重意味著該類小城鎮的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業經營目標旨在糧食增產而忽略了農產品多種用途的開發,農業技術落后、加工工業發展緩慢、農產品附加值低,因此,該類小城鎮普遍經濟落后,面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雙重任務。某個地區農業的發展并不意味著當地的經濟只能停留在基礎產業的水平,而應將農業作為活躍整個產業結構的起點,提高農業技術、建立農業園區,大力發展加工工業,逐步推進與之配套的運輸業、商貿業等行業的興起,以農業帶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6]
呂梁市柳林縣留譽鎮素有“米糧川”之稱。從2008年起,聯盛農業集團與留譽鎮開始聯手打造現代化農業園區,建立以特色經濟林栽植為主的生態產業體系和以特色農產品加工為主的循環產業體系,在此基礎上創立以現代物流業為主的服務產業體系、開發以特色宜居名鎮為主的旅游產業體系。現代農業產業化道路雖然極具艱辛,卻為這一個黃土高坡上的偏僻小鎮帶來了發展的希望。誠然,地域的限制阻礙了現代化的步伐,但基于傳統優勢上的改革和光大是農業型小城鎮打破落后風貌必須跨越的一步。
采用多變量聚類分析法與納爾遜統計分類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專業化小城鎮經濟職能的分類,既能客觀地將經濟發展狀況相似的小城鎮予以歸類,又能明確各個小城鎮的職能特征和職能類型,從而便于小城鎮專業化類型的命名和比較,對專業化小城鎮進行分類指導。但分類過程中受到統計資料的限制,選取的指標仍待補充和改進。
[1]周一星、R.布雷德肖:《中國城市(包括轄縣)的工業職能分類——理論、方法和結果》,載于《地理學報》1988年第4期,第287~298頁。
[2]徐紅宇、陳忠暖、李志勇:《中國城市職能分類研究綜述》,載于《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年第2期。
[3]張復明、郭文炯:《城市職能體系的若干理論思考》,載于《經濟地理》1999年第3期,第19~23頁。
[4]山西農業大學課題組:《農普課題:山西省小城鎮建設發展戰略研究》,山西統計信息網,2009年。
[5]張向陽、景普秋:《區域工業化與城鎮化關系的特征分析:基于山西的實證》,載于《蘭州商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6]孟憲玲、尹雯婕:《山西城鎮化發展的特征及對策》,載于《山西大學學報》2010年第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