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萍
摘 要:非公有制經濟(以下簡稱“非公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期發揮著重要作用。結合政策文件,就非公經濟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評述,并對非公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給予展望分析。
關鍵詞:非公經濟;發展;功能定位
中圖分類號:F121.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2-0018-02
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非公經濟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探索深化的過程,新時期特別是十八大以來對非公經濟的發展給予高度重視,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功能定位,為非公經濟迅猛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一、由“附屬補充”、“組成部分”到“兩個都是”,定位漸趨重要
1.由改革之初的“恢復和發展”到“鼓勵發展”。1979年3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召開全國工商行政管理局長會議,提出“恢復和發展”個體經濟。國務院批轉《關于全國工商行政管理局長會議的報告》,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有關個體經濟的報告。1987年中央出臺《關于把農村改革引向深入的決定》,確定了對私營企業采取“允許存在,加強管理,興利抑弊,逐步引導的方針”,第一次正式且明確提出允許私營經濟存在發展。1987年十三大報告提出,全民所有制以外的其他經濟成分,不是發展得太多了,而是還很不夠。對于城鄉合作經濟、集體經濟和私營經濟,都要繼續鼓勵它們發展。
2.由公有制經濟的“附屬和補充”到“長期共同發展”。1979年,葉劍英在慶祝建國三十周年大會講話指出:目前在有限范圍內繼續存在的城鄉勞動者的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附屬和補充;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明確: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是中國的基本經濟形勢,一定范圍的勞動者個體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必要補充;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強調:中國現在的個體經濟是和社會主義公有制相聯系的,不同于資本主義私有制相聯系的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必要的有益的補充,是從屬于社會主義經濟的;十三大提出,私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十四大指出,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為補充,多種經濟成分長期共同發展;十五大明確了個體、私營等非公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3.由新時期的“兩個毫不動搖”到“兩個都是”。十六大首次提出“兩個毫不動搖”的概念,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經濟發展”;在此基礎上,十七大又提出“兩個平等”,即“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十八大進一步提出“三個平等”,即“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做出新突破,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同時,還豐富發展了“兩個毫不動搖”理論,增加了“激發非公經濟活力和創造力”的內容;首次鮮明提出“兩個‘都是、兩個‘重要”,即公有制經濟和非公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令人振奮,倍加鼓舞人心。
二、由 “一同樣”到 “三公”、“三平等”,地位更加突出
一方面,在產權保護上,實行一個“同樣”。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財產權是所有制的核心,是個體、私營企業等非公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只有完善財產權保護制度,才能促使非公經濟真正走上持續發展之路。過去我們對非公經濟的地位和產權沒有給予足夠的認識,本次以中央文件第一次寫入產權,從政策和法律角度清晰界定了非公經濟對于財產所有權給予合理的保護和承認,意義重大,有利于改善非公企業的生存環境,增強非公企業創新創業的動力。近年來,雖然國家在保護非公企業的權益方面出臺了不少措施,但非公企業仍處于弱勢地位。比如,我們身邊也不乏此類案例,一些民營企業家不僅財產受到侵犯,有的甚至連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一度人心惶惶,心有余悸。試想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再多的財產又有何用,怎能有心思謀劃發展。
另一方面,在政策待遇上,強調“三公”、“三平等”。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提出,“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依法監管各種所有制經濟”、“堅持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廢除對非公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反對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對比十八大報告,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市場競爭”又有新提法,即由“公平參與”充實擴展為“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勢必進一步激發出非公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
此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還首次提出“三個平等”,這是非公經濟發展方針的重大突破,為非公經濟健康發展鋪平了道路。平等競爭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礎,也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長期以來,由于多方原因,各種所有制經濟的競爭處于不平等狀態,非公企業受到歧視、約束和限制,不利于非公經濟和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全會《決定》強調“權利平等”,賦予非公經濟與公有制經濟平等的法律地位和發展權利,為非公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強調“機會平等”,賦予非公經濟平等進入市場的機會,進一步拓寬了非公經濟準入領域;強調“規則平等”,賦予非公經濟參與競爭平等的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在發展環境上與公有制經濟同等對待、一視同仁,進一步創造了非公經濟平等參與市場競爭的外部條件。
從上述分析來看,中央強調對各種所有制經濟更加平等、公平、公正對待,進一步豐富發展了十八大提出的重要思想,給廣大非公經濟人士吃了“定心丸”,為非公經濟營造了良好發展新環境。
三、由“六個允許”、“七個鼓勵”到“消除壁壘”,空間日益廣闊endprint
1.關于“六個允許”。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提出,要“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全會《決定》進一步明確提出,“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在加強監管前提下,允許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將從政策上打破金融領域國有壟斷的現狀,進一步為經濟發展“舒筋活血”,也必將改變自1996年以來,第一家由民營資本作為主發起人的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中國民生銀行成立之后,在近二十年來成為唯一的具有象征意義的民營銀行而孤獨存在的格局;提出“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鼓勵非公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允許參與對外出版、網絡出版,允許以控股形式參與國有影視制作機構、文藝院團改制經營。
2.關于“七個鼓勵”。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鼓勵非公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加大對非公經濟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的鼓勵與支持。目前,大部分中小型國有企業改制已基本完成,鼓勵非公經濟參與國企改革,有利于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增強國有經濟活力;也必將激發非公企業主動進行“二次改革”、“二次創新”,進一步提升發展能力和水平;鼓勵非公文化企業發展,降低社會資本進入門檻;鼓勵社會力量、社會資本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業領域有序開放,鼓勵社會辦醫,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軍品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鼓勵發展非公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全會《決定》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充分肯定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兩大作用:一是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二是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3.關于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順應各方期待,提出“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將消除非公經濟發展障礙上升到了實際操作層面,有助于打破“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現象,必將極大煥發和增強非公經濟的生機與活力。
總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深化變革,黨和國家對非公經濟的認識也不斷深化,非公經濟不斷受到重視,其地位也呈現出“螺旋式”上升態勢;出臺文件為非公經濟發展定向導航,也必將為新一輪非公經濟的大發展增添巨大信心和力量。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Z].
[2]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Z].
[3]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Z].
[責任編輯 吳高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