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



不知道姜孝萌的父母當年給兒子取名“孝萌”出于何意。但不管怎樣,“孝”和“萌”兩個字已經成就了孝萌的藝術生涯。
“孝”,除了對父母、師長的孝敬,古文通“效”,有“效仿”、“效法”、“效德”之意。
“萌”,當代時尚語言,具有“追求時尚”、“新創意”、“拓展”的意思。
十七年的藝術追求,孝萌正是伴隨著“孝”和“萌”兩個字,“效仿”、“效法”藝術師長的教誨、傳統的演唱技巧,以及對古典藝術的孝宗和頂禮膜拜。同時,跟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萌”出新的技法、新的美學、新的創意。成了一名集美聲、民族、通俗三種演唱方法融為一體的實力歌唱家。
給孝萌素描,我們就從官方舉辦的《姜孝萌獨唱音樂會》開始吧。
如果用音樂會的結構去對應孝萌的藝術求索歷程,音樂會使用的是一種“倒敘”結構。
從1997年考入南京藝術學院附中歌劇表演班,孝萌就有一個美麗的夢想,他不滿足僅僅做一個獨唱演員,他要演戲,他要成為一名歌劇表演藝術家!十多年的勤奮學習和艱辛奮斗,他成功了,他圓了自己的夢想!
近年來,孝萌先后在中央音樂學院的原創音樂劇《尋找烏托邦》里飾演男主角“阿Q”,獲得了專家與觀眾的好評;主演了國家歌劇院的音樂劇《紫禁城的故事》,赴歐洲巡演,荷蘭女王親臨劇場觀看了演出;主演的音樂劇《執著》,榮獲了國家文化部“文華獎”;而大型原創音樂劇《錦繡過云樓》,把孝萌的歌劇表演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里程碑。這不僅僅指該劇應邀參加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好評如潮,更是標志著孝萌的演藝由模擬、效仿、探索、求真走向了“生于內,發于外”的成熟!
音樂會特邀了著名歌唱家呂薇助演,孝萌與呂薇合演了音樂劇《錦繡過云樓》片段《錦繡萬花谷》,兩人默契的配合,動情的演唱,深深打動了南京紫金大劇院滿座的觀眾。孝萌的表演,溫火得當,張弛有度。無論聲音的處理還是形體的設計,都很好地完成了對“顧麟士”這一舊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開掘和形象刻劃。尤其在把握“顧麟士”的情感展現方面,孝萌的表演,時而如涓涓溪水靜靜流淌,時而似火山熔漿噴發而出。這是一個演員“把控力”和“爆發力”綜合素養成熟的表現。
音樂劇《錦繡過云樓》中的“顧麟士”,是20世紀30年代的姑蘇知識分子,他溫文儒雅,卻外秀內剛。對愛情,他柔情似水;而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下,為了保護民族的傳統文化,他鐵骨錚錚,大義凜然,表現出不屈的民族風骨。年輕的孝萌,飾演這樣一個年齡跨度大、文化底蘊厚、性格對比強、愛情關系重、情感落差高的人物,客觀地說是有一定難度的。孝萌從接到劇本到正式上演,一直把自己融入在人物里面。他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廢寢忘食,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間接體驗著“顧麟士”這個人物的心路歷程,設計了很多音樂處理和戲劇細節。如“喜入洞房”那場戲,顧麟士與新娘虞枕書送走賓客走入洞房后,姜孝萌沒有“舉輕若重”地故作深沉,而是脫口而出,喊了一聲“虞小姐”,這一“脫口而出”把顧麟士對虞枕書“愛到深處即淡然”關系表現得淋漓盡致。又如,第二場顧麟士與日本人交鋒,姜孝萌沒有采用“民族英雄”的臉譜,而是不卑不亢,機智應對,當他要把藏書交給日本人的時候,姜孝萌把臺詞停頓了三秒。這三秒的停頓,既是表現顧麟士的抉擇,也是留給觀眾的思考。諸如很多設計,對塑造“顧麟士”這個人物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跺\繡過云樓》成功了,音樂劇人物長廊里多了一個“顧麟士”。姜孝萌的藝術夢,圓了!
從一個音樂愛好者到獨唱演員,再到歌唱家,再到歌劇、音樂劇表演藝術家,在這個充滿艱辛的旅途中,有多少沼澤泥濘?有多少崎嶇坎坷?有多少失敗的淚水和成功的喜悅?只有孝萌自己知道。


歌劇、音樂劇對于孝萌來說是一座藝術的高峰,當他登上山巔,回眸身后走過的山道,那山道,彎彎曲曲地在高原上千迴百轉。他深深知道,沒有腳下的高原,他不可能從平地直登山巔。對孝萌而言,那高原就是扎實的演唱基本功,從發聲的方法,到共鳴的位置;從平緩的敘事,到高亢的詠嘆;從民族民歌,到通俗流行,到雍容華貴的美聲……由此我們不得不回顧孝萌是怎樣從平地走向高原的。
從嚴格意義講,中國的任何人對音樂的接觸都是從民歌開始的。因為人生下來聽到的第一首歌曲便是母親的《搖籃曲》。而孝萌聽到的《搖籃曲》更是正宗的專業民歌了。因為孝萌的母親是南師大附小的音樂老師。那時候,收入微薄的父母請不起保姆,小孝萌沒人帶,常常跟著母親到學校,坐在教室的后排,和大哥哥、大姐姐們一起咿呀學唱。也許,孝萌身上的音樂良種就是那時候種下的。
盡管孝萌后來曾鐘情于“美聲”,又移情于“通俗”。那是后話,但不管怎樣,他忘不了“民族”,因為他的演唱從“民族”開始!



音樂會上,孝萌一口氣演唱了四首民歌。在演唱了充滿異域風情的哈薩克民歌《可愛的一朵玫瑰花》、蒙古族民歌《鴻雁》以及新疆民歌《天山放歌》之后,孝萌“萌”出了一首江蘇民歌《四季戀歌》,這首由孝萌自己作詞、作曲的新歌,改編于江蘇民歌《哭泣泣》。此前,《哭泣泣》曾被大文豪田漢和音樂泰斗賀綠汀改編成《四季歌》,在中國產生過極大的影響。站在巨人的肩上,要不閃耀,要不摔死。
中國有句俗話:藝高人膽大!孝萌在新改編的《四季戀歌》中,揉入了大量的后現代藝術元素。唱詞的編修追求了當代生活化、口語化。“你是否和她一樣,背景離開家鄉?心上的人,卻始終不在身旁。尋找愛的方向,去到美麗遠方。只能和她看著同一個月亮。距離只是想像,時間把我們遺忘……”一下子拉近了當代青年人的距離。在音樂旋律上,淡淡的搖滾元素,把原有的悲情傷感拋得遠遠。更為大膽的是rap的運用,深得年輕朋友的喜愛。也許有人說,這算哪門子民歌?誠然,民歌的外延是隨著時代不斷放大的。出自民間,民眾愛聽,便是檢驗民歌的標準。多少年來,孝萌正是以這種不斷改革、改良、創新的“萌”的精神,贏得了眾多的觀眾和“fans”。
鑒于孝萌的社會影響,2014南京青奧會組委會決定,邀請姜孝萌演唱開幕式主題歌曲《中國名片》和閉幕式主題歌曲《點亮未來》,并發行了姜孝萌個人演唱專輯,被人們譽為“青奧歌王”!


孝萌唱通俗純屬一個偶然。2004年,孝萌報名參加全國第十一屆青歌賽。他本來報的是美聲唱法比賽,可工作人員誤打誤撞地把他被分到了流行音樂組。當時他很忐忑,如果放棄這次機會,得等到兩年后的2006年再來參加比賽;參加吧,沒有準備流行唱法的曲目。機會總是偏愛有實力的人!孝萌憑借著平時的藝術積累和深厚技巧功底,過五關斬六將,闖到最后,獲得了個人銅獎和集體金獎的好成績。真是有心插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從此,孝萌與“流行”結緣,先后獲得第十五屆全國青歌賽流行唱法江蘇賽區金獎;第九屆中國音樂金鐘獎流行音樂大賽江蘇賽區一等獎;第六屆“江浙滬閩”長三角青歌賽流行唱法金獎;第六屆中央音樂學院歌手大賽一等獎;中宣部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獎……。
音樂會上,孝萌以灑脫飄逸的風格演唱了《原來愛》《飛越海洋》《愛是一顆幸福的子彈》等曲目。他那極富感染力和穿透力的聲音,感情奔瀉的演唱,博得了全場觀眾熱烈喝彩與經久不息的掌聲。


“不要問我到哪里去。我的路上充滿回憶。請你祝福我,我也祝福你,這是綠葉對根的情意!”
這個部分充分彰顯了孝萌的“孝”。
上帝對孝萌似乎有些偏愛,偏愛得讓人“嫉妒”。17年,從一個咿呀學唱的孩童,在完成了小學、中學、南京藝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學業的同時,參加了近千場演出。鄉村的田埂、社區的廣場、擁擠的車間、火熱的軍營、青春的校園……到處留下過他那美潤而透亮的聲音。從簡易的小劇場,到豪華的大舞臺;從中國的大江南北,到國際的藝術盛會。到處留下過他那矯健充滿青春的身影。從省內評選、江浙滬閩、金鐘大賽直到全國青歌賽,場場比賽,或“金”或“銀”。稍不留神,起碼也是捧得“銅”歸。
無論與人民大眾的接壤,還是藝術素養的積淀、藝術造詣提高、藝術成就的輝煌,換了一般人,17年,完成不了這樣艱巨而質變的升華。
姜孝萌做到了!
他深深感悟到,沒有別人的培養、幫助、扶持、關愛,就沒有他的今天。所以,他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仁、感恩領導、感恩時代、感恩祖國!
在演唱了《綠葉對根的情意》《點亮未來》《美麗中國夢》之后,姜孝萌捧著鮮花獻給他的啟蒙老師潘麗君,把全場的感恩氣氛推向了高潮。
為了感恩社會,姜孝萌發起的“金曲送基層”音樂普演出活動,在音樂會上啟動。
2015年姜孝萌將率自發組成的演出團隊到工地、社區、學校、部隊等基層單位,義務為觀眾演出20場。
這是姜孝萌對民眾捧出的一顆滾燙的“孝”心!孝萌還很年輕,他的藝術之路還很漫長。
他的每一首歌,都是透著香氣的鮮花。我們祝愿他在藝術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身后留下的是錦繡萬花。
那花,朵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