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關鍵教育事件在相關教育目標達成中能夠發揮關鍵作用的事件。它具有主題鮮明、事件典型、效果顯著等基本特征。呈現需要包括背景介紹、創意設計、事件描述、反思總結等要件。評價關鍵教育事件使用效果,需要關注學生認知、情感及行為方面的積極變化。
關 鍵 詞 德育;關鍵教育事件;效果評價
作者簡介 胡慶芳,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德育是把特定的道德規范、思想觀念和政治信仰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思想品德的一切教育活動。培養受教育者道德品質、思想觀念以及政治信仰的教育是一種緩慢的、漸進的、“觸及受教育者心靈和靈魂的教育”[1],它不同于單純的知識教育,機械的操練和一味的強化鞏固往往效果不佳,教育方法的創新成為學校德育發展的迫切需要。
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約翰·福樂納根提出了“關鍵事件法”(Critic Incident Method,簡稱CIM)概念,并成功運用到企業對員工的績效評價中。具體做法是由上級主管者記錄員工平時工作中出現的關鍵事件(一種是做得特別好的,另一種是做得特別糟的),通常在半年或一年之后,基于積累的這些關鍵事件,上級主管者對員工表現做出綜合評價。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大衛·特里普將這一概念引入到教育領域,認為課堂教學過程中總存在一些事件對一堂課的教學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2],這些事件被稱為關鍵教學事件。
下面將關鍵事件從課堂教學的范圍拓展至整個教育,就德育過程中的關鍵教育事件進行分析。
一、關鍵教育事件的表現特征
關鍵教育事件之所以“關鍵”,首先在于這類事件能夠準確回應教育問題存在的關鍵原因,其次在于這類事件能夠在教育目標達成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換言之,關鍵教育事件就是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準確回應教育教學存在的相關問題癥結,并在相關教育目標達成中能夠發揮關鍵作用的事件。
與普通教育事件相比,關鍵教育事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現在下面三個方面。
主題鮮明。關鍵教育事件所涉及的內容或反映的問題緊扣學校德育內容體系中所包含的主題,鮮明突出,不空泛游離,不模棱兩可。在教育實踐中,此類事件一展現,學生就能夠清楚地把握事件本身蘊含的教育主題,不會產生誤解。
事件典型。關鍵教育事件應該具有代表性。唯有如此,才能夠直面德育過程中問題的關鍵,切中肯綮,從而具有以一當十的教育分量。
效果顯著。正是因為關鍵教育事件主題鮮明、事件典型,所以有充分的理由預期或有足夠的事實證明它在教育實踐運用過程中可以發揮出或已經起到突出的“關鍵作用”[3]。反言之,如果沒有關鍵教育事件的參與并發揮作用,教育活動的效果可能就會大打折扣。
二、關鍵教育事件的呈現要件
關鍵教育事件呈現的要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背景介紹。主要介紹該事件主要關注的是什么樣的主題,以及關注的緣由。第二,創意設計。主要展示該事件與眾不同或有創意的地方表現在哪里。第三,事件描述。主要描述如何針對德育中的難點,通過富有創意的教育實踐,達成不同一般的教育效果全過程。第四,反思總結。基于教育實踐,進行深度反思總結,形成超越一般心得體會而具有一定深度的認識及結論。
下面以“珍惜選舉權利”課為例,對關鍵教育事件呈現要件做一說明。
背景介紹
我國的選舉制度規定,凡年滿18周歲的中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和居住期限,除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都有選舉和被選舉的權利。但是現實中,選舉的神圣性和嚴肅性一般學生很難切身體會到,教師往往也是直接用灌輸的方式來講解,導致教育的實際效果常常不理想。
創意設計
結合現實班委會改選鬧劇,不動聲色,巧妙設問,將我國選舉制度相關內容悄然展開;順水推舟,假意肯定選舉結果,把球踢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檢視這次選舉,意識到應珍惜選舉權利,慎重投出自己的選票。
事件描述
某校高一(3)班,上學期班主任根據學生檔案,挑選部分學生組建了臨時班委會。一學期下來,學生之間已經非常了解。這學期開學伊始,班主任決定正式選舉班委會。根據選舉規則,本次將選舉產生班長、副班長等6位班委會成員。班主任要求學生在寫選票的過程中,認真考慮每一位同學的平時表現,包括服務意識、學習成績、工作能力等方面。給學生思考和填寫選票的時間為10分鐘。原本班主任以為學生會認真回憶原班委會成員為班級工作的點點滴滴,慎重考慮新一屆班委會人選,沒想到有幾個學生不到1分鐘就草草寫完選票并投入選票箱。更有甚者,有的學生竟然將自己寫好的選票傳來傳去。學生投票完畢,班主任隨機點了3位學生公開唱票。結果,獲得票數最高的居然是班主任,接下來依次是班級里最為調皮的幾個學生,而臨時班委中只有1位學生上榜,票數還不高。嚴肅的選舉變成了一場鬧劇。
班主任審時度勢,開始了珍惜選舉權利教育活動:
班主任(冷靜地):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我們本次班委會的選舉很好地體現了我國選舉制度要求的三個特點,也就是平等性、廣泛性和真實性?現在請大家說說看,這三個特點分別是怎么體現出來的?
A學生:平等性體現在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參選,廣泛性體現在我們全班同學都參加了選舉。真實性體現在我們按照自己真實的想法選出了自己喜歡的同學。
班主任(總結):理解得還不錯。平等性體現在,凡是我們高一(3)的同學,人人都有一張票,并且每位同學都可以選6位同學,權利平等;廣泛性體現在,全班同學都參與投票,能夠代表整個班級的意愿;真實性體現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各自秘密寫票,反映自己真實的想法,同時又是公開唱票,過程和結果真實。這樣說來,你們既享有了選舉權,也享有了被選舉權,同時還履行了監督權,共同監督了整個選舉的過程。大家應該為自己擁有并行使這些權利而感到驕傲與自豪,對不對?endprint
部分同學(不自信地):對。
班主任:聲音好像不夠響亮哦。為了我們高一(3)班的長遠發展,我們應該把班上熱心集體工作、學習上進、有責任心、工作能力強的前6位同學選進我們的班委會。這樣,他們就能夠更好地為我們班級服務,帶領我們一起為班級爭光了。大家說對不對?
部分同學(難為情地):對。
班主任(因勢利導地):根據選舉規則,我沒有被選舉資格,那么選票居前的6位同學當選新一屆班委會成員,大家有沒有意見?
得票靠前的兩位同學(異口同聲地):我知道是有同學故意捉弄我的,我不能勝任班委會的工作。希望重新進行選舉。
班主任(微笑):原來有的同學選的代表不是發自真心啊。那怎么辦呢?
B學生:重選吧。
班主任(征得全班同學一致同意后):我宣布,剛才的投票作為本次班委會選舉的預演,正式的班委會選舉現在開始!
(學生認真起來,新一屆班委會在全班同學的歡呼聲中產生)
班主任:今天我們班委會的選舉經歷了一段小小的插曲,給我們每一位同學上了生動的一課。今天我們選舉的是班委會,以后我們還會參加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人民通過選舉,把權利委托給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受人民的重托,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利。如果選民將選舉視為兒戲,隨意提名,隨意投票,最后選出一些并不適合的人擔任人大代表,并由他們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那么后果可想而知。我相信經過這次的預演,當大家年滿18周歲后,在各級人大代表的選舉中,都會以此為戒,充分展現出一個合格選民的風范,慎重地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
反思總結
本次珍惜選舉權利教育活動,之所以表現得如次鮮活,最終被班上學生真正認同,主要有以下原因:
1.教育嵌入真實的情景之中。本次活動嵌入在真實的班委會選舉情景中,一改德育坐而論道的慣常做法。真實的情景有助學生切身理解并認同。
2.過程貫穿平等的對話交流。德育不可避免地包含著思想觀念的傳播,但是這種傳播一味地依靠灌輸和訓誡往往會使學生口服心不服。在本事件中,班主任一開始不是采取訓斥的方式來對待選舉鬧劇,而是按照選舉的規程,一步一步和學生溝通交流與確認,從而讓學生在選舉過程中種種不正確的意識與行為不攻自破,直至主動反思檢討。
3.說理體現由近及遠式展開。我國的人民大會制度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選舉,離中學生的生活比較遠。在本事件,班主任非常巧妙地將相關內容的學習放在每一位學生司空見慣的班委會選舉中進行,讓學生體驗選舉的莊嚴和神圣,再由近及遠地聯系到今后作為一個中國公民如何行使自己的選舉權問題,本來抽象、遙遠的知識立刻變得具體、可觸摸了。
三、關鍵教育事件的實效評價
對關鍵教育事件實踐效果,可以參照表1的測評點進行觀察。
我們不妨以前面提到的“珍惜選舉權利”為例。之所以能將這一事件視為關鍵教育事件,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其實踐效果明顯:在認知維度上,通過課堂觀察可以發現,學生對這一主題,剛開始認為只是一項任務或活動,到后來深深體會到這是一種權利的體現和責任的踐行;在情感維度上,通過課堂觀察可以發現,學生對于選舉的態度或情感,剛開始覺得無所謂,后來變得慎重和嚴肅起來,并深深體會到選好班委會和全班發展息息相關;在行為維度上,通過課堂觀察可以發現,剛開始很多學生匆匆應付了事,甚至部分同學還利用選舉的機會惡作劇,后來再三權衡,真正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
參考文獻:
[1]胡慶芳.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內容有效組織的實踐研究[J].北京:思想政治課教學,2012(3):12-15.
[2]特里普.教學中的關鍵事件[M].鄧妍妍,鄭漢文,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2.
[3]胡慶芳.關鍵教育事件研究的國際背景與國內實踐[J].上海: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4):9-12.
責任編輯/劉 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