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善俊
一節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實施有效的教學過程,而有效教學的實施,開課是一個關鍵的環節。
在開課階段活用第一個五分鐘,采取多種方式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對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復習提問開課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在第一個5分鐘通過復習提問進行開課,聯系舊知與新知,使新知在舊知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促進學生有效學習新知。
例如,在“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教學中,在第一個5分鐘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上一節課學習過的“人和動物的生長發育始于一個細胞,這個細胞是受精卵;受精卵經過分裂分化形成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組織構成器官,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人體結構層次是‘細胞→組織→器官→系統→人體”這一知識,然后提問導入新課:在這節課將要學習的“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是怎樣的?與“人體的結構層次”是一樣的嗎?植物的組織、器官的種類也和動物的一樣嗎?這樣,利用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啟發、引導過渡到新知識領域,促進學生實現舊知識遷移、發展,是熟悉效應的應用,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創設興趣情境開課
“興趣是先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些話精辟地說出了課堂教學中興趣的巨大作用。根據七年級學生好奇的心理特征,可用興趣的情感去激活學生學習的發散性思維。在課堂第一個5分鐘中,我設計了一個新穎的開課方式,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生物的特征”一課時,我讓學生首先觀察能運動的玩具猴,該玩具猴上了發條后,放在講臺上能連續翻跟斗。學生看到后興奮異常,議論紛紛:“這玩具猴有四肢,也能和人一樣翻跟斗,它算不算動物?”“動物要吃食物,這玩具不吃食物,應該不是。”“這玩具猴不見它長大,我看不像是動物。”……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我看時機已到,適時導入:“這玩具猴有生命嗎?動物、植物都是生物,生物具有什么特征?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就是與此有關的知識。”這樣,學生的學習情感處于活躍的狀態,注意力異常集中,在教師有效的引導下,很快就投入到下面的課堂學習活動中。
三、利用社會熱點開課
社會熱點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人的情感易受其影響。在課堂第一個5分鐘利用社會熱點開課,容易產生轟動效應。開課越精彩,課堂教學就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利用熱點開課具有重要意義。例如,在教學“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一課時,可通過多媒體展示:可口可樂余氯事件、星巴克被曝使用過期糖汁、蒙牛與長富牛奶檢出致癌物、雅培就“質量門”強硬表態、貝因美“偽高新”等社會關注的有關食品安全的衛生事件,學生被這些社會熱點深深地吸引,心靈受到很大的震撼。學生求知的情感被激發,學習進入狀態,由此導入新學內容,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利用社會熱點開課取得良好的效果,具體表現在:(1)用社會熱點開課,學生的積極性很快被調動起來,而且初中生對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廣受關注的事件有天生的強烈的好奇心,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2)用社會熱點開課,學生能更好地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有些學生不喜歡生物課的最大原因在于,學生覺得生物學科的基本理論太過于抽象,難以理解;離生活實際太遠,學來沒用。生物課用時事熱點開課教學,通過列舉、分析材料,使學生既能了解當前熱點,又學到了理論。(3)用社會熱點開課,更能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總之,生物教學要同變化萬千的社會現實緊密結合,擴展青少年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新氣象的了解,讓學生做身居教室,心懷天下,有志向的人。
四、引入古詩開課
詩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結晶,有著無窮的魅力,顯現出高雅的內涵,能陶醉人的心靈,利用這種新穎獨特的形式開課,學生耳目一新,在忘情地欣賞朗朗上口的詩歌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進入學習狀態,深入課設情境。例如,在“細胞通過細胞分裂產生新細胞”教學中,引入古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讓學生朗讀詩句,渲染他們的情感,在意識中產生詩歌描述的意境。在余韻未了之時,導入新課:“你知道古詩描述的是什么樣的自然現象嗎?生物體為什么會由小變大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究其中的奧秘。”學生被激起的學習情感將會延續到下面的教學環節當中,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第一個5分鐘開課教學中,教師積極的知識呈現與表達,有利于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促使學生學會有效運用這些知識來進行思考,拓展思維深度,進而實現學科知識的正遷移。
課堂第一個5分鐘開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要達到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目的,重在“活用”。尤其要把握兩點:一是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選用與之緊密關聯的導入內容;二是開課的方式方法上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是師生的互動過程,具有互動性的開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