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樂敏
在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第2章第7節《元素符號表示的量》的教學中,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以后所有化學計算的基礎。學生對該定義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用講授法只能讓學生記住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而對于該定義的來龍去脈,部分學生直到初三還是一知半解。在本課的一次教學中,受一學生的“引導”,我利用了學生原有的數學知識,通過有效的知識建構,還原了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過程。這對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簡單的復習引入后,我用投影儀展示如下知識:
一個氫原子的質量:1.674×10-27千克
一個碳原子的質量:1.993×10-26千克
一個氧原子的質量:2.657×10-26千克
我問學生:“這種數據給我們的書寫、計算、記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學們能不能規定一個標準1,將這些數據簡單化呢?”
為了降低難度,我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如何規定標
準1上。
學生1:把“1×10-27千克”作為標準1,那么
一個氫原子的質量為1.674,
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為19.93,
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
多好的想法!比起原來的數字,已經簡化了兩點:①去掉了科學計數法;②去掉了“千克”這個單位。盡管由于剛接觸這部分知識,該學生的表達還不是很規范,但他的頭腦中已形成相對原子質量的雛形,非常的難能可貴!
學生2:把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分為12等分,每一份作為單位1,其他原子的質量與該碳原子的1/12的比值,作為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該學生的回答非常完整,這一類學生他們經過認真地預習,盡管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他們的學習態度是值得其他同學學習的,同時這也正是我希望得到的答案,它是我預設的引子。
學生3:能不能求出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如果有最大公約數,我們就能將最大公約數規定為單位1。
真是天才!盡管不能算出真正的最大公約數,但單位1不就是近似最大公約數嗎?該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廣度,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呵護。
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是沿著學生2的思路引出相對原子質量,接下來進行相應的計算。學生3的回答打亂了我的計劃,但我還是決定沿著該生的思路走下去。于是,我馬上把幻燈片切換到表格(如下表)。
質子、中子、電子、碳原子、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分析表格中的數據,你認為哪個數據最接近最大公約數?”由于課堂完全超出我原先的預設,這張幻燈片的出現也有太大的跳躍性,大部分學生覺得困惑,幾個平時發言積極的學生也欲言又止。我適時板書以下素材以降低難度:
①電子的質量跟質子、中子比,可忽略不計;
②質子質量≈中子質量;
③大部分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
學生4:把一個質子或中子的質量作為標準1是否合適?
我不置可否,繼續在上面表格中輸入碳原子、氧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的相對質量,這時大部分學生都有恍然大悟之感。
接下來,我只需做好總結:一個質子質量、一個中子質量、碳原子質量的1/12、氧原子質量的1/16,這四個知識點非常接近,科學上為了測定方便,規定把碳-12質量的1/12作為標準1。
出示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把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分成12等份,其他原子的質量與碳-12原子的質量的1/12相比后得出的比值,就是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至此,相對原子質量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盡管課前我精心準備的教學方案在這堂課上沒派上多大用場,且整堂課的教學比我預計的要多花些時間,但由于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過程教學,注重學生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建構,學生理解得比較深刻,為后面相對分子質量的理解及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相關計算做了很好的鋪墊。
馬克思說過:“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課后我查閱一些課外資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發現,許多科學試題的求解過程實質上是將科學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經過求解再還原為科學問題。我們在使用數學方法時不能僅局限于用數學方法進行計算,我們要多思考如何用學生的數學思維來解決比較抽象的科學含義。
例如,在“速度的計算公式”的教學中,學生在解決小學行程問題的應用題中,已經有較多的該方面數學知識的積累,上課時我直接給出三句話:
甲同學10秒鐘跑80米
乙同學10秒鐘跑70米
丙同學11秒鐘跑80米
然后提出三個問題:
①甲、乙兩位同學,哪一位跑得快?請說明理由。
②甲、丙兩位同學,哪一位跑得快?請說明理由。
③乙、丙兩位同學,哪一位跑得快?請說明理由。
從①、②兩個問題中,學生可得出課本上的結論:比較快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比較通過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另一種是比較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第③個問題,經過充分的討論后,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先算出各自每秒鐘通過的路程再進行比較。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運用了速度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教師只需適當點撥(秒、小時都是單位時間),進而可以歸納出速度的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由于學生已體會了該定義得出的過程和方法,所以對定義的理解會比較深刻,公式運用起來也會得心應手。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還有很多地方可用到類似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密度、固體壓強、功率、溶解度的計算等。在溶解度的教學中,學生在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時,教師給出幾組數據后,很容易就能想到先算出每克溶劑中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后再進行比較。教師只需說明科學上的規定:在一定溫度下,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時,所能溶解的溶質的質量。教師只需將學生的計算結果乘以100即可。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
在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第2章第7節《元素符號表示的量》的教學中,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以后所有化學計算的基礎。學生對該定義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用講授法只能讓學生記住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而對于該定義的來龍去脈,部分學生直到初三還是一知半解。在本課的一次教學中,受一學生的“引導”,我利用了學生原有的數學知識,通過有效的知識建構,還原了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過程。這對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簡單的復習引入后,我用投影儀展示如下知識:
一個氫原子的質量:1.674×10-27千克
一個碳原子的質量:1.993×10-26千克
一個氧原子的質量:2.657×10-26千克
我問學生:“這種數據給我們的書寫、計算、記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學們能不能規定一個標準1,將這些數據簡單化呢?”
為了降低難度,我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如何規定標
準1上。
學生1:把“1×10-27千克”作為標準1,那么
一個氫原子的質量為1.674,
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為19.93,
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
多好的想法!比起原來的數字,已經簡化了兩點:①去掉了科學計數法;②去掉了“千克”這個單位。盡管由于剛接觸這部分知識,該學生的表達還不是很規范,但他的頭腦中已形成相對原子質量的雛形,非常的難能可貴!
學生2:把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分為12等分,每一份作為單位1,其他原子的質量與該碳原子的1/12的比值,作為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該學生的回答非常完整,這一類學生他們經過認真地預習,盡管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他們的學習態度是值得其他同學學習的,同時這也正是我希望得到的答案,它是我預設的引子。
學生3:能不能求出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如果有最大公約數,我們就能將最大公約數規定為單位1。
真是天才!盡管不能算出真正的最大公約數,但單位1不就是近似最大公約數嗎?該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廣度,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呵護。
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是沿著學生2的思路引出相對原子質量,接下來進行相應的計算。學生3的回答打亂了我的計劃,但我還是決定沿著該生的思路走下去。于是,我馬上把幻燈片切換到表格(如下表)。
質子、中子、電子、碳原子、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分析表格中的數據,你認為哪個數據最接近最大公約數?”由于課堂完全超出我原先的預設,這張幻燈片的出現也有太大的跳躍性,大部分學生覺得困惑,幾個平時發言積極的學生也欲言又止。我適時板書以下素材以降低難度:
①電子的質量跟質子、中子比,可忽略不計;
②質子質量≈中子質量;
③大部分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
學生4:把一個質子或中子的質量作為標準1是否合適?
我不置可否,繼續在上面表格中輸入碳原子、氧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的相對質量,這時大部分學生都有恍然大悟之感。
接下來,我只需做好總結:一個質子質量、一個中子質量、碳原子質量的1/12、氧原子質量的1/16,這四個知識點非常接近,科學上為了測定方便,規定把碳-12質量的1/12作為標準1。
出示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把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分成12等份,其他原子的質量與碳-12原子的質量的1/12相比后得出的比值,就是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至此,相對原子質量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盡管課前我精心準備的教學方案在這堂課上沒派上多大用場,且整堂課的教學比我預計的要多花些時間,但由于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過程教學,注重學生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建構,學生理解得比較深刻,為后面相對分子質量的理解及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相關計算做了很好的鋪墊。
馬克思說過:“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課后我查閱一些課外資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發現,許多科學試題的求解過程實質上是將科學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經過求解再還原為科學問題。我們在使用數學方法時不能僅局限于用數學方法進行計算,我們要多思考如何用學生的數學思維來解決比較抽象的科學含義。
例如,在“速度的計算公式”的教學中,學生在解決小學行程問題的應用題中,已經有較多的該方面數學知識的積累,上課時我直接給出三句話:
甲同學10秒鐘跑80米
乙同學10秒鐘跑70米
丙同學11秒鐘跑80米
然后提出三個問題:
①甲、乙兩位同學,哪一位跑得快?請說明理由。
②甲、丙兩位同學,哪一位跑得快?請說明理由。
③乙、丙兩位同學,哪一位跑得快?請說明理由。
從①、②兩個問題中,學生可得出課本上的結論:比較快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比較通過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另一種是比較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第③個問題,經過充分的討論后,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先算出各自每秒鐘通過的路程再進行比較。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運用了速度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教師只需適當點撥(秒、小時都是單位時間),進而可以歸納出速度的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由于學生已體會了該定義得出的過程和方法,所以對定義的理解會比較深刻,公式運用起來也會得心應手。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還有很多地方可用到類似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密度、固體壓強、功率、溶解度的計算等。在溶解度的教學中,學生在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時,教師給出幾組數據后,很容易就能想到先算出每克溶劑中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后再進行比較。教師只需說明科學上的規定:在一定溫度下,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時,所能溶解的溶質的質量。教師只需將學生的計算結果乘以100即可。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
在浙教版科學八年級下冊第2章第7節《元素符號表示的量》的教學中,相對原子質量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也是以后所有化學計算的基礎。學生對該定義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化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用講授法只能讓學生記住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而對于該定義的來龍去脈,部分學生直到初三還是一知半解。在本課的一次教學中,受一學生的“引導”,我利用了學生原有的數學知識,通過有效的知識建構,還原了相對原子質量概念的形成過程。這對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簡單的復習引入后,我用投影儀展示如下知識:
一個氫原子的質量:1.674×10-27千克
一個碳原子的質量:1.993×10-26千克
一個氧原子的質量:2.657×10-26千克
我問學生:“這種數據給我們的書寫、計算、記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同學們能不能規定一個標準1,將這些數據簡單化呢?”
為了降低難度,我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如何規定標
準1上。
學生1:把“1×10-27千克”作為標準1,那么
一個氫原子的質量為1.674,
一個碳原子的質量為19.93,
一個氧原子的質量為26.57。
多好的想法!比起原來的數字,已經簡化了兩點:①去掉了科學計數法;②去掉了“千克”這個單位。盡管由于剛接觸這部分知識,該學生的表達還不是很規范,但他的頭腦中已形成相對原子質量的雛形,非常的難能可貴!
學生2:把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分為12等分,每一份作為單位1,其他原子的質量與該碳原子的1/12的比值,作為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該學生的回答非常完整,這一類學生他們經過認真地預習,盡管還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他們的學習態度是值得其他同學學習的,同時這也正是我希望得到的答案,它是我預設的引子。
學生3:能不能求出它們的最大公約數?如果有最大公約數,我們就能將最大公約數規定為單位1。
真是天才!盡管不能算出真正的最大公約數,但單位1不就是近似最大公約數嗎?該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廣度,創新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值得呵護。
我原先的教學設計是沿著學生2的思路引出相對原子質量,接下來進行相應的計算。學生3的回答打亂了我的計劃,但我還是決定沿著該生的思路走下去。于是,我馬上把幻燈片切換到表格(如下表)。
質子、中子、電子、碳原子、氧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分析表格中的數據,你認為哪個數據最接近最大公約數?”由于課堂完全超出我原先的預設,這張幻燈片的出現也有太大的跳躍性,大部分學生覺得困惑,幾個平時發言積極的學生也欲言又止。我適時板書以下素材以降低難度:
①電子的質量跟質子、中子比,可忽略不計;
②質子質量≈中子質量;
③大部分原子由質子、中子、電子構成。
學生4:把一個質子或中子的質量作為標準1是否合適?
我不置可否,繼續在上面表格中輸入碳原子、氧原子、質子、中子、電子的相對質量,這時大部分學生都有恍然大悟之感。
接下來,我只需做好總結:一個質子質量、一個中子質量、碳原子質量的1/12、氧原子質量的1/16,這四個知識點非常接近,科學上為了測定方便,規定把碳-12質量的1/12作為標準1。
出示相對原子質量的定義:把一個碳-12原子的質量分成12等份,其他原子的質量與碳-12原子的質量的1/12相比后得出的比值,就是該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至此,相對原子質量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盡管課前我精心準備的教學方案在這堂課上沒派上多大用場,且整堂課的教學比我預計的要多花些時間,但由于在本課教學中我注重過程教學,注重學生原有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建構,學生理解得比較深刻,為后面相對分子質量的理解及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相關計算做了很好的鋪墊。
馬克思說過:“一種科學只有成功地運用數學時,才算達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課后我查閱一些課外資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發現,許多科學試題的求解過程實質上是將科學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經過求解再還原為科學問題。我們在使用數學方法時不能僅局限于用數學方法進行計算,我們要多思考如何用學生的數學思維來解決比較抽象的科學含義。
例如,在“速度的計算公式”的教學中,學生在解決小學行程問題的應用題中,已經有較多的該方面數學知識的積累,上課時我直接給出三句話:
甲同學10秒鐘跑80米
乙同學10秒鐘跑70米
丙同學11秒鐘跑80米
然后提出三個問題:
①甲、乙兩位同學,哪一位跑得快?請說明理由。
②甲、丙兩位同學,哪一位跑得快?請說明理由。
③乙、丙兩位同學,哪一位跑得快?請說明理由。
從①、②兩個問題中,學生可得出課本上的結論:比較快慢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比較通過相同路程所用的時間;另一種是比較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第③個問題,經過充分的討論后,大部分學生還是能先算出各自每秒鐘通過的路程再進行比較。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已運用了速度的計算公式進行計算,教師只需適當點撥(秒、小時都是單位時間),進而可以歸納出速度的定義(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由于學生已體會了該定義得出的過程和方法,所以對定義的理解會比較深刻,公式運用起來也會得心應手。
通過進一步研究發現,在初中科學教學中還有很多地方可用到類似的方法進行教學,如密度、固體壓強、功率、溶解度的計算等。在溶解度的教學中,學生在比較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時,教師給出幾組數據后,很容易就能想到先算出每克溶劑中溶解的溶質的質量后再進行比較。教師只需說明科學上的規定:在一定溫度下,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時,所能溶解的溶質的質量。教師只需將學生的計算結果乘以100即可。
(責任編輯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