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云
摘 要: 作者嘗試尋找出更適合農村學生學好語文的途徑,在劣勢中挖掘優勢,從教材中尋找,從課堂外吸取,努力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關鍵詞: 農村語文教學 語文教材 課外閱讀
最美的花常開在肥沃的土壤上,肥沃的土壤能孕育鮮艷的花朵。農村學生生長在鄉村的田野里,或貧瘠或肥沃都想開花。農村語文教學因地制宜值得嘗試。
一、因地制宜的“屏障”
素質教育推行多年,可貫徹落實的執行者大多是六七十年代的教師,他們本身在應試教育中成長,習慣應試教育,怎樣考就怎樣教。教師大多未能根據自身特點、教材內容、學生實際,采用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結果是老師在搖頭晃腦地教,學生無精打采昏昏欲睡。農村中學學生基礎相對薄弱,見世面窄,閱讀量少,創新思維能力弱,增加了農村語文教學的難度。
二、在劣勢中挖掘優勢
(一)肥沃的土壤(語文教材)中吸取適合農村學生生長的精華
挖掘農村自身潛在優勢,是當前農村學校課程改革的必行之道。語文教科書就是一塊基地,課文內容廣泛涉及農村題材,農村學校更應該利用自身區位優勢,開發這些課文課程資源。
1.民風、民俗、民情。
如課文《春酒》、《社戲》、《安塞腰鼓》、《端午的咸鴨蛋》等,涉及民風民情的比比皆是。如《阿長與〈山海經〉》中寫道:阿長極鄭重地說:“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晨睜開眼睛第一句話就得對我說:‘阿媽,恭喜恭喜!‘記得么?而且要‘我吃福橘。”這里包含著我國傳統的吉利文化。結合課文內容,談談當地的過年習俗,理解這些習俗所包含的意義,從而易于理解長媽媽圖吉利的心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愛一方水土。民風、民俗、民情講述著一方百姓的生活狀態、禮儀、道理傾向,充滿生活情趣,最直接最現實地撥動學生心靈之弦,引發他們心靈的共鳴。
2.地理資源。
旖旎、秀美、恬靜的農村風光成就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名篇名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也為農村語文教學提供了取之不竭的課程資源。教材中描寫農村自然風光的課文信手拈來,如《春》、《第一次》、《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歸園田居》、《月夜》……
“傍晚時分,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月光淡淡,籠罩著村外的松林。白云團團,漏出幾點疏星。”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
優美的意境,農村隨處可見,是得天獨厚的大自然的恩賜,有什么比這些更能使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呢?文人墨客的靈性源于自然,農村學生貼近自然而生,語文教師應把握教材,引導他們走進自然,熱愛自然,進而描繪自然。
《蟬》、《綠色蟈蟈》、《貓》、《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所描繪的物,農村學生天天見。教材中這些作品貼近農村學生的生活,語文教師利用這些課程資源,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一掃課堂枯燥無味的說教,學生定會興趣盎然。
3.農村典型的人物、事件。
《背影》中熟悉的父母終身勞碌的背影,《臺階》中質樸的父輩思想觀念,《社戲》中純樸、天真、熱情、可愛的農村孩子……人性美在作品中閃光,藝術形象的感染與熏陶,必能使學生有健康的審美觀,讓他們更熱愛文學、熱愛生活。文學的魅力在農村學生心中慢慢滋長,要認識家鄉,熱愛家鄉,進而熱愛祖國及祖國語言。
挖掘語文教材資源,對發展農村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語文興趣的意義重大。我們不必從外面爭什么東西給一個人,只需把那潛藏在內在的固有的東西揭開和揭露出來,并重視每個個別因素就夠了。人具有一切知識是極其自然的事。
(二)多施農家肥——積累,課外閱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課外閱讀在語文學習中至關重要。“每篇課文我都認認真真上完了,該做的練習我也做了,可學生成績還是不盡如人意,主要是學生基礎太差”,這是多數農村語文教師的抱怨,卻不知自己未能從應試教育的圈圈里跳出,只盯著幾篇教材課文,不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馬無夜草不肥”。農村學生很少接觸外面的世界,大量的閱讀正是他們間接接觸社會、積累社會生活的一種途徑。長時間的課外閱讀,使他們潛移默化地運用看到的詞語、語言、寫法。這是為什么課外閱讀多的學生語文成績好的原因。課外閱讀不能“放羊”,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1.養成精心選擇的習慣。
選擇有意義有價值的書讀。課本中規定的十二篇名著、優秀作文選、《中學生課外閱讀》、《課堂內外》、《中學生博覽》、《精品小說》、《讀者》等都適合中學生讀。教師本身要有大量閱讀,具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把自己讀過的好作品推薦學生讀,想方設法地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
2.創設閱讀條件,制訂閱讀計劃。
農村學校圖書館條件有限,書少書舊,雜然而陳,但真知無所謂新舊。酒是越陳越香,書也自然不嫌舊,應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可辦班級讀書角,每人提供一本好書。
七年級,摘抄積累。規定學生每天積累一頁作文紙美文美句,讓學生明確這樣硬性規定的好處:(1)練字;(2)積累;(3)養成課外閱讀習慣。定期檢查、評比、鼓勵,開展好書推薦、摘抄展示、板報競賽等活動。八年級,摘抄后要寫點評,融入自己的理解感悟、思想,提升品位。九年級,養成寫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不論語文教學改革如何變,教學方法如何多,語文學習,多讀多寫是任何人任何時間都無法撇開的途徑。世界上沒有不需要積累就可以學好語言和文學的方法。
(三)孕育花苞——寫作
磨刀是為砍柴,前面的充分利用教材、課外的積累,最終目標是教會學生能說會寫。生活是寫作素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教師應利用教材,精講課文,引導學生走進生活,深入社會,融入自然,指導他們對生活、對社會、對自然進行多角度觀察、理解、思考、體驗,做生活的有心人。
1.范文引路,由點到面。
語文課本上的范文有200多篇,范文就是樣板。教師應善于選擇貼近農村學生生活的名篇、名段仿寫。教完課文《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可以讓學生觀察校園、家鄉,引導他們把寫作技巧運用到寫作實踐中。精讀后進行片段仿寫,如《爸爸的花兒落了》中有一段上小學時賴床不上學挨父親打的精彩描述,讀后仿寫,貼近學生的生活、思想,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蘆花蕩》中對老頭的外貌、語言、心理的描寫都很精妙,是仿寫的典范。學習《童趣》寫《童年之趣》,學了《羚羊木雕》著重在立意、選材和寫作手法上模仿。只要用心領會,隨處都可仿寫范文。
當然,學生的作文不能停留在仿寫階段,更重要的是發展他們的思維,把點滴的知識轉化為綜合能力,將仿寫轉變為創作,將課外閱讀、積累融匯到寫作中,再插上想象的翅膀,合理的想象源于豐富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寫作有了藝術魅力,便是創作。
2.寫日記,記下生活的點點滴滴。
寫熟悉的生活,激發學生想表達的愿望。以我手寫我心,多鼓勵多評價,盡量挖掘學生作文中的閃光點,進行鼓勵性評價,經常將寫得好的習作拿到班上做范文宣讀,或打印粘貼在學習園地,都是對學生實實在在的肯定、激勵。可推薦學生優秀習作參加征文比賽,激發寫作激情。
學生會讀能寫,農村語文教學目標才能基本實現。隨著教研的不斷努力和深入研究及師生的積極合作,因地制宜的農村語文教學嘗試途中的“屏障”終會消失。花兒開在城市花壇固然嬌艷,花兒開在山村路旁依然灼灼,有心栽花,花自成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