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保國
關鍵詞:腦梗塞;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7-0037-01
腦梗塞是繼發動脈樣硬化及血液高粘滯綜合癥的一種急性臨床證候群,起病急,病情重,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目前國內外尚未找到一種確切有效的特效治療方法,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健康。筆者自2003年—2013年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6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F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病例均為門診病倒,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8例中,男40例,女28例;年齡≤60歲 15例,60~70歲 20例,70歲以上 33例。對照組62例中,男40例,女22例;年齡≤60歲 12例,60~70歲 20例,70歲以上 30例。
1.2 診斷依據 有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史;多在靜態發病,起病緩慢;臨床癥狀、體征;意識清、偏癱、言語不利、口角歪斜,肢體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頭顱CT掃示低密度灶。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配胞二磷膽堿0.75 g+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配合吸氧、降血壓、抗感染、對癥等治療。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治療,用血塞通500 mg加5%葡萄糖250 mL或燈盞花25 mg制成活血化瘀制劑,靜脈滴注,每日1次。方藥:黃芪40 g,當歸20 g,川芎12 g,水蛭6 g,赤芍15 g,桃仁12 g,地龍15 g,葛根15 g,白附子(先煎30 min)12 g,天竺黃10 g,甘草6 g組成。按辨證分型隨證加減,痰阻清竅、語言不利者,加半夏、石菖蒲、遠志、膽南星;上肢痿軟者,加桂枝;下肢偏癱者,加杜仲、牛膝、桑寄生;陰虛風動為主加鉤藤、生地、知母、夏枯草;氣虛血瘀為主加川芎并加重黃芪的用量;疑有顱腦水瘀證(顱腦水腫)者加用白茅根、車前子。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和“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基本治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80%以上,癱瘓機體機力提高2級以上,生活多能基本自理;有效 癥狀體征消失50%以上,癱瘓機體機力提高1級以上,生活能力有改善;無效:各項觀察指標均達不到療效標準者。
2.2 治療結果。
3 討論
腦梗塞在血管病中約占80%[1],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發病率和致殘率均較高。腦梗塞絕大數是由于血栓堵塞腦供血動脈引起的,溶栓治療腦梗塞從理論上講是有效的,許多研究表明早期溶栓可能是急性腦梗塞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治療方法[2]。
祖國醫學認為,腦梗塞屬中醫學“中風”范疇,大多發生在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病機為正氣內虛、腎氣不固、精血不足、氣虛血瘀、痰阻脈絡、腦竅壅塞而發病。本組老年患者占多數,以氣虛血瘀證及陰虛風動證多見。中風治療以補氣通絡、滋陰固腎、活血化瘀、兼以逐痰、熄風為主。方中黃芪含黃酮類物質,能夠擴張腦血管而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血液循環,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壓,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清除氧自由基等。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川芎為血中氣藥,與紅花、桃仁、赤芍助當歸活血祛瘀,能加快血液流動,改善腦細胞的缺氧狀態;水蛭為破血通瘀之要藥,內含肝素、抗血栓素類抗凝血物質;地龍通絡化痰;葛根解肌升陽;白附子祛風痰,解痙止痛;天竺黃化痰定驚;甘草調和諸藥。采用西醫治表,中醫治本的有效方法,可及早減輕腦缺血缺氧狀態,改善血液微循環,挽救患者生命,減少后遺癥,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維治.神經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0.
[2]韋廣粵,丁德良.急性腦梗塞溶栓治療[J].臨床薈萃,1998,13(24):1116.
(收稿日期:2014-05-15)endprint
關鍵詞:腦梗塞;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7-0037-01
腦梗塞是繼發動脈樣硬化及血液高粘滯綜合癥的一種急性臨床證候群,起病急,病情重,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目前國內外尚未找到一種確切有效的特效治療方法,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健康。筆者自2003年—2013年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6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病例均為門診病倒,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8例中,男40例,女28例;年齡≤60歲 15例,60~70歲 20例,70歲以上 33例。對照組62例中,男40例,女22例;年齡≤60歲 12例,60~70歲 20例,70歲以上 30例。
1.2 診斷依據 有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史;多在靜態發病,起病緩慢;臨床癥狀、體征;意識清、偏癱、言語不利、口角歪斜,肢體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頭顱CT掃示低密度灶。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配胞二磷膽堿0.75 g+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配合吸氧、降血壓、抗感染、對癥等治療。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治療,用血塞通500 mg加5%葡萄糖250 mL或燈盞花25 mg制成活血化瘀制劑,靜脈滴注,每日1次。方藥:黃芪40 g,當歸20 g,川芎12 g,水蛭6 g,赤芍15 g,桃仁12 g,地龍15 g,葛根15 g,白附子(先煎30 min)12 g,天竺黃10 g,甘草6 g組成。按辨證分型隨證加減,痰阻清竅、語言不利者,加半夏、石菖蒲、遠志、膽南星;上肢痿軟者,加桂枝;下肢偏癱者,加杜仲、牛膝、桑寄生;陰虛風動為主加鉤藤、生地、知母、夏枯草;氣虛血瘀為主加川芎并加重黃芪的用量;疑有顱腦水瘀證(顱腦水腫)者加用白茅根、車前子。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和“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局斡荷窠浌δ苋睋p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80%以上,癱瘓機體機力提高2級以上,生活多能基本自理;有效 癥狀體征消失50%以上,癱瘓機體機力提高1級以上,生活能力有改善;無效:各項觀察指標均達不到療效標準者。
2.2 治療結果。
3 討論
腦梗塞在血管病中約占80%[1],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發病率和致殘率均較高。腦梗塞絕大數是由于血栓堵塞腦供血動脈引起的,溶栓治療腦梗塞從理論上講是有效的,許多研究表明早期溶栓可能是急性腦梗塞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治療方法[2]。
祖國醫學認為,腦梗塞屬中醫學“中風”范疇,大多發生在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病機為正氣內虛、腎氣不固、精血不足、氣虛血瘀、痰阻脈絡、腦竅壅塞而發病。本組老年患者占多數,以氣虛血瘀證及陰虛風動證多見。中風治療以補氣通絡、滋陰固腎、活血化瘀、兼以逐痰、熄風為主。方中黃芪含黃酮類物質,能夠擴張腦血管而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血液循環,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壓,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清除氧自由基等。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川芎為血中氣藥,與紅花、桃仁、赤芍助當歸活血祛瘀,能加快血液流動,改善腦細胞的缺氧狀態;水蛭為破血通瘀之要藥,內含肝素、抗血栓素類抗凝血物質;地龍通絡化痰;葛根解肌升陽;白附子祛風痰,解痙止痛;天竺黃化痰定驚;甘草調和諸藥。采用西醫治表,中醫治本的有效方法,可及早減輕腦缺血缺氧狀態,改善血液微循環,挽救患者生命,減少后遺癥,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維治.神經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0.
[2]韋廣粵,丁德良.急性腦梗塞溶栓治療[J].臨床薈萃,1998,13(24):1116.
(收稿日期:2014-05-15)endprint
關鍵詞:腦梗塞;中西醫結合療法;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43.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7-2349(2014)07-0037-01
腦梗塞是繼發動脈樣硬化及血液高粘滯綜合癥的一種急性臨床證候群,起病急,病情重,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目前國內外尚未找到一種確切有效的特效治療方法,嚴重威脅著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及健康。筆者自2003年—2013年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腦梗塞68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68例病例均為門診病倒,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68例中,男40例,女28例;年齡≤60歲 15例,60~70歲 20例,70歲以上 33例。對照組62例中,男40例,女22例;年齡≤60歲 12例,60~70歲 20例,70歲以上 30例。
1.2 診斷依據 有腦動脈硬化,高血壓病史;多在靜態發病,起病緩慢;臨床癥狀、體征;意識清、偏癱、言語不利、口角歪斜,肢體肌力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頭顱CT掃示低密度灶。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配胞二磷膽堿0.75 g+20%甘露醇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每日1次。配合吸氧、降血壓、抗感染、對癥等治療。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中醫治療,用血塞通500 mg加5%葡萄糖250 mL或燈盞花25 mg制成活血化瘀制劑,靜脈滴注,每日1次。方藥:黃芪40 g,當歸20 g,川芎12 g,水蛭6 g,赤芍15 g,桃仁12 g,地龍15 g,葛根15 g,白附子(先煎30 min)12 g,天竺黃10 g,甘草6 g組成。按辨證分型隨證加減,痰阻清竅、語言不利者,加半夏、石菖蒲、遠志、膽南星;上肢痿軟者,加桂枝;下肢偏癱者,加杜仲、牛膝、桑寄生;陰虛風動為主加鉤藤、生地、知母、夏枯草;氣虛血瘀為主加川芎并加重黃芪的用量;疑有顱腦水瘀證(顱腦水腫)者加用白茅根、車前子。
2 療效標準與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和“臨床療效評定標準”。基本治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80%以上,癱瘓機體機力提高2級以上,生活多能基本自理;有效 癥狀體征消失50%以上,癱瘓機體機力提高1級以上,生活能力有改善;無效:各項觀察指標均達不到療效標準者。
2.2 治療結果。
3 討論
腦梗塞在血管病中約占80%[1],包括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腔隙性腦梗死,發病率和致殘率均較高。腦梗塞絕大數是由于血栓堵塞腦供血動脈引起的,溶栓治療腦梗塞從理論上講是有效的,許多研究表明早期溶栓可能是急性腦梗塞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治療方法[2]。
祖國醫學認為,腦梗塞屬中醫學“中風”范疇,大多發生在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病機為正氣內虛、腎氣不固、精血不足、氣虛血瘀、痰阻脈絡、腦竅壅塞而發病。本組老年患者占多數,以氣虛血瘀證及陰虛風動證多見。中風治療以補氣通絡、滋陰固腎、活血化瘀、兼以逐痰、熄風為主。方中黃芪含黃酮類物質,能夠擴張腦血管而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血液循環,降低外周阻力而降壓,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清除氧自由基等。當歸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川芎為血中氣藥,與紅花、桃仁、赤芍助當歸活血祛瘀,能加快血液流動,改善腦細胞的缺氧狀態;水蛭為破血通瘀之要藥,內含肝素、抗血栓素類抗凝血物質;地龍通絡化痰;葛根解肌升陽;白附子祛風痰,解痙止痛;天竺黃化痰定驚;甘草調和諸藥。采用西醫治表,中醫治本的有效方法,可及早減輕腦缺血缺氧狀態,改善血液微循環,挽救患者生命,減少后遺癥,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王維治.神經病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30.
[2]韋廣粵,丁德良.急性腦梗塞溶栓治療[J].臨床薈萃,1998,13(24):1116.
(收稿日期:2014-05-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