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德興
摘 要: 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是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共同進行的系統工程,教師要不斷勇于實踐、開拓創新,為這項系統工程奉獻一切。以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學為例,本文談談地理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 地理教學 科學精神 培養途徑
地理是“3+綜合”教育考試模式中屬“綜合”科的一門,這無疑使高中地理教學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而且隨著高中地理教材的改革,高中地理新教材更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地理學科具有的鮮明特點,必將為我國培養新世紀創新人才作出更大的貢獻。下面我以高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學為例,談談地理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一、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在21世界的各種行業、各種人群中,人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就是科學正確的人地觀。同時,其是學校教育必須培養的一種觀念,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理教育的優勢之一。地理教學目的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會學生明白人類是地球環境的最大產物。人類和植物、動物等地球上的其他生命體,對地球上自然資源有著同等的使用權。假如人類能夠遵循自然界正常發展規律,那么自然界也會配合人類共同發展,自然資源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以讓人類永續利用;假如人類肆無忌憚地破壞自然發展規律,那么自然界將會以各種自然災害報復人類。因此,應該教育學生愛護身邊一切自然生命。
如今新版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添加了很多關于人類即將面臨的全球性環境與發展問題,如由于人口劇增導致自燃資源消耗過快,工業污水排放導致環境污染、酸雨增多,大量砍伐樹木導致沙塵沙暴天氣頻發等。在教學過程中,我會重點剖析此類案例,為學生詳細分析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并講讀其解決方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觀,使學生真正意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明確自己該承擔起哪些義務和責任,以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
二、注重教材的“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精神
多年以來,國內很多學校在地理教學中都存在一個通病,即“大而空”。根據第27、28屆國際地理大會的一些資料,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目前國內與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國內學生在調查實踐和動手操作方面有明顯差距。這正是我國中學地理教學最薄弱的環節,必須得到教育部門的重視,加強訓練。所以,我建議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增加關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相關內容。
高中地理新教材的設置,分為必修課和選修課。課程計劃對課程結構做了重大改革,安排了“綜合實踐活動”,并納入了必修課程。“綜合實踐活動”由研究性學習、勞動技術教育、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四部分組成,其中地理研究性課題的研究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為研究學習的基礎。研究性學習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強調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精神,著眼于教給學生終身受用的知識和能力,適應時代對教育的需求。在我任教的班級中,我經常會在課程中安排與“綜合實踐活動”相關的內容。教學時提倡結合實際展開調查,不能流于形式,最好能夠聯系“本地”具體情況,以身邊的例子證實地理中所學的知識,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講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差異性”(《高中地理必修一》)時,結合我縣的大豐山組織教學,讓學生討論大豐山自然植被的變化規律,并講出理由,學生反應熱烈。通過此種教學方式,既開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思維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三、運用豐富多樣的課堂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課堂教學”,通俗地講,就是坐在教室里進行教學。然而,當下地理教師是不應該這樣理解“課堂教學”一詞的,地理課堂必須進行拓展,不能僅限于教室。如社會、家庭、校園等都可以作為課堂。而且影響課堂教學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環境、教學狀態及教學策略。隨著課堂的拓展,教師會有更多、更好的選擇。由于受課本是唯一教學依據、教室是唯一教學環境的影響,教學活動通常以教師單方面的講授為主。而新教材則重點提倡師生互動的學習模式,在互動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活動從以往的個體為主轉向個體、個體與小組相結合。如在講解“人口數量與環境,人口素質與環境”內容時,組織學生討論“人口數量與人口素質哪一方面對環境影響更大”。在整個討論和學習過程中,教師由原來純粹的“教”和“講”的作用逐步變為領航者的作用。學生不僅學到了該學的知識技能,還培養了交流能力、動手能力和科學精神。
四、利用先進的地理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地理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教學存在區域差異性、要素描述性及空間綜合性,其教學內容通過學科邏輯組織,難以符合中學生愛“活”、愛“趣”的天性。尤其在世界地理信息多樣化的21世紀,地理教學模式必須進行創新和改革,只有引起學生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化被動為主動。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出現,為地理教育的進步提供了契機,電腦、投影儀等各種高科技融入課堂,為地理學科采用多媒體教學提供了發展舞臺。對地理學科來說,多媒體和國際信息網絡既是地理教學內容的最好表現手段,又是地理能力和地理觀念的最好實踐途徑。新世紀的地理教學手段的主流將是現代多媒體教學技術,特別是計算機輔助教學。網上豐富的信息、數據、軟件等地理教學資源,對于電腦技術愈來愈高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條通向現代地理學的寬闊大道。
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是一項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教師應不斷勇于實踐、開拓創新,為這項系統工程奉獻一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