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華
摘 要: 對于中職階段的歷史課來說,其教學還大多停留于基礎部分。因此,老師對于歷史課的講解多是講述史實,對學生的要求主要是背誦,對于歷史史實背后蘊含的深層內涵涉及較少。這就造成了歷史課堂教學較為單一、枯燥的局面。針對這樣的局面,尋求歷史課多元化教學的要求迫在眉睫。
關鍵詞: 中職歷史教學 多元化 教學策略
讀史使人明智。學習歷史的目的不僅在于了解過去發生的事實,更主要的是通過歷史更好地掌握未來,因此對于歷史的教育不怕早,要從小開始。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下,中職階段是正規歷史學習的開始,這一時期的學習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將來的學習興趣、文理科選擇,甚至就業傾向,因此十分重要。歷史教師要傳道授業解惑,就要掌握方法,這是現代歷史教學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由于中職學生年齡小,身心發展不成熟,對于觀點提煉能力有限,這一時期學生的主要任務就是掌握史實,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歷史教學都停留在你說我聽的階段。老師在上面講解史實,學生在下面奮筆疾書,然后就是背誦、檢查、繼續講解。這個看似完整的教學循環,實際上缺少了最關鍵的東西,就是溝通。在現代教學的影響下,反饋是很重要的環節,老師要關注學生思想,學生要成為教學“主體”。要實現這樣的局面,就要開創多元化的教育局面。下面筆者根據自身在中職教學領域多年的實踐,具體談談如何開創歷史課多元化的教學局面。
一、要實現多元化的教學,首先要有開放性的課堂氛圍。
一般一堂課有四十五分鐘,該如何度過這短短的四十五分鐘呢?在筆者上中職的年代,一堂課基本上就是老師講解,被安排得滿滿的,學生自己在下邊消化,那些“消化不良的”的學生會被落下。歷史這門學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人覺得它枯燥乏味,有人卻覺得充滿趣味。決定學生如何對待這門學科的關鍵就是老師的教學。開放的課堂氛圍能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可以在提問中掌握知識,老師也可以在學生的反饋中掌握學生的盲點。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近一兩年,經常采用這樣的方法。在對待某個歷史問題時,如“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這個事件,在講述完這個事件后,就會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實踐證明,學生對于經過討論的知識點掌握得總會更好。應該說開放性課堂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早就開始實行了,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該遵循和學生平等、互動的原則,多關注學生的想法,這對于形成多元化教學是很必要的。
二、要實現歷史課堂的多元化教學,教師還要廣泛增加課本外的知識,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教學。
傳統的歷史教學通常只是傳授課本上的知識,由于中職學生接受能力有限,老師們并不常引進課外知識,即使引進,也比較有限。中職學生處于青春期發展階段,身心發展不太成熟,新鮮事物對他們比較有吸引力。一味枯燥地講解課本上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會降低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老師應該根據這一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教學。筆者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說還是比較注意這一點的,經常采用一些新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如進行課本劇排練,這是在語文教學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實際上在歷史教學中也一樣適用。還可以采用競賽方式,對于一段時期學習的歷史知識,讓同學們整理記憶后開展競賽,采用選派代表或者抽簽的方式。實踐證明,這是一種非常好的教學方式,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記住知識,甚至是他們原本認為枯燥無味的史實。還有一種方式也很有效,就是辯論賽,或者討論會。在講述完某個歷史史實后,可以針對這樣的行為讓同學們展開辯論。如在講解商鞅變法后,可以讓同學們對商鞅變法的行為進行討論,如若放置今天是否還有效果,商鞅在今天又會得到怎樣的評價等。通過讓他們展開討論與辯論,形成自己的觀點,培養他們勤學好思的習慣。
三、要形成多元化的歷史教學,還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大膽創新,不斷豐富自身。
教師的個人魅力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對于很多青春期的學生來說,吸引他們的不僅是對知識的渴求,還有老師的人格魅力及個人素質。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因為“老師好”而愿意上課的學生不在少數,從很大程度上說,老師是學科的引導者。因此,歷史教師應該不斷提高個人素質,廣泛閱讀各種書籍,不斷學習,不能只是拘泥于講解課本上的知識,要形成自己獨特的授課風格。由于歷史這門學科有一定的特殊性,記住史實,也就是背誦,是中職學習的重點,而恰恰又是學生的弱點,因此如何教就成為老師們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筆者在看完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節目后深有感觸,我們的教學是不是也能采用這樣的方法呢?要怎樣才能擺脫過去單一的傳授模式,把歷史也講得妙趣橫生呢?
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生動的表達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重要法寶。歷史具有不可逆轉性,無論史實發生得怎樣驚天動地,現在也只能通過幾句話敘述,這就是歷史“枯燥”的原因。我們在教的過程中要避免這一點,就需要生動。生動的表達,生動的語言,帶有強烈、飽滿的感情,這些語言、感情是會傳播到學生的思想中的,還會幫助學生形成觀點,樹立信念,這也是歷史學習的重要目的之一。
教師是學科的引路人。老師如何講解、如何教學是決定學生學習成效的關鍵因素。中華民族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歷史古國,其中有多少文化是值得我們傳承的,有多少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些都要從歷史的學習開始,因此歷史教師的任務任重而道遠。開展多元化的歷史教學只是教學探索之一,隨著社會的進步,教學理念的不斷深入,我們還要繼續學習,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劉志明.解讀新形勢下中職歷史課的教與學.新課程研究(職業教育),2008-08.
[2]曾娜.中職歷史教學改革與創新途徑探討.課程教育研究,2013-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