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聰妍
我們七班的老班長魏云昊曾寫過:“黃老師,自從看了您的博客和上了您的幾節語文課,對您有些了解后,我十分敬佩您和喜歡您,我喜歡您的授課方式,輕快但不放松,隨意但不隨便,嚴謹但不嚴厲。喜歡您在講文言文時隨時蹦出的一段歷史背景和一堆的相關歷史故事,還喜歡您時不時地在黑板上寫一兩個甲骨文或金文,您使我改變了對語文的看法,從枯燥、乏味、死記硬背到有趣、新鮮、靈活掌握。”
這也是我的感受。黃老師確實是一位滿腹經綸卻不古板的老學究。中華上下五千年,他無所不知。從孔夫子到魯迅先生,都能侃侃而談。什么巴爾扎克、莫泊桑,馬克思、列寧……只有你問不到的,就沒有黃老師他不會的。甚至連篆文以及與他年齡不相稱的新潮的東西,也略知一二。
黃老師的教學經常變花樣。比如讓同學們自己講課,當小老師們出了些小差錯,黃老師就會及時更正;并且還會補充些有聯系的新知識,或者講些典故擴大我們的見識。這樣一來,我們對語文就容易產生興趣,這些知識也容易記住。比如學完一篇課文黃老師常常讓大家放膽地提問題,同學提出問題后黃老師又讓同學談自己的看法,然后黃老師就追問這個同學“為什么”,很多時候同學提出一個看法黃老師總能拿出一個反例來駁斥,逼著同學深入思考,也能把別的同學的思考帶得深入了。一次某同學在講作文時朗讀了一篇堪稱“完美”的范文。文章語句華麗,例子新穎,行云流水。聽完后大家嘖嘖稱贊。可是黃老師卻笑著問:“大家想想看,文章的主題是什么?什么思想、情感或哲理?”問了幾個同學都說不清楚。這時我們才注意到,文章確實讓人一頭霧水不知其所云何物。此時,黃老師一語道破:“這篇文章追求華美的語言,只是‘金玉其外,華而不實。這就是為什么我一再強調要力戒空話套話的原因……”
黃老師在課堂上常常借題發揮,引人深思。比如講《孟子見梁惠王》,讓我們討論義和利的關系,告訴我們人的道德境界由低到高依次是“損人利己”“不損人利己”“利人利己”“損己利人”。結論是:“不損人利己”是底線,“損人利己”是壞蛋,“利人利己”是好漢,“損己利人”是模范。黃老師肯定求利,否定損人,贊美利人。比如講《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黃老師問了一個估計別的老師都不會問的問題:“假如有一個當年被販賣到美洲的九死一生的黑奴,他的同伴大半慘死在船上,他來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他會怎么想?假如有一個美洲的印第安人經歷了數次滅絕種族的屠殺而僥幸活了下來,他來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他會怎么想?”一通感慨之后黃老師教導我們看問題是有立場的,立場決定觀點。再比如圣誕節那天,他連問我們三個問題:“誰是圣?”“誰的圣?”“圣在哪兒?”前兩個問題我們都能答出來,第三個問題就吞吞吐吐了。然后黃老師又是一通感慨,告誡我們不能盲從。黃老師常常對歷史或時事發表獨到的見解,憤青似的評論充滿著批判精神和理性思考。
黃老師就是一位典型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
(作者為2014屆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