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翎
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畢飛宇說對寫作不敢有絲毫懈怠。他坦言:“我可以負責任地講,我的作品肯定有好有壞,但哪怕是篇小散文都不會是粗制濫造的。”在中國當代文壇,畢飛宇的作品有相當的個人特色和文學價值,但是,他卻格外清醒。他明白:“作家過了40歲,再想倚仗自己的才華是最愚蠢的。”為此,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從未停止學習。天道酬勤,尚在“成長”的畢飛宇理應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編 者)
畢飛宇,1964年生,江蘇興化人。著名作家、南京大學特聘教授、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小說創作,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那個男孩是我》《是誰在深夜說話》《哺乳期的女人》《男人還剩下什么》《慌亂的指頭》《祖宗》《冒失的腳印》《輪子是圓的》《彩虹》等;中篇小說《青衣》《上海往事》《玉米》《玉秀》《玉秧》等;長篇小說《平原》《推拿》等。短篇小說《彩虹》被選入高中語文蘇教版選修教材。
作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最具魅力的敘事者之一,畢飛宇的小說于從容中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其敘事語言婉約中見冷峻,詼諧中顯鋒芒;敘事節奏急緩恰當,舒放自如;敘事筆法冷靜中蘊含冷漠,有“零度寫作”之特征。其小說多以中國廣大農村為背景,對人性有深刻的洞悉,用冷靜的筆法刻畫眾多不同性格和命運的人物。讀者在跌宕起伏的小說情節中,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作者發自內心的悲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