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銀蓉
摘 要:把握好歷史中考命題趨勢,關注課堂的有效復習。深刻領會課程改革的精神,關注學法指導和解題指導,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學以致用能力,促進學生有效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考;歷史;有效復習
有效教學是指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在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活動的質和量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通過一定時段的教學后,學生取得較為明顯的具體進步或發展。減負和增效是我們有效課堂所要求的。因此,把握中考脈搏,有針對性地復習,盡可能地提高復習效率,促進學生發展,這是我們所追求的。
一、端正思想,正確對待開卷考試
認真研究與開卷考試相適應的教與學的方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改變學生“開卷考等候抄”的思想。隨著課改的深入,試題的靈活度越來越高,能力層次要求越來越高,如創新思維能力、史論結合能力,要靠平時課堂教學中積累,很難有現成答案可抄,所以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首先要正確認識開卷考試,重視平時的學習和積累。
二、嚴格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和《初中畢業、升學考試歷史科考試說明》,依綱扣本,夯實基礎,突出能力,關注歷史的教育功能,有針對性地有效復習
1.注重雙基教學
新課程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中考嚴格依據《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規定的知識點進行命題,立足課本,面向全體學生,重視考查學科的基礎知識,尤其是學科的主干知識,突出基礎性。
首先重視研究中考命題的趨勢,明確學習要點,基礎知識扎實過關,引導學生重建知識結構。其次要依據考綱的能力層次要求,說明各考點可能出現的題型,并舉出典型習題。第三,要注意講練結合。如,出示材料:嘆交換手段難逃貿易長流冰封;看工業企業盡成枯枝殘葉;農場主的產品找不到市場;千萬個家庭多年積蓄毀于一旦。提出問題,(1)上面情況與什么事件有關?這一事件的特點、影響是什么?(2)面對上面情況,美國分別采取哪些應對措施?是否根除了美國的經濟危機,為什么?層層引入,既有利于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又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避免復習課的單調性。努力做到基本題不失分。
2.關注教學的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新課程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中考試題以能力立意為主,加大開放性試題的考查。在教學中,教師應更多地創設平臺,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地觀察、思考、分析和解答問題,從而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開放性思維能力。如,在教學“宋元時期的泉州港”時,引導學生聯系泉州被評為“東亞文化之都”,設問:你有何感想?請你為宣傳“東亞文化之都”出謀獻策。這不但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與感悟,強化學生樹立愛國愛鄉的情感和責任感,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3.加強學法指導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睆土晻r,教師要根據歷史學科的特點,引導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如聯系學習法:清朝實行閉關守國政策,導致中國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導致列強的入侵,所以,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比較學習法:如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的異同點?建構法、列表法、圖示法、關鍵詞掌握、信息提取法,還有歸類學習法、歌謠記憶法、時間歸納法等。評價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要求史論結合,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重點放在對歷史進程的影響。要一分為二,全面、公正、客觀。
歷史知識不能靠死記硬背,需要理解和融會貫通。所以課堂的有效教學的關鍵并不在于讓學生記住多少歷史知識,最重要的是通過各種有效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學會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正確的歷史思維方法,學史感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習慣。
4.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并進行有機的整合
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是聯系性。將同一主題的知識“整合”在同一試題中,這是近年中考命題的趨勢。教學中,應重視學科內知識的有機整合和學科外的有機滲透,對同類知識進行歸納、比較,把握其內在聯系。如,民族融合主題。北魏孝文帝改革—元朝回族的形成—清朝的民族關系。又如,列寧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中國的改革開放;美國史、英國史等。
基于中考試題的設計圖文并茂,重視創設問題情景。教學中要重視以課文為材料進行材料教學,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圖表資料。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用好教材和社會生活素材,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材料、提取信息、識別信息、獲取信息的能力,學會學習。
5.結合新課程評價思想,注重解題方法指導,提高應變能力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習慣,提高分析問題的針對性和全面性。教師應從解題的方法和技巧上給予指導,抓好答題的規范化訓練。
(1)培養學生認真審題??忌诖痤}中普遍存在審題不認真而導致失分,在教學中要訓練學生養成細心審題、按照題意要求認真作答的良好習慣,同時通過評講試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關鍵句子,理解題意,明確答題范圍和內容要點,做到史論結合,條理清晰,表述準確。
(2)研究題型特點,掌握解題技巧。中考題型有選擇題、辨析說理題、材料解析題、綜合題四大題型,根據題型特點、答題要求,探索出其解題規律,以便提高學生的應考能力。
首先是選擇題。近年中考歷史選擇題常見的有敘述型、最佳型、比較型、組合型、否定型、因果型、材料型、圖表型、時空型等。①要讀懂(讀準、讀全)題干,通過關鍵詞明確題目的立意,注意限制性條件,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②做到兩排除:先排錯,再排亂。如,否定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逆向思維能力,因此,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要養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的習慣,根據題意,找出與題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個備選項,剩下的備選項就是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
其次是辨析題。此類題比較新穎,但也有規律可循。①找出搭配錯誤項。②正確判斷出它們處于教材的位置,將它們與教材對照。③根據教材的敘述對題目進行改正或說明理由。說明理由時,一定要注意雙向說明。
第三是材料解析題:根據各省市中考命題的分析,歸納出以下幾種類型。①依據材料回答問題(或不得摘抄原句)。這類題目指導學生閱讀、理解材料,包括題注。引導學生從材料中提取信息、歸納作答。不得摘抄原句可歸納材料意思做答。②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回答問題。這類題目指導學生理解材料,先從材料中提取相關信息,再利用材料所給的信息結合課文知識組織相關答案。③聯系實際,談啟示。這類題目針對性強,一定要根據試題提供的材料或圖表所反映的題意作答。④歸納材料的主題。運用歸納的方法,材料說明了……反映了……體現了……。⑤比較事件的異同。理解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再結合課文相關知識,進行比較,然后整理歸納作答。⑥史論結合。這是歷史學習的一種重要學習方法。依據史實歸納出論點或用史實論證論點。
第四是綜合題。對于初中生來說,題目往往先給出論點或觀點,讓考生用相關的歷史事實給以佐證或說明;或先擺出事實,要求學生歸納出論點后觀點。解題技巧:它要求考生在擺事實的基礎上“講道理”“談體會”、學以致用等。就是以事實為依據,做到史論結合。另外,注意引導學生從學習中歸納出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提高應變能力和答題能力。
6.深刻領會課程改革的精神,注重教材與地方史和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注重時政熱點,發揮歷史教育的史鑒功能
新課程關注學生生活實際,學以致用。試題重視應用教材中與學生生活實際和地方史相關的歷史知識設計題目。一年內國內外重大的時政熱點、焦點問題、周年的歷史事件等常常成為命題的背景材料。平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關注報刊、時政新聞等,從現實中去探究歷史,學以致用。同時引導學生“學史識今”,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現實,以史為鑒,發揮歷史學科的社會教育功能。
7.加強世界歷史教學
評卷中發現,學生對世界歷史知識的掌握較為薄弱。教師應給學生學習方法上更多的指導,如知識框架、知識歸類等。如關于世界近代史的學習,資本主義確立的基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思想基礎,新航路的開辟—物質基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英法美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資本主義的鞏固和發展的表現—美國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兩次工業革命,促進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世界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一戰的爆發。資本主義的產生的條件、產生、鞏固與發展,線索明朗,有利于學生輕松掌握。同時,應注重與高中新課程接軌。
總之,研究、把握中考的命題趨勢,關注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益。同時,及時捕捉學生學習的信息反饋,通過分析、反思,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從而成為學生新的學習資源和動力,促進學生發展,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
參考文獻:
梁俠.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案例式解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03.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