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春海
摘 要:“量入為出,適度調整”是做理智的消費者需要踐行的第一原則,應給學生一個準確的概念,指導學生學習。
關鍵詞:收入;邏輯;界定
《經濟生活》課本(2013年4月第5版)21頁“做理智的消費者”中,有這樣一段表述:“我們要做理智的消費者,踐行正確的原則”。原則的第一條就是“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這句話初看上去并沒有什么問題。但如果仔細對照,認真研讀,就會發現,這樣的表述似乎還有些欠嚴謹,尤其對中學生來說,恐怕會產生一定的誤讀,甚至沒有起到思想政治課應有的教育作用。
課本對“量入為出”是這樣解釋的:要在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之內進行消費。問題在于什么才是“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因此,我個人認為,課本有必要對“入”作適當的界定。因為根據《新華字典》的解釋,把“量入為出”解釋為“根據收入的多少來定開支的限度”。按中國人的傳統觀念理解,量入為出,就可以理解為,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對高中生來說,他們畢竟涉世不深,生活經驗不足,完全可能會作出“手頭有多少錢就買多少東西”這樣的解讀,如果循著這樣的邏輯,那么,就有可能引起學生的思維混亂,也就可能導致學生對課本第19頁說的“貸款消費”不能理解。
其實,在課本第17頁就對“收入”作了隱含式的界定。課本是這樣表述的:收入是消費的基礎和前提……居民消費水平不僅取決于當前收入,而且受未來收入預期的影響。對于未來收入,如果人們有非常樂觀的預期,那么預支將來的收入的可能性就會加大。這段表述,實際上不直接地界定了收入的概念,“收”既包括當前收入,又包括預期收入。
筆者認為,課本第21頁在講消費原則時,對“量入為出”須作更清晰、更嚴謹和與時俱進的表述。要清楚地告訴學生,這里的“入”是什么。應該既包括“當前收入”,也包括“預期收入”。這樣,才不至于讓學生狹隘地理解為“當前收入”或者“過去收入”。
筆者認為,對“量入為出”的“入”作一個拓寬,還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從我國的經濟生活現實情況來看,當前我國產能過剩,產品積壓,部分企業經營困難,最大的問題在于內需不足,再加上中國居民長期有量入為出,高儲蓄的消費習慣,消費不足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掣肘;從歷史層面來講,中國人過去對量入為出的“入”理解局限于“今天和過去的收入”,如果把“入”延伸到不只是包括現有收入,同時也包括未來的收入預期。這樣的話,就把一個人一輩子的收入來作為你可以花的錢的總量,所以,這個“量入為出”是“量一輩子的收入”為出,而不是量今天的收入加過去的收入來決定你可以花多少錢。
參考文獻:
阮方確,徐毅.量力而行,量入為出:學習鄧小平同志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的一點體會.求實,1983(07).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