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全
摘 要:校本教學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校為本”,即直接圍繞學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實教學問題而展開的教學研究活動。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開展,一方面對校本教學研究發出了強烈的呼喚,要求強化校本教學研究,加快校本教學研究制度化建設的進程。另一方面,基礎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要求校本教學研究的專業支持和經驗的積累。這對教師的個體發展以及學校質量的提升展示了廣闊的前景,但是現實的校本教學研究卻滯步不前或在相當程度上逐漸偏離重心——“學校為本”被“校外為本”取而代之,究其原因如何,還得從現行的教學研究機制與教師個體對校本研究內涵的認知說起。
關鍵詞:校本教研;教學研究;教育事業
一、現行教學研究體制對學校、教師校本研究的限制與策略初探
1.現行的教學研究體制對具體學校教學研究的局限
現行的教學研究體制系統是以各級教研室為主干建立起來的,經過多年的發展,有了比較嚴密的組織和制度體系,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業務支撐力量。但是,這種具有很大穩定性的、統一的計劃體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單一的自上而下的教研機制,缺少自下而上教研機制的補充、促進和制約。這種方式在制度上明顯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學校和教師缺少基本的制度規范,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教學要求得不到有效的表達,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另一方面,校外教研機構的研究工作出現了脫離具體學校的實際教學問題,或是出于大范圍的、一些面子上的統一要求,在研究具體學校的實際教學問題時,客觀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很容易形成事實上的“官僚主義”,讓教師既要“迎合”校外教研機構的權威“教研成果”,同時要從自身實際出發進行研究,或是將“權威”的教研成果轉化為自己所有,感到身心疲憊,從而形成教研無用論。
2.“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教學研究體制的關系
自上而下的教學研究體制是采取上級行政推動的策略,開展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這種體制對啟動統一的、大規模的教學變革是非常有效的。它的優勢在于解決帶有普遍性的“面上”的教學問題,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這種教研機制在解決具體學校自身遇到的、日常的和“點上”的教學問題時卻存在明顯的不足。自下而上的教學研究體制是采取學校基層的創新策略,開展教學研究,促進教學水平質量的提高。對解決自上而下教研體制的不足起著良好的作用,是對自上而下教研體制的必要補充,實際問題的有效表達是自上而下教研體制決策的良好參謀。但自下而上教研體制的功能也是有限的,它并不能解決所有的教學問題,也缺乏方向性,不能進入時代前列。
二、校本教學研究的內涵要求與認知誤區
既然校本教學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以校為本”,是以學校自身所遇到的真實教學問題而展開的教學研究活動,所以校本教學研究的根據地就應立足于學校內部,應將教學研究的重心根植于具體的教學情境當中,教學研究的問題應是從教學實踐中發現、歸納和匯集的,而不是預設、推演和上級要求、傳達、分派的。對于現行校本課程的開發,綜合實踐課的開展以及大班額背景下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相關問題的研究只有置身于具體的學校、具體的班級、具體的學生狀況才能有的放矢,找到恰當的方法。如果只置身于應對指示和分派任務,即使天天在學校,也不能說從學校具體情況出發了,它已拋棄了“學校是教學研究的基地”這一根本環境。
其次,校本教研的主體是教師。這里所說的教師是指每一個從事教學活動的工作者。從事校本教學研究應是所有教師的權利和責任,不能只是少數專職教研人員的專利,更不能限定于個別“科研能人”。
校本教學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這一目的是對“只提高學生考試成績”這個狹隘目的的擴展和重新解讀,其核心是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這是校本教學研究的“靈魂”所在。而評判這一根本目的是否達到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看它是否根植于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中,是否改善日常教學行為。對于我們的教研成果也應由學校師生自身來認定,有一點教學行為的改進和能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研究都是有效的。拋棄貪大求全為“裝門面”的研究,腳踏實地,從小做起。
因此,我們認為,人人都有能力做研究,人人都應該做研究,我們主張直接面對自身真實的教學問題而展開思考、探索和改進活動,使曾經不被看重和看好的教學研究恢復它應有的地位,使之合法化、合理化和制度化。這種以“學校為本,教師為主體,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基本特征,可以改變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僅僅處于執行和服從的被動地位,為尊重和保護教師教學創造的積極性開辟了道路,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開展自己的教學研究”“解決自己的教學問題”“發表自已的教研成果”“改善自己的教學實踐”。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