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古月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為適應現代美術課教學的需要,當前的課堂更注重鼓勵學生創新,開發學生的潛能,注重在教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自我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關注每一個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表現,幫助他們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我在教學中積極實踐,對美術表現教學的策略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啟發想象,留給自由的再現空間
《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提出:“要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愿望”,兒童想象力正是他們美術綜合能力的集中表現。所以,在教學中我十分注意引導兒童在創作中充分發揮主觀想象,讓學生自主地運用各種藝術表現形式把自己的想象與審美情趣表達出來。
二、平等民主,營造輕松的創作空間
教師要通過創造寬松、自由、民主、合作、和諧、相互尊重的創造環境,使學生處于輕松、愉悅的狀態,學生的自主表現能力才能顯現。在課堂上學生明確了創作主題后,教師可以在指導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法的基礎上,將學生的模仿繪畫和自由創作結合起來,而不要過分追求統一的創作內容,提倡思想的開放性與創造性,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創作。
三、激情引趣,調動表現的欲望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學生一旦有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創作。而表現性美術教學的目標,也從過去以藝術作品完成為最終目的轉變為激發學生藝術靈感為最終目的。在教學中,為了推動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習的效率,我也作了嘗試探索。如,教學《童話城堡》一課時,我用《白雪公主》的童話故事引入,并將故事與城堡緊密聯系起來,提問:“同學們愿意為王子和白雪公主設計一個漂亮的城堡嗎?”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其中。因此,教師圍繞教學,可以生動有趣的故事、新聞、謎語、游戲、音樂、錄像、電影、電視、欣賞范作等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事物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組織學生通過聽、看、想、說、畫等活動,從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和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作用。
表現教學可以幫助兒童認識自我,運用美術語言大膽表現自我,努力創新追求和實現自我價值。當然,尊重兒童已有的經驗世界,尊重兒童自主意識,盡可能地留給他們自由發揮的余地和空間,才能真正促進兒童的心智發展,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