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英
摘 要:“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國學是一門內容包羅萬象的學科,萬物一理貫通。一個義理,既可以用于修身,亦可以用于治國,還可以處理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關系,有極強的實踐性。
關鍵詞:國學;誦讀;歷史觀
現今,全國各地中小學紛紛打出“國學特色教育”的品牌,使經典國學教育進入課堂。自此,青青校園內常常響起孩子們的朗朗書聲。《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點》中明確提到:確保2014年秋季學期義務教育起始年級學生使用德育、語文、歷史新教材。如此一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將占50%以上的比重,《四書五經》等國學經典將重新納入孩子們的課本。國家的高度重視和社會的需求使得各校的國學教材層出不窮、遍地開花。對于學校來說,講授教師有一定的國學素養,校內有國學氛圍,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條件具備的背景下,開展國學教育才有初步的基礎。然而,自古“文史不分家”,經典誦讀與中國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先賢們用文字或謳歌、或鞭撻,留給我們的是豐富的情感重現和代代相傳的警示恒言。作為教師,首先看到的是文字,緊接著浮現在腦海中的是文字背后的釋義。隨后便開始精心備課。但是,做到這幾步絕不意味著大功告成,也不意味著教師已經充分完成了一堂國學課的準備過程,教師不可忽略對學生的歷史觀形成進行引導。
歷史觀,是人們對社會歷史的根本觀點、總的看法,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促使少年兒童的歷史觀的形成,是國學誦讀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少年兒童所處年齡階段來看,小學生缺乏從古典文學中探尋出歷史背景的能力,因此,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多查閱資料、多篩選,挑選出學生易于接受的部分進行滲透。在教授國學知識的同時,將文字的背景用一個個生動、活潑、振奮人心的歷史事實讓學生隨著文字的律動體會數千年前的古人提筆時心中激蕩的情懷。
國學課堂與其他學科不同,需要教師引領和講解的地方頗多。教師在授課國學經典的過程中,要用引人入勝的語言引領學生積極思考。課堂是師生互動的平臺,因為不同年級的學生處在不同的認知階段,作為教師要由淺入深設定自己的課堂語言,引領學生走進歷史的角度和側重點也應該是不同的。通過國學誦讀,教師不僅應該使學生有所積累、出口成誦,如此通過講學使學生行舟于中國歷史長河中對學生的一生也是大有裨益的。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