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永輝
摘 要:美術教學目標是美術課堂教學的起點和歸宿,對課堂教學起著指導和制約作用。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廣大教師對于美術課堂教學目標的敘寫還存在許多問題,通過案例分析,探討美術教學中教學目標敘寫中的問題和教學目標敘寫的規范以及應注意的問題,以此來提高美術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美術;教學目標;敘寫
教學目標是美術課程標準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化表現,貫穿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反思的全過程,是把握課堂教學方向的核心和靈魂。因此,對教學目標進行正確的敘寫,是搞好美術教學的重要前提。
一、美術教學目標敘寫存在的問題
由于美術教師對教學目標認識的差異,對于制訂出具體、可測、可操作的教學目標并非人人都能達到。筆者通過調查發現不僅許多一線美術教師擬定的課時教學目標不夠科學、規范,即使在某些公開出版的參考書和參加全國中小學美術教師優質課評選的教案中,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敘寫也有許多漏洞。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敘寫長期影響著美術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要正確敘寫教學目標,首先應分析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問題一:目標定位不準——將“課程標準”等同于“教學目標”
案例1:某教師在《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一課中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掌握四種基本的美術鑒賞方法,對作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地賞析。
過程與方法目標:以活動分解教學內容,通過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實施師生互動,促進學生在美術鑒賞學習中表達、交流、獨立思考等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經典藝術的理解與尊重的態度,形成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強化人文精神的熏陶。
此案例目標定位過大,兼容性太強,是幾乎放在所有美術鑒賞課皆適合的目標,這其實是課程標準中的要求。該教師實質上是混淆了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沒有結合課堂教學的實際對課標進行深度開發,因而無法有效地指導教學和評價,從而導致課堂教學缺乏具體所指。
問題二:目標主體顛倒——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
案例2:某教師在《紙盒和蛋殼——造型設計》一課的教學目標:
1.讓學生利用平時搜集的不同色彩形狀的紙盒和蛋殼材料,圍繞人物、動物造型進行設計與創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環保意識。
2.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品制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動手能力。
3.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愉悅的教學氣氛,在實踐中體驗創作的快樂,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熱情,激發學生設計制作的興趣。
以學生為中心,是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此例仍習慣于采用“讓學生……”“培養學生……”“使學生……”等的表述,帶有明顯的命令、祈使口氣,體現的課堂行為主體是教師,而不是學生,不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動手能力”這樣的教學目標,如果按其實施,導致教師以為只要自己實施了相應的行為,教學目標就已經實現,從而影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
問題三:目標用詞寬泛——所表述的學生行為細化不夠,缺乏操作性
案例3:某教師在《我的牙刷》一課中的教學目標:
1.了解牙刷的材料、造型、尺寸等與功能之間的關系,明確美觀與實用相結合的設計原則,能以畫筆描繪或彩紙剪貼等形式創作牙刷設計圖。
2.觀察、分析牙刷各部分的特點與功能,并在欣賞、學習簡單的設計圖畫法后,掌握牙刷設計圖的設計要領。
3.體驗設計牙刷的樂趣,養成關注身邊事物的好習慣,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以及用藝術手段美化生活的意識和能力。
此案例所采用的“了解”“明確”“掌握”等表示心理過程的行為動詞都是內隱的,如何“明確”,“掌握”到什么程度,怎么樣才算“了解”,沒有具體的規定,這樣大而空泛的用詞,是不可測評的,不能將學生的活動外顯,既不能為學生的學習指明方向,也不能為教師的評價工作提供標準,不利于教學中的把握和評價時的運用。
問題四:目標分類牽強——沒有處理好三維目標的關系
案例4:某教師在《光影的交響》一課中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光影表現形式——明暗色調。
2.影響明暗色調的因素。
3.黑白灰的獨特視覺美感。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培養學生表現明暗造型的能力。
2.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和藝術欣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養成學生認真學習的習慣。
2.培養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三維目標中所謂“維”指的是構成整體的一個因素,它不是三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相互滲透、相輔相成。此案例的教師錯誤地理解了三維目標,過分強調三個維度各自的內容,為了拼湊夠三維,牽強地羅列。其中“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和“培養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這是放至任何學科皆合適的目標,所述空洞,缺乏可評、可測及可操作性。因此,“三維目標”是有機融合的,它分層陳述反映學生內在能力或情感變化的具體行為,沒必要把其勉強地分成三類。
二、美術教學目標敘寫的基本規范
鑒于當前課堂教學目標敘寫中存在的問題,如何正確地敘寫教學目標,才能使教學目標清晰、準確,并具有可操作性,使之內化為學生的學習目標,知道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真正起到指導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
1.行為主體——以學習者為行為主體,描述學生的行為
教學目標表述的應該是學生的行為,案例二出現“使學生……”“讓學生……”“培養學生……”等描述語,就應該改成以學生為行為主體,如,“學生利用平時搜集的不同色彩、形狀的紙盒和蛋殼材料,圍繞人物、動物造型進行設計與創作”。在實際的行為目標表述中,未必按照技術規范在目標開頭寫上“學生能夠如何”,有時行為主體可以省略不寫。
2.行為動詞——選用可觀察、可評測的具有外顯性的行為動詞,表明學習的具體行為,即學生能做什么
教學目標要表述的是學生能夠做出某種行為,在敘寫時盡量選用那些可觀察、可測量的具體的行為動詞來表述,如,寫出、列出、認出、說出、辨別、比較、指明、繪制、解決、背誦、總結等。能精確地描述教學目標的行為要求,清晰地反映學生行為變化的狀態。那么案例三“了解牙刷的材料、造型、尺寸等與功能之間的關系,明確美觀與實用相結合的設計原則,能以畫筆描繪或彩紙剪貼等形式創作牙刷設計圖。”就可修改為“觀察分析牙刷的材料、造型、尺寸等與功能之間的關系,總結歸納出美觀與實用相結合的設計原則,能以畫筆描繪或彩紙剪貼等形式創作牙刷設計圖。”
3.行為條件——用與行為動詞相匹配的行為條件呈現教學活動
一般對條件的表述有四種類型。(1)提供信息或提示,包括:資料、教科書、筆記、圖表、詞典等,如“請你在提供的三幅油畫中,找出哪幅畫是凡·高的”;(2)時間的限制,如“2分鐘內,找出兩幅作品繪畫風格的異同”;(3)完成行為的情境,如“在課堂討論時,能敘述……要點”;(4)人為因素,包括:獨立進行、小組進行、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等。有時行為條件可以省略,如“請你根據課文中闡述的文字,說出美術的分類”。
4.表現程度——說明學生完成什么樣的學習任務,做到什么程度
表現程度主要從準確、速度、質量等方面來確定。比如,“至少說出三個畫家的名字”“90%的同學能夠區分出對比色和同類色”等等。
三、美術教學目標敘寫應注意的問題
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重點,是整個教學的指南針,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敘寫時,首先,必須依據美術課程標準。它是教師一切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一旦偏離方向,就會出現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或無目標教學等各種問題。其次,需要研究教材。教材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它直接決定了教學目標的層次水平。再次,學生也是教學目標敘寫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學目標的敘寫應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活動,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了什么,分析學生到底要掌握哪些知識才能達到課標的要求,獲得能力方面的發展。
總之,美術教師必須走出目標敘寫的誤區,只有正確運用教學目標表述的方法,將教學目標的敘寫落到實處,才能提高美術課堂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大根.美術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邵宗杰.教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