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旻虹
自信心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力量,它能鼓舞人們去克服困難,不斷進步。高爾基指出:“只有滿懷信心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己沉浸在生活中,并實現自己的理想。”在日常的班級管理工作中,如何針對職校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使每一個學生變得更加陽光開朗、積極自信,這是一個重要的課題。在實際工作中我有以下感悟。
一、給予更多愛,提升自信力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是一切教育的開始和基礎。在“愛”上下工夫,放低姿態,親近學生,熱愛關心他們,尊重他們,才能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平常的日子里,我總是盡可能地給予學生關愛。我會充當生活顧問,告訴他們一些生活保健常識,希望他們擁有健康的體魄;我會和他們交流探討社會現實,與他們暢談人生理想,懂得珍惜每一天;活動課時,我也加入其中,和學生一起跳繩、打羽毛球、散步;我還是他們的傾訴對象,愿意傾聽他們的煩惱,并盡我所能給予他們幫助和指導。
二、體驗小成功,收獲大自信
有人認為,自信作為人們成功后獲得的一種良性的情緒,是產生于成功之后的。我覺得這種觀點有一定的道理。作為普通人,如果每次嘗試都會碰壁,對自己產生懷疑是很自然的。讓學生從學習生活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發現自己的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1.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接受挑戰
人可以平凡,但不可以平庸。我們的學生在過去的經歷中,往往很少有人具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所以教師所要做的就是幫助學生認識自我、發現自我、重拾自信。班主任要對學生有比較全面的了解,具有一雙發現學生閃光點的慧眼,及時肯定;善于發現學生的強項,激發他們的潛能。
2.來自同學間的相互信任和肯定也能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比如,借助學校每月的十佳評比,由學生自薦或他薦,并陳述推薦理由;利用班級文化布置這一陣地,讓學生寫上同學的閃光點,想要對他說的表示感激的話,張貼上墻。學校、班級的各種表彰相結合,使每個學生都獲得了表揚,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在學習、生活中更加樂觀向上。
3.借助常規管理及各種活動,給學生提供鍛煉的機會
(1)參與班級管理,提高做事能力
我們的學生在初中時很少有擔任班干部的經歷,各種活動也很少參加,自然也很少得到“榮譽”的眷顧。他們逐漸形成了不愿意做事、怕做事的心理。但越是這樣,越要多做,并力爭把事情做成,這樣才能從中受到更多的鼓舞。班主任就要調動起學生做事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在日常班級事務及各項活動中多做事。比如,施行輪值班干部制度,由學生自己對班級各項常規進行階段性總結,自評、互評各項工作的實施效果等。漸漸地,班里責任心強、工作能力強的人越來越多。我班的班長、學習委員先后獲得了“張家港市優秀三好學生”的榮譽稱號。
(2)借助各種活動,收獲成功的喜悅
借助各種活動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有些學生不擅長學習,但他們有的體育好,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有文藝才能,活動給他們提供了體驗成功的機會。學校通過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給每一位學生搭建了展示自己、提升自我的舞臺。如,每個假期的隨筆、讀后感、三會計劃、假期生活記載卡,每學期的總結計劃等的評比;圍繞紅五月、藝術節開展的一系列活動,如征文、演講比賽、書法、繪畫、攝影、電腦報、手抄報評比,賀卡制作比賽等。許多平時似乎并不出眾的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屢屢獲獎,收獲了自信。我班有位成績不突出的學生在學期總結中說自己最開心的是得到了賀卡制作二等獎,這是她有生以來得到的第一張獎狀,以后一定要繼續努力,好好表現。
我們學校每年都有幾項傳統的大型集體活動。紅五月詩朗誦、校運會、藝術節大合唱、籃球賽、主題班會展示等。在活動中能否取得榮譽是次要的,關鍵是學生能得到鍛煉和成長。一次大合唱比賽,我們班得了二等獎,沒能勝過同級同專業的二班,雖然有些小失落,但沒有一個學生灰心。事后總結時,大家一致認為自己是最棒的。他們說,我們都是自己排練的,每次排練都很認真;我們的隊形是自己設計的:我們的歌詞是原創的:我們的道具和小表演很有創意;我們在臺上的表現比所有的排練都要好……第一只有一個,學生能有這種自我肯定的意識,比得第一更有價值。看到他們臉上自信的笑容,真的很為他們驕傲。
三、依靠班集體,自信助成長
良好的班集體有利于克服學生的自卑心理。班集體產生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良好的班集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品行和習慣等各個方面。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班集體是一個“熔爐”,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集體觀念,養成良好的學風。這種良好的班風、學風形成積極的教育力量,對促進學生個人潛能的發展,克服自卑心理,增強個體的信心,是一種無形的激勵。
每一棵小樹都有長成參天大樹的美好愿望,班主任和學校的責任,就是盡自己所能,創造適宜的環境,幫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價值,給他們提供“營養”,注入自信的能量,讓自信的花朵在每個人心間綻放。看到學生從內而外表現出的自信,真為他們感到高興。相信在“共建美麗德育”的宗旨下,一定會涌現出更多可愛、自信的“美麗學生”。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