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碧怡
摘 要:情感教學心理學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還應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在教學中若只考慮學生的認知因素,不關注學生的情感因素,勢必造成“學而無樂”的結果。因此,在語文課堂中積極實施情感教學,通過以導誘情、以讀激情、析文悟情等做法,能更好地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可以感化學生的心靈,凈化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
關鍵詞:以導誘情;以讀激情;析文悟情
語文是一個充滿情感的天地,不少課文,或托物言情,或借景抒情,或寄事達情,或以理表情,形成了一種濃厚的情感。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充分發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感化學生的心靈,凈化學生的思想,培養高尚的情操,養成優良的心理素質。《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明確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們當做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從這里就可以充分說明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情感教學的重要性。下面介紹一下我在語文情感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以導誘情
俗話說:“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語是強化課堂心理場的第一步。教師一登上講臺,多數學生很快調節心理狀態,把注意力集中到聽課上面,但也有部分學生不能很快完成這一心理轉變,這時,教師采用生動的導語,醞釀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或情緒,學生則會由此產生一種情感反射,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行為,形成一種與教材內容相應的情緒氛圍,一種情感意境,為課堂教學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進而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在課堂中設計的導語可以是一首歌。例如,講《誰是最可愛的人》時,我們聽一聽歌曲《血染的風采》:“也許我告別,將不會回來,你是否理解我沉默的情懷……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在優美的歌聲中,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戰士們那種“祖國人民的幸福,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的愛國愛人民的崇高品質,從而激起對課文中“最可愛的人”的由衷敬佩之情。講余光中的詩《鄉愁》時,我唱起了一首海外赤子的《思鄉曲》:“中秋月,掛天上,映木樓,照小窗……海外萬千游子,隔山隔水相望,相望,相望,淚眼無限惆悵。”伴隨著優美的旋律,學生自然地進入了詩歌的意境。
導語還可以是一幅畫。例如,在講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時,我帶著學生一邊欣賞國畫《江山如此多嬌》,一邊用生動的語言描述畫上的景色,引導學生進入冰天雪地的世界,激發豪邁的感情。這就是以導誘情的妙處。
二、以讀激情
朗讀是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郭沫若在《文藝論集》中描述道:“立在海邊,聽著一種轟轟烈烈的怒濤卷起來的時候,我們不禁血跳腕鳴,我們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種勇于進取的氣象。”聽節奏有力的濤聲,能引發人的情思,同樣,聽著聲情并茂的朗讀,能激起學生感情的共鳴,自然地進入文章的意境。例如,講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時,我讓學生聽錄音朗讀,在朗讀過程中那輕重緩急、抑揚頓挫、響亮清晰的語音,造成了一種強烈的現場氣氛,使學生如臨其境,感覺到演講者激動、憤慨之情,并由此對黑奴產生了同情,對真正平等、自由有了更深的認識。
更多時候,我喜歡自己朗讀。例如,講馮至的詩《我是一條小河》時,我精心挑選了舒伯特《小夜曲》,伴隨著輕柔的旋律,我以輕靈、舒緩的節奏,充滿感情地朗讀著,學生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著,和我一起跟著詩中的“我”為偶然遇到“你”(心中的戀人)而喜悅,與“我”一起情深意重地為“你”“裁剪裙裳”,為“你”“編織花冠”。當“我”和“你”對自由幸福的追求最終被扼殺時,學生的臉上也露出了憤怒而又無奈傷感的神情,這是以讀激情。
三、析文悟情
對文章的重點語段、美言佳句要引導學生加圈加點,反復吟誦,仔細體會文章的氣勢和神味,從而受到啟發和感染。講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我抓住文中那些運用比喻、擬人修辭的句子來分析,帶著學生去感受那無限醉人的春光。例如,“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一句,“偷偷”和“鉆”寫出了小草在人們不知不覺中生長起來的情態,顯示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給人以大地復蘇、芳草萌生的新奇愉悅的感覺。講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時也如此,如“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一句,“不忍得”三個字將水人格化了,寫出了水是那樣清澈、那樣多情,透過這三個字,讓學生仿佛看到了濟南冬天那綠瑩瑩的春意。這是析文悟情。
總之,語文教學應通過種種手段,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的意境,喚起內心視象,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全身心地投入作品中,與作者同喜共悲,深深地受到感染和激勵,達到感化心靈、凈化思想、培養高尚情操的效果。
編輯 郭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