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耿
上海馬拉松的報名難度已經與春運、拍車牌并列為排隊的“三大難”。
這么多跑友像地下教徒般浮出水面,令人始料未及。中國什么時候悄悄積累了這么多跑步愛好者?
根據個人經驗,華東師范大學的操場晚上的人口密度像南京路,尤其是晚上七點半至九點,想恣意地跑根本不可能,低頭看看計步器的工夫,就有可能與前面的人追尾。
跑步的人越來越多。那么,中國人是什么時候以及為什么跑起來的呢?
對此,有許多解釋框架。比如,經濟學的——人均GDP過了5000美元線(2012年8月),健身就開始流行;醫學的——這是霧霾大國居民的自救,吸進去、吃進去、喝進去的毒那么多,長跑將汗出透,達到毛細血管級的排毒;社會學的——跑步是中產階級的運動,其本質是對現代化工業城市生活的反制。
必是有了許多奔跑著的個體,才有聚的需求。
長跑這項運動,最難的不是體力而是孤獨。需要有趣以使這項枯燥運動繼續。
社交類的跑步軟件在消解了地理邊界的同時也消解了跑者巨大的孤獨感,也在社交圈中調動起跑起來的氣氛。城市馬拉松賽,則為線上好友提供了一個線下相聚的機會,馬拉松是年輕人的廣場舞。
城市又為何需要馬拉松?
1897年,波士頓馬拉松賽邁出了世界城市馬拉松的第一步。20世紀70年代,紐約、倫敦、福岡、柏林、巴黎……更多國家的大城市追隨著波士頓的腳步,造成一波波跑“馬”浪潮。
當它波及中國,恰是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體育注腳。2012年,中國城市化率達51.3%,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2010年,中國共舉辦了12場馬拉松賽,2011年增長到了22場,2012年為33場,2013年44場,2014年預計達50場。
一日千里的城市化使靈魂跟不上腳步的人越來越多,城市病之痛由人承受。正如客廳以電視機為中心布局,城市建設以汽車為中心展開,只有在馬拉松賽這一天,人民才真正奪回了路權,蜿蜒的跑行長隊像蚯蚓,為燥化干結的大都會生活松土。
跑動著的人流穿越街巷,在為城市文脈穿針引線,在縫制著新的城市文明——有“馬拉松”的路才叫“馬”路。而城市馬拉松中最詩意的就是城市“背景板”。大城市爭相辦馬拉松的主要驅動力,正是得以向全世界展示這塊“背景板”,所謂“城市營銷”。
而文化景觀正成為中國城市馬拉松的短板,對“現代”的批量復制使得千城一面,“背景板”高度雷同;對“后現代”的無畏引進,使豎起的“大褲衩”、“秋褲”和“小蠻腰”將城市置于胯下。馬拉松正對都市文化塑造提出新要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