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魁
談論鄉村建設的時候,我們總說鄉村是落后的,是需要被拯救的,但是我們卻很少說鄉村最根本的是要建設什么。
首先,“鄉村建設”并不僅僅是屬于中國的詞匯。譬如美國鄉村也有過貧窮、基礎設施差、建設無序等困境,相對來講那只是物質上的問題,并不像我們這樣強調要向農村輸入文化。
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其實很簡單,美國的鄉村誕生于英國殖民統治之下,按照托克維爾的說法,“英國從前雖是統治全體殖民地的,但殖民地的人民卻一直自己管理鄉鎮事務。”
美國的這種鄉鎮管理機制卻又是建立在“主權在民”的觀念之上,所以美國的鄉村一誕生便帶有一種成熟的鄉村精神,而且還形成了美國獨特的愛國心——“通過實踐而養成的一種眷戀故鄉的感情”。
正是因為這種感情,鄉鎮公民更愿意把自己的命運和鄉鎮聯系在一起,把自己的抱負與理想都投入到鄉鎮建設中來。這無疑是一種非常成熟的主人翁精神,也是一直以來讓人羨慕的公民精神。
反觀中國的鄉村建設,不好說現代以來中國的鄉村建設到底走了多少彎路,但是可以肯定,沒有鄉民參與的鄉村建設——準確地說,不是以鄉民為主體的鄉村建設——都不是真正的鄉村建設,當然也很難形成真正的鄉村精神。
這里還需要厘清,雖然上世紀以來新的鄉村精神并未形成,但并不意味著我們的鄉村建設沒有值得注意的系統理念。
民國時,晏陽初稱鄉村建設就是民族再造,他的理念既簡單又復雜:“農民應該建設些什么?很簡單,一個字就可以答復,農村建設就是‘人。”晏陽初反對某一個時代、某一個人出面倡導一種鄉村建設:如同一場運動,時過境遷,不能在民眾身上扎根,到最后鄉村依舊凋敝。
作為民國時期著名的平民教育家與鄉村建設家,晏陽初提出鄉村建設論點的同時,也提出了“人”的建設方法:建鄉先建民。“開發民力就是開發人民的知識力、生產力、健康力、組織力。人民有了這種力,才能稱作 ‘自力,有了‘自力才能做到‘更生。”
晏陽初的觀點其實與托克維爾筆下的美國鄉村理念大同小異,都是把“人”(公民)的建設置于鄉村建設的核心位置。鄉村建設是為人,鄉村精神同樣是為人,相反地,人也會促進鄉村走向成熟。
當然,在大環境不成熟的情況下,晏陽初的鄉村建設實驗走向了失敗。但是,既然是有價值的理念,對于今天厘清誰是鄉村建設的主人翁,如何形成鄉村精神,卻是非常有借鑒意義的。
不以“人”為核心的鄉村建設,一定是與鄉村背道而馳的,所謂的“鄉村精神”也是虛無的,鄉村不過是暫時棲居之地,城市才是鄉民的烏托邦。但是,如果鄉民都對鄉土失去了眷戀,那么,失掉鄉村的城市又將何枝可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