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更新 王超
【摘要】孫中山作為近代中國革命的先驅,其三民主義思想彰顯了中國人民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努力。孫中山逝世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和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把三民主義思想引向了迥異的發展趨向。立足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兩種趨向的原因及最終走向,能夠更好地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
【關鍵詞】三民主義 孫中山 發展趨向 毛澤東思想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識碼】A
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的提出開辟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新道路。孫中山逝世以后,國民黨內部分化日益嚴重,最終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奪取了領導權,并逐漸轉化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者。他們在拋棄孫中山三民主義革命性思想的同時,出于維護階級統治的需要,以蔣介石、戴季陶等為代表的國民黨人竭力把三民主義儒家化。另一方面,大革命失敗以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毅然堅持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繼續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最終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新中國,初步走上了一條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道路,在繼承的基礎上揚棄了三民主義,實現了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所沒有完成的革命任務,在探索中國變革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隨著鄧小平等人的繼續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改革開放中逐漸形成。中國人民最終經過幾代的接力奮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為實現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國民黨的三民主義儒家化
孫中山逝世以后,蔣介石逐漸攫取國民黨的領導權并確立了其在全國的統治地位。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蔣介石及其領導的國民黨作為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合法繼承者”,逐漸把三民主義“發展”到新階段—儒家化的三民主義。而三民主義的這種“發展”,雖然建構起了一整套意識形態理論和社會建設理論,但是其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孫中山革命的三民主義的“閹割”,其拋棄了孫中山三民主義中具有革命性的、進步性的思想,尤其是對孫中山晚年“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背叛,最終使國民黨成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者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代言人。也正因為如此,北伐戰爭的推進雖然結束了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短暫統治,國民黨實現了在形式上統一全國,但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境地依舊沒有改變,中國社會的變革之路依舊任重而道遠。
早在1925年,戴季陶就發表《孫文主義的哲學基礎》、《國民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書,提出孫中山三民主義的核心是民生史觀,逐漸形成所謂的“戴季陶主義”,這成為以后國民黨“變異”三民主義的理論基礎。國民黨人蔣介石、汪精衛、胡漢民、陳立夫、陶希圣、葉青等人都對孫中山三民主義進行了“解讀”。尤其是隨著蔣介石在國民黨中領導地位的確立,他繼續利用戴季陶主義來“詮釋”三民主義,形成民生史觀、“孔孫道統論”等思想。
國民黨推動三民主義儒家化有其理論淵源,也是其實踐需求的結果。縱觀孫中山一生革命生涯,其一方面看到了西方資本主義制度在推動物質生產力方面的巨大作用,并力主向西方學習,革新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他又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并不是完美的,并認為中國在政治、精神、道德等某些方面并不輸于歐美國家。因此,懷著一種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他意圖從中國傳統思想中尋找補救歐美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缺陷的辦法,并希冀超越東西方,找到一條真正救國救民的道路,這為以后國民黨用儒家思想“詮釋”三民主義埋下了伏筆。而且晚年的孫中山力圖通過改組國民黨,建設一個列寧主義的政黨,從而為中國革命尋求一個強有力的組織支持,孫中山過早的去世使得國民黨這種建設來不及得到完善和發展。而國民黨一大所確立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以及允許中國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等引發國民黨右派的不滿和不安,國民黨內部很早就隱現分化的危機。早在1924年8月的《民族主義》演講第二講中,孫中山就認識到,“我們國民黨的舊同志,現在對于共產黨生出許多誤會,以為國民黨提倡三民主義是與共產主義不相容的”①,并努力規勸國民黨人,調和國民黨內部對共產黨人以及對社會主義在認識上的分歧。總體而言,在孫中山領導下的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的合作還是比較順利的,國民黨的理論和實踐在這一時期也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對中國社會的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孫中山逝世以后,隨著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行,國民黨內部分化日益嚴重,種種因素促使國民黨右派逐漸崛起,而此時的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的指示下則奉行妥協退讓的政策,國共合作下的大好革命形勢開始出現危機。尤其在蔣介石背叛革命、獨裁地位確立之后,本來應該起著革命先鋒隊作用的國民黨日益成為蔣介石等人維持專制獨裁的工具。面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不斷高漲的工農運動,以及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在中國社會日益擴大的巨大影響力,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人開始尋求建立一套維護其統治的意識形態理論,以對抗社會主義思想,實現對人民在政治、思想上的控制。因此,對三民主義進行改造,就成為了國民黨人在理論上的重點。而蔣介石等人對三民主義的這種“發展”的結果,就是使三民主義逐漸蛻化為官僚資產階級統治的意識形態,消解了三民主義革命性的一面,不僅沒有實現三民主義的理論價值和實踐追求,反而使中國革命再生波折,這也預示著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代表的革命派日益落后于時代發展。
當然,人們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考察國民黨人的三民主義儒家化的時候,必須認識到這種“發展”的必然性,這種“發展”的三民主義其實也蘊含著國民黨人對中國發展道路的思考。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必然有一定的合理性、正確性,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揚棄傳統也是人們的必然選擇。但是,站在什么樣的立場上,運用什么樣的指導思想進行選擇,不同階級的人們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蔣介石等國民黨人面對軍閥割據、政治混亂、文化多元的國情,在三民主義旗幟下回歸傳統,用傳統的忠、孝、仁、義等思想來凝聚力量,有一定的現實合理性。但是,回歸傳統并不是對傳統的完全肯定,而是要批判地繼承,是揚棄。蔣介石等國民黨人受限制于他們的立場和缺乏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用儒家思想“發展”三民主義的過程中走向誤區,這表現在專制思想滲透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并最終出現了國家法西斯化的局面。國民黨人的這種探索也最終葬送了自己在全國的執政地位。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孫中山逝世以后,第一次國共合作逐漸走向破裂,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右派背叛三民主義,逐漸在中國建立獨裁統治,中國共產黨則繼續扛起革命的大旗。隨著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黨內領導地位的確立,團結一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逐漸探索出一條新型革命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實現了對三民主義的超越,為未來中國探索自己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基礎。
毛澤東思想,尤其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作為近代中國革命實踐的結果,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孫中山三民主義繼承、揚棄的產物。新民主主義理論形成有其深刻的階級基礎和現實基礎,近代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社會一個新的階級力量的崛起,五四運動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中國歷史舞臺。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為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革命提供了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和比較明確的革命綱領。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三民主義作為國共兩黨共同的政治綱領而成為二者合作的政治基礎。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也把三民主義作為自己的理論和實踐追求的重要準則,毛澤東在《廣東省黨部代表大會會場日刊》的發刊詞中指出:“我們的偉大領袖孫中山先生應乎中國被外力、軍閥、買辦、地主階級重重壓迫的客觀環境,為我們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義。我們的偉大領袖雖死,革命的三民主義不死。”②這一時期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通過對三民主義的深化理解,對中國的國情、階級狀況、革命形勢以及帝國主義的本質有了深刻的認識,為以后中國共產黨的新民主主義理論和革命實踐奠定了基礎。
國共合作的破裂使得中國共產黨面臨危機的同時,也為中國共產黨發展三民主義,繼續探索中國革命道路提供了契機。正是在土地革命戰爭這一時期,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漸把革命的中心從城市向農村轉移,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堅決的進行反帝反封建斗爭,建立工農政權,并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理論上發展的同時在實踐上踐行著三民主義。正如毛澤東所總結的那樣,在土地革命戰爭中“共產黨沒有一天不在反對帝國主義,這就是徹底的民族主義;工農民主專政制度也不是別的,就是徹底的民權主義;土地革命就是徹底的民生主義。”③工農蘇維埃政權的建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始在“以俄為師”的方針指導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抗日戰爭的爆發是近代以來帝國主義勢力在中國肆虐的必然結果,它使中國國內的階級矛盾讓位于民族矛盾。民族危機的加重喚起了中國各個階級的救亡圖存意識。它也在一定意義上暴露了阻礙中國社會發展的反動勢力,為肅清各種反動勢力—中國社會發展道路中的障礙提供了機會,也促使中國共產黨在理論和實踐上更加成熟。此時的三民主義成為團結全國社會各個階級、階層的一面旗幟,在中共中央的《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中國共產黨人明確提出“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愿為其徹底實現而奮斗”④。在堅持和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同時,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新的社會建設道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一系列政策的實行,如對日本帝國主義堅決的反對政策;“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發展經濟生產等一系列政策的實施,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是革命三民主義的最忠實最徹底的實行者”⑤,而且這些舉措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結合實踐和時代實現了對三民主義的超越。1939年12月,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毛澤東對中國社會的性質,中國革命的歷史、對象、任務、動力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1940年1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正式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思想,并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闡述,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指導下,對中國革命在理論上和實踐上有了新發展,為指導中國革命的最終成功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
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基本實現。這一事件在一定意義上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理想的階段性的完成,也正式開啟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道路的最徹底重塑的過程。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孜孜追求的重要目標。新中國成立以后,汲取以往經驗教訓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并沒有盲目宣布社會主義社會的建成,而是設立一個過渡時期—即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在這一時期,以毛澤東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在實踐上摸索,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正式建立,也開始了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程。
社會主義制度最終建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標志著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了救亡圖存的歷史階段性任務。而隨后的社會主義探索中的挫折則催生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并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反思中的進步,改革開放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等,是鄧小平等老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順應時代、結合國情,揚棄了以往社會發展理論而形成的創新性成果,這一理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礎。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繼續沿著鄧小平等開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并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而完善了黨的建黨理論,厘清了黨的歷史地位和歷史貢獻,堅定了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地位。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則創造性回答了中國社會“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對發展第一要義的強調,發展的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思想的提出,體現了黨帶領人民更加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方法來指導實踐,是黨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實踐自信的表現。尤其是社會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提出,是黨在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上的一個歷史性貢獻。
總結
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就是幾代中國人民的奮斗史,近代中國社會生產方式的急劇變化以及由此形成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況促使了中國各個階級尋求救國救民的理論、道路。中國社會經歷了孫中山三民主義指導下的資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共和國建國方案,中間經過毛澤東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結合中國國情創造性的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起點—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最終在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這一歷程的考察使人們深刻認識到了中國社會發展的內在持續性和創新性,以及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人民對于中華民族這一共同體的熱愛。近代以來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成果來之不易,道路的選擇過程更是歷經磨難。隨著黨的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順利召開,以習近平為代表的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圍繞“雙百”目標,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斷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一定能夠凝聚共識、團結力量、共同奮斗,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單位:河北省邯鄲市市委黨校政法教研室,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注釋】
①孫中山:《三民主義》,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178頁。
②《毛澤東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6頁。
③《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68頁。
④《中共中央書記處編:六大以來》(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688頁。
⑤《毛澤東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6頁。
責編/王坤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