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波 王秀英
摘 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運用先進的教育理論,結合教學的實際,創造出適應社會需要,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和能力,為廣大學生所接受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憑借良好的教學素質,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最優化地組合課堂結構,合理地創設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師個人才華和發掘學生聰明才智,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創新 課堂結構 教材處理 教學氛圍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12-01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僅是適應社會的需要,也是對學生各方面的發展,特別是對其今后的發展的需要,意義特別重大。在課堂教學時,教師憑借良好的教學素質,創造性地處理教材,最優化地組合課堂結構,合理地創設課堂氛圍,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師個人才華和發掘學生聰明才智,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沒有教學的創新,就不會有學生的創新,沒有教學的創新,就沒有課堂的生命。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呢?
1 追求教材處理的創新
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讓我深切地感到,要想讓語文課堂充滿靈氣與活力,必須追求教學內容的創新。一堂成功的課中,教與學的活動安排至少要有一兩個環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入乎情理的課堂教學設計要有教學創新點,教師有創新了這個創造的基因才會靈動出教學創意。
文學作品里留有大量的“空白”,留給讀者無盡的遐思和聯想。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填補,從而激活學生的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習歐·亨利《最后的常春藤葉》,讓學生想象貝爾曼用生命繪制畢生杰作,點燃別人即將熄滅的生命時的心理,從而深入理解窮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寶貴友情和普通人的心靈美。學生借助聯想和想象更能走進作品,走近作者,既可獲得美的熏陶,又能提高感悟創新能力。
2 追求課堂結構的創新
傳統的課堂結構因其模式單一,信息量少及耗時費力而日益遭到學生的排斥。教師就應該建構語文教育系統的現代化的教學機制,采用創新的課堂教學結構。根據時間學的觀點和學生的生理特點以及課文的需要大膽設計,使課堂結構既嚴謹有序,又生動活潑。教師的指導作用,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具體的落實。總之,在45分鐘內,我們可以通過不同的安排,使課堂結構產生創造性效應。
如在教學高爾斯華綏的《品質》這一課時,我對教學預案進行精心設計,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設置有層次,自己頗得意。
(1)文章中提到的靴子的品質是怎樣的?
(2)“只有親眼見過靴子靈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樣的靴子”靴子有靈魂嗎?“親眼見過靴子靈魂的人”是誰?
(3)格斯拉是怎樣的一個人?用一個合適的詞概括一下。
學生找得到“怪”(“他是一個怪人”)。結合課文分析出:他外貌怪、接待顧客方式怪、遭遇怪。格斯拉用死捍衛了他的職業尊嚴,他的死是他品質的最有力證明。他的死更突出了他的高貴品質。這樣教學目標就完成了。
可是總覺得課堂氛圍顯得沉悶,沒有掀起高潮。最后我又追問一句:“你是怎樣看待這一問題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學生爭先恐后地站起來發表自己的觀點:適者生存;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好的品質永遠是時髦的……這樣課堂高潮迭起,激動人心。這個板塊是“底層的光芒”,贊揚普通人的人格魅力,他們同偉人一樣推動社會的發展。當時我想學生會從這個角度思考,結果他們的觀點出乎意料之外。
在課堂結構安排上也需要有創新精神同時課堂又是學生思維最積極、最活躍的場所,這里經常能爆發出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這樣的火花自學生中來,如果不被發現,則可能自生自滅,不成氣候。在另一個班學習時,我又把最后這一環節設計為辯論賽,辯題是“寧可餓死,也追求自己的理想。”課堂上分成兩大陣營,正方認為“格斯拉傻”,反方則認為“格斯拉不傻”,各自陳詞,在唇槍舌劍地辯論中發表自己的觀點,真可謂短兵相接,閃現智慧的火花:窮則變,變則通;識時務者為俊杰;以誠實的品格守護著社會的良知;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同偉人一樣,他們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歷史的蒼穹中永遠發光……學生“口鋒如刀”的爭辯,若有所思的表情,不吐不快的表達,生機勃勃的氣氛,帶給我許多驚喜和感動。
3 課堂教學氛圍的創新
要讓創新思維貫穿語文課堂,最后還需要一個必不可少的環境:那就是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因為創新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而自主創新意識的培養,離不開自主學習環境的創設。學生只有在教師創設的充滿尊重理解、民主平等、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課堂學習環境中,才有可能以主人翁的姿態出現,自主參與、自主思考、自主質疑、自主探索,而作為思維的最高形式——創新,也才有可能在這種自主活動中得以培養和發展。
這種教學氛圍應力求營造民主、平等、競爭、創新的課堂氣氛。教師不應該僅僅是傳統知識的傳授者,而應該同時也是新理念、新方法的實踐者;不應該是現有知識的“搬運工”,而應該是與學生平等相處、教學相長的親密朋友。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為他們提供參與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為他們提供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機會。
學習高爾斯華綏的《品質》在分析格斯拉的人物形象之后,設置一場辯論賽,辯題是“寧可餓死,也追求自己的理想。”學生在唇槍舌劍地辯論中得出這樣的觀點:“好的品質永遠是時髦的、以誠實的品格守護著社會的良知、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同偉人一樣,他們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歷史的蒼穹中永遠發光”,相互辯論拓展了他們的思維,充分激發了他們的情感。學習楊絳的《老王》引導學生總結出楊絳與老王的相似點——善良之后,引導他們思考:“當今現實生活,你覺得在激烈的競爭中還需要善良嗎?”創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落實在具體教學行為之中。語文課教學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動力在于創新,語文教學缺少創新,就像花兒少了雨露,即使開著也不會鮮艷。我們語文教師讓語文課堂插上創新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遠、更有力,才能迎接時代發展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溫立三.淺論語文課程改革的繼承和創新[J].江蘇教育研究,2008(15).
[2] 申仕德.從語文教育創新到創新語文教育[J].文教資料,2005(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