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慶貴
摘 要:本文通過實踐和思考,基于農村孩子的生活環境,從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對語文教學法進行一些探索及實踐,實踐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提升了教學質量。
關鍵詞:農村 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方法 探索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5(b)-0024-02
關于對語文性質的認識,在新課程標準中有了明確的定性:“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語文同時具有工具和人文的雙重性質。語文是一門主課,在學校教學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學生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傳統的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依靠書本、粉筆、語言展開,小學生學習方式單一,死板,學習效果受影響。由于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知識面的擴大,使他們對知識希望有更高、更多的了解,如果苦守以往教學模式,教育就適得其反[1]。
筆者認為,作為農村小學語文教學,我們可以基于農村孩子的生活環境,通過改進教學方法,使農村孩子基于鄉村的生活學習語文,學好語文。語文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養,語文學科對弘揚祖國的優秀和促進人類的文化發展,提高民族素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語文教學顯得格外重要。那么,我們農村小學應該怎樣進行語文教學,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呢?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小學生學好語文必須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我們下面從思想上滲透愛的教育,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合作學習及課后拓展等方面上進行適當的改革以進行探索和實踐。
1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愛的教育
農村小學語文教育中進行愛的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手段。因為在農村成長的孩子的生活環境,他們特別能體會生活的辛苦、勞動的回報、父母之愛、朋友之愛等,這就有利于老師進行愛的教育。教師在上小學語文課時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內容滲透愛的教育。農村學校沒設備,上到《慈母情深》課文時,我給學生用手機播放了歌曲《燭光里的媽媽》《父親》,學生在已經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聽這歌曲,使他們對父母的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觸。上到《詹天佑》時,找到這段相關的歷史資料,使學生了解詹天佑的愛國事跡,激起他們的愛國熱情。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愛的教育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還可以使學生學到語文知識、感情得到升華。
2 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小學生在語文課上注意力集中,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得運用好興趣這位老師。小學生生來有極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想認識新事物、獲取新知識,同時,他們還具有特別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特點,要想讓他們一直集中精力學習就要多花些心思。
2.1 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創設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必須服務于學生的學。轉變“教師中心、教師權威”的觀念,變師生關系為朋友關系,把“講臺”搬到學生中間去,留給學生充分動腦、動手、動口的時間,使課堂氣氛變的和諧、活躍[2]。教師是課堂氣氛的調節者,親密的師生關系對孩子的學習和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一般來說,學生往往因為喜歡某位老師,進而喜歡老師教的學科,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教師要尊重、相信每一名學生。滿足學生的表現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只有在民主、愉悅的課堂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高漲,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才會更高。教師在課堂上要時時處處從“尊重人、愛護人、促進人”的角度出發提高自身教學能力,改變教學方法,根據語文學科與農村小學教育的特點,努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2.2 開展課前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眾所周知,學習語文要聽、說、讀、寫四者并重,因此,培養學生說話能力就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和環節,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還比較窄,口頭鍛煉機會不多,然而求知欲強烈,又喜歡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己,希望引起別人留意。為鍛煉學生的說話能力,滿足學生的心理要求,適應新教材培養的需要,我在教學中試著開展了課前五分鐘說話訓練。試行一段時間后覺得效果明顯,學生們也表現出極其濃厚的興趣。在試行過程中進行了由淺及深的練習,起初要求比較簡單,要求把話說清楚,能讓人聽明白就可以了,主要是鍛煉學生的膽量。通常前一天布置第二天的說話內容,比如:自我介紹、我的爸爸、我的媽媽、我的家鄉等,這項活動不僅讓學生得到了鍛煉,而且加深了學生的了解和友誼。通過前面的訓練,學生有了經驗,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下一步提高了要求,要求學生講故事,要求不僅要把故事講清楚、明白,而且也充滿感情。學生們選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的準備,內容可以是童話故事、歷史故事、幽默故事、名人趣事等。有了前一階段的基礎,學生講故事時就顯得比較老練、鎮靜、有聲有色、層次較為清楚,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學們的注意力。課前五分鐘說話訓練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加強了能力練習,也成了學生愛上語文課的一個重要因素。事實證明,這種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體的活動既可以加強學生知識的積累,又可以鍛煉學生的口語能力。同時,對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幫助。
3 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由于農村小學地處農村,這里的學生在綜合性學習中收集資料、獲取信息的渠道比較有限,而且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基礎差異也比較大。為了解決這個實際矛盾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充分發揮學習小組的優勢,以提高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水平。首先,我將全班學生按照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性別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學習小組,一般3~5人。其次選擇合適的合作主題,合作學習并非所有內容所有時間都要合作,它需要具備一定吸引力,是有價值、有挑戰性的學生感興趣的主題。最后要注重合作評價,激發合作興趣。語文合作學習在一定程度上為每個學生發揮特長、創造性思維提供了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如果沒有適當的評價體系,小組學習就達不到預定的效果。比如聽寫生字詞看哪一組在規定時間內寫得多且準,分角色朗讀課文比較哪一組把握的到位。這樣成績好的學生就會感到,為了小組的榮譽不能只顧自己學會,應該幫助組內成員,激發他們助人為樂的興趣;差一點的學生,來自集體的榮譽感就會使他們覺得不能拖小組后腿,應該主動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小組內容易形成互幫互學的好學風,從而達到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3]。由于小組學習介于班集體教學和個別學習之間,所以容易發揮集體學習和個別學習的長處。同學之間大膽交流、探討,集思廣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學習能力得到了提升。
4 課后拓展學生視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鞏固學生的創新熱情,只靠課堂的教材教學是不夠的,特別農村孩子所面對的就是那么一塊小天地,我們可以利用課外時間來補充一定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可以開展朗讀比賽、作文比賽、演講比賽等課外活動形式,或是補寫文章及將課文內容畫出來等活動。在課余時間采用了“抓鬮”的形式開展活動,將所學過的知識自制成活動卡片,分個人、小組進行積分比賽,促使學生自覺地進行全面復習。這些活動集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使學生的興趣濃厚,教學效果很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學到了知識技能,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當然所有的內容與活動,并非盲目的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而應通過豐富的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玩耍中復習鞏固。同時,我們還應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延伸其學習和創新的熱情。通過上述花樣不同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乘機根據學生自身的基礎,幫助學生確定教學目標,制定學習計劃,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5 結語
總之,語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師在抓好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要結合教學的內容,根據教學的要求變換教學方法。作為祖國未來的培育者,要勤于思考,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學習和總結,虛心聽取學生、家長和領導的意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使地處山區的學生享受到素質教育給他們帶來的巨大好處,真正為偏遠山區的學子的未來打下一個良好的學習和發展的基礎。
以上是我多年來的教學研究與實踐,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只要我們用心教學,精心備課,在語文教學中結合實際,順應教育改革的大潮,不斷探索,一定可以將農村小學語文的教學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周新艷.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初探[J].教學方法研究,2011(35).
[2] 效承智.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J].中學生優秀作文,2011(5).
[3] 時錦紅.探究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小組合作學的策略[J].教育科學,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