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祁祿
摘 要:專業研究能力的培養是心理學本科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方法類課程在培養計劃中占較大比重。本文從當前心理學方法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出發,從教學團隊建設、課程體系優化、教學方法改革等幾個方面,結合教學實踐經驗,對心理學科研究方法類課程的優化與整合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心理學 研究方法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1(b)-0242-02
十九世紀自然科學涌現了大量發現,無論是韋伯和費希納關于心理量與物理量之間關系的發現,還是赫爾姆霍茨關于青蛙神經傳導速度的發現[1],都促進了心理學研究從思辨轉向實證的進程。1879年,馮特建立的心理學實驗室成為現代心理學誕生的標志,拉開了心理學科學研究的序幕。從學科性質看,心理學是一門兼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性質的交叉學科。從近三十年的發展及趨勢看,無論是探討心理本質的理論研究,還是強調社會現實需要的應用研究,在研究方法上越來越向自然科學靠近:借助一定的儀器或工具,對各種心理現象進行實證研究,并收集研究數據,通過數據分析來驗證研究假設,獲得對人類心理活動的認識。方法論問題是任何學科研究的重要問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熟練運用相關的統計技術、實驗技術實現研究目標,是國內外心理學專業學生培養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心理學專業學生的一個重要的能力特點。在2012年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2],心理學專業的核心知識領域有11項,其中與研究方法有關的包括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及其常用軟件、心理測量學、心理學研究方法等,占三分之一強。這種重視充分說明了掌握專業研究方法與技術,在心理學科的專業能力及培養中所占的地位。但是,雖然這些方法類課程是心理學科的重要基礎課程,但是由于其學習難度比較大,尤其是對于那些高中學習文科的學生來說,心理上的懼怕及學不好的自我暗示極大地挫傷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與學習效果。因此,如何優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學效率,是心理學科本科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1 當前心理學方法類課程教學中的問題
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對方法類課程往往存在一種矛盾的心理:認識上高度認可研究方法類課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課程,都應當學好;行為上又因為感到高難度而懼怕和逃避。這在任何類型的心理學院、系、專業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除了受課程本身的內容與性質的限制外,也與當前方法類課程在教學時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關。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之間存在斷裂
國內心理學專業發展的早期,實驗心理學、心理統計等方法課程的教學內容以理論介紹為主,隨著教學條件的提升及專業發展的需要,現在普遍增設了諸如SPSS統計軟件的應用、實驗設計與編程、認知神經技術的應用等課程,但在教學安排上理論課程與這些應用課程之間并沒有有機結合在一起,導致教學效果不好。
1.2 技能性課程與實際研究之間存在斷裂
方法類課程如心理統計、心理測量及其技能性課程往往都開設在前兩個學年,學生在學習這些課程時,心理學的專業素養還比較低,接觸的專業研究比較少,大部分學生對方法的理解與應用往往局限在教材提供的例題上,頗有隔靴搔癢之嫌。學生即使掌握了方法的應用條件與特點,掌握了工具與儀器的基本操作,但遇到具體的研究時,仍然不知道如何實現。
1.3 技能應用類課程缺乏合適的教材
目前有關統計軟件、實驗軟件應用的教材或書籍,在內容上更多偏向于介紹工具的菜單應用,強調的是操作指導[3],缺少與完整的心理學研究相對應的方法介紹,如實驗研究如何統計分析、調查研究如何統計分析等,導致學生在面對自己的研究時,無從下手。不利于培養學生利用工具實現個人研究的能力,因此特別需要具有針對性的應用類教材。
2 心理學研究方法類課程的優化改革
結合當前心理學專業本科教育的現狀,上述心理學科方法類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既有師資力量配置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方面的原因,若要改善和提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建設教學團隊,加強教學研究
優秀的教學團隊是提高教學效果,促進教學發展,提升教學水平的基本前提[4-5]。心理學研究方法類課程,在內容上有著明顯的遞進性關系,比如在學習實驗心理學之前需要掌握心理統計的相關知識,才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但這些課程之間又是相互滲透的關系,在學習心理統計的時候,如果對心理學的實驗設計、各類研究不了解的話,則統計的學習就變得形而上。其實這也是方法課程學習讓學生感到難且枯燥的原因,也是造成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割裂的原因。因此,將教授方法課程的教師組建成為一個教學團隊,開展教學討論與研究,處理好不同課程之間的邏輯順序與相互滲透,在講授內容、講解深度、學生能力素質培養等方面,對各課程教學進行明確的界定,避免不同課程重復講授的浪費或出現知識點缺漏,全面培養學生的研究能力。
2.2 優化課程體系,整合教學內容
心理學方法類課程一般由理論課程和實操課程構成,如實驗心理學與實驗課、實驗設計與編程、心理統計與SPSS應用、心理測量與問卷編制與應用等都構成一個個相對完整的知識鏈條。這些實操課程的開設是隨著心理學科的發展而慢慢開出的,每一門課程的開出都使學生的知識獲得由自學式的零散、模糊、雜亂,變得系統、清晰、準確而高效率,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的專業研究能力。在總學分有限的條件下,盡可能統籌理論課程與實操課程,根據學生培養與發展的需要以及師資力量條件,多開設高水平實用性的實操課程,才能將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落到實處。
在課程體系優化與教學內容整合中,需要注意兩個方面的內容。
(1)理論與實操的平衡。由于實操課程可以快速地讓學生掌握研究工具、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在課程設置時易出現“重實操、輕理論”的現象,認為理論課學不學沒關系,掌握了研究工具的使用就可以了。但實際上,理論是應用的前提和基礎,如果不以理論為指導,工具的應用就會出現問題。例如在統計學習中過于強調SPSS統計軟件的掌握,忽視統計思想的指導作用,就會出現用錯統計方法、無法解釋結果、甚至提取錯誤的統計結果的現象。endprint
(2)理論與實操的聯系。無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實操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往往注重知識體系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因此同一范疇的理論與實操課程在內容上往往有重復的地方,如果不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就會使教學出現冗余或缺漏。例如,實驗心理學學習中,理論課布置了實驗設計的作業,而實驗操作、實驗設計課也布置了類似的作業。如果把這些科目的作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完成從理論構想、實驗設計、實驗操作到數據收集與統計分析的全過程,實實在在地將作業變成一個有價值和意義的研究,既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也可以讓學生體驗研究的成就感。實踐中已經有學生將實驗課、測量課的作業進一步優化,成為自己畢業論文的內容,并公開發表[6]。
2.3 改善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任何學科開設方法類課程的根本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學生從事專業研究的能力。無論是理論課程還是實操課程,如果不以此根本目的為指導,都會淪為“為了教而教”,不是枯燥的理論說教就是枯燥的技術操作,讓學生無法領會課程學習的意義與價值,也就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學專業學生研究能力的培養包括了文獻閱讀、問題分析(提出假設)、研究設計、工具選擇(實驗編程)、數據收集、統計分析、撰寫文章等一系列技術模塊,這些內容滲透于所有方法類課程的學習中,如果教師能夠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寓理論于應用,則可有效提升教學效果。
(1)將文獻閱讀與問題分析融合于理論課程的學習中。在理論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指導學生進行主題論文閱讀,在專業研究論文中找到理論學習內容的應用,一方面可以讓學生了解專業研究思路與流程,另一方面也深化了對理論的理解,促進思考。筆者在《心理統計》的授課過程中就嘗試了這種辦法。經過兩屆學生、每屆2-3輪閱讀的試驗,發現通過論文閱讀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心理學專業研究的認識,深化了對心理統計專業地位的認可,一些學生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研究興趣與方向,更加積極地投入到課題研究中去。
(2)采用基于問題的教學,將專業研究融合于技能課程的學習中。無論是統計軟件的學習,還是實驗編程與實驗儀器的使用,教學過程中在介紹完最基本的操作之后,以完成研究任務為載體,讓學生進行“基于問題的學習” [7],掌握工具與儀器的使用。例如,SPSS教學可以從一個具體研究的數據分析為線索來介紹軟件功能;實驗編程軟件的學習以完成不同的實驗設計為目的進行教學和學習,尤其是讓學生把當前的學習與其他理論或實操課程中的研究結合在一起,不是去完成教材上的例題,而是去完成自己的研究課題,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3)組建學生學習小組,合理利用競爭與合作。團隊合作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優良品質,在科學研究中也非常注重科學團隊的建設。方法類課程的學習中組建穩定的學習小組,共同完成學習任務,既有利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又培養了科研品質。
總之,隨著心理學科的發展,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的數據分析技術與實驗技術不斷涌現,在不斷提升心理學研究水平的同時,也為心理學的教學帶來了挑戰。將心理研究的新技術新發展及時納入到教學體系中,是心理學科方法論教學的重要任務,其實現有賴于不斷的教學改革與優化。
參考文獻
[1] 黃希庭.心理學導論[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 張奇. SPSS for WINDOWS在心理學與教育學中的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 王正斌,汪濤.高校教學團隊的內涵及其建設策略探討——西北大學教學團隊建設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1(3): 75-78.
[5] 楊德磊,陳中良,喬景順.新建本科院校教學團隊建設研究.河南科技,2013(9):279-280.
[6] 任杰,蘇培偉,甄寬.圖形材料加工中的SNARC效應:數量信息與順序信息的作用[J].心理研究,2013,6(6):45-50.
[7] 丁曉蔚.“基于問題的學習”教育價值之我見[J].現代教育科學,2010(6):25-2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