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寶蘭+余群麗+王華+張小菊+楊水金
摘要:運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狀況進行了研究,了解了高中化學教師對教學研究的認識以及參與教學研究的能力,對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問卷調查;化學教師;教學研究;解決策略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7–0023–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我國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課程實施中[1]。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以自己的教育教學為研究對象,力圖使自己的工作更加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學生的要求,運用更有效的教育教學方式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更好的發展[2]。
實踐證明,一個教師能不能以科學研究的態度來從事教育工作,教育的面貌和結果是大相徑庭的[3]。我國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即研究者”的理念在我國逐漸得到認同,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與教學研究能力受到廣大研究者的關注,眾多研究者對中學教師如何進行教學研究進行了討論[4],特級教師張乃達提出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從問題開始”,王林哲對中學教師教學研究的一般過程與方法進行了論述,吳非指出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要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則,選題不要脫離中學學科教學。劉海燕,張麗萍[5]對哈爾濱市中學教師教學研究的個人能力及外部分條件進行了調查研究,指出中學教師對教學研究在認識層面、能力水平和主動性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與差距。了解中學教師的教學研究現狀是有針對性培養中學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前提,從已有研究中我們看到,很少有研究者關注中學教師教學研究的現狀。為了了解中學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現狀,為提升中學化學教師教學研究能力提供依據,我們以湖北省高中化學教師為研究對象,在湖北省兩個地級市不同層次的高中選擇了150位教師為研究樣本,對高中化學教師的教學研究現狀開展了調查研究,以探尋化學教師在教學研究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1 調查概況
以湖北省兩個地級市部分高中化學教師作為調查對象。考慮到研究的代表性,選擇了普通高中、市重點高中和省重點高中作了較全面的問卷調查。
研究以問卷調查為主,并結合個別電話訪談。通過不記名調查問卷的形式對高中化學教師對教學研究的認識、作用及動機,教學研究的基礎,教學研究問題的來源,教學研究的方式,教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問卷設計了21道選擇題,其中15道為單項選擇,6道為多項選題。共發放調查問卷150份,回收有效問卷141份,回收率94.0%。
2 問卷設計
研究本質上是一個過程,麥克米倫和舒馬赫將“研究”定義為“為某一目的而收集、分析信息的系統過程”。教師的教學研究也應該遵循研究的一般過程:確定問題、查閱文獻提出假設、收集資料、分析資料、用一定的方式表達研究結果。教師對教學研究方法的認識及教師基本研究能力是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保證。
教師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對其作用及動機的認識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基礎,有認識才會有行動,如果教師自己不能認識到教學能力的意義,那么教師的教學研究行為只會是被動的、消極的。能否有相應的外界條件的支持,是教師教學研究能否推動的條件。
基于此,我們認為教師對教學研究的認識、自身的教學研究能力及外部的條件三個方面是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重要條件,在此基礎上將之細化為6小類并設計問卷。
3 調查結果與分析
3.1 化學教師對教學研究及其作用、動機的認識
化學教學研究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認識實踐活動,開展化學教學研究,有利于化學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利于化學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調查表明,認為“教學研究非常有必要或比較有必要”的教師比例達到82.3%,認為“教學研究對于提高教學水平非常有幫助或比較有幫助”的教師比例達到80.2%。
由表1可知,為評優、評先以及晉級而參與教學研究的教師比例超過50%。可見,教師雖然認為教學研究很有必要,對提高自己的水平也很有幫助,但在現實中卻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功利性研究傾向。
3.2 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基礎
當傳統的教學法無法維持學生學習興趣時,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教師必須進行教學創新。當今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即是教學創新,因教學創新不僅能夠激發學習的動機與興趣,更可以培養學生思考及創造能力,教學創新就需要一定的教學研究的理論基礎和方法基礎。
由表2可知,教師對于教學研究知識與理論的掌握基本上處于概念理解層面,他們多數能夠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含義(60.2%),但對于教學研究的基本過程與研究方法的熟悉程度很低(13.5%),這勢必會影響教學研究的質量,進而影響他們參與教學研究的熱情。
3.3 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來源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新課程的理念只有通過教師創造性的教學實踐,才能落實。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是影響新課程有效實施的關鍵。提高教師理解新課程、駕馭新課程、實現新課程的能力,是當前教師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由表3可知,教師主要通過查閱資料并與同行探討的方式解決問題(45.7%),有時會經過認真思考并寫心得體會(27.6%)。而在面對教學中的問題時,約有29.1%的教師總是進行自覺研究,有53.8%的教師有時會進行自覺研究。可見,教師在教學中遇到問題多數有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不過仍以查閱資料、研討為主要的問題解決方式,通過自覺研究探尋問題解決方案有效性的比例不高。
3.4 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方式
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方式多種多樣,既可以從研究實踐經驗入手,也可以從研究理論成果入手;既可以采取行動研究的方式,也可以采取純科研的課題研究方式。由表4可知,學校的教學研究尚處于粗放的狀態,以教師自主探討及互相學習為主(共占65.9%),學校會組織一些學習,但優秀教師的指導相對較少,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研究的質量。
3.5 化學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困難
本次對化學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困難的調查設計了如下幾個選項(多項選擇):(1)自身的理論水平不足。(2)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時間和精力。(3)缺乏思考和研究。(4)怕改革,影響升學率。(5)經費緊張。(6)文獻資料不足。(7)缺乏整體協作。(8)其他。由圖1可知,教師進行教學研究遇到的困難是整天忙于上課、任務繁重、缺少時間、沒有時間去學習新的理論知識,沒有精力去進行教學研究。
3.6 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成果轉化
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有: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學術論文、撰寫專著等形式。目前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占64.5%,撰寫專著占9.2%,總結材料和其他占26.3%。
4 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整體狀況還不是十分理想。高中化學教師多數認可教學研究對于提高教學水平的作用以及進行教學研究的必要性,但在實踐中參與研究的功利性比較明顯,這與教師非常沉重的工作負擔、較為薄弱的研究意識以及明顯欠缺研究方法密切相關。若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研究的質量,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4.1 進一步提高對教學研究的認識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為了促進他們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學校要開展教學反思活動,倡導教師對自己工作中的創新點和不足及時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自我評價作用;教育本身及教育情境的復雜性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即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面對的永遠是不同年齡、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不斷遇到新的問題、新的情境,教師應該改變長期以來消極被動的“教書匠”形象,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堅持開展“說課——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再聽課——再評課”的教學活動,尤其要強化授課教師自評這一環節,強調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隨機事件的處理,提高他們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4.2 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研究指導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問題,面對新課程目標全面啟動,教師自己要能有選擇地學習一些新的教學理論,把它們作為研究的理論指導,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學習,切實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反思自己在化學教育教學中的角色,從而不斷地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不能期待教育行政部門的輪訓,應該立足于自己的崗位,通過教學創新、同行聽課、教研專題活動、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教育教學雜志的閱讀和論文撰寫等方面的實踐,扎實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學校可利用本校或校際優質教師資源,建立化學名師共同體,充分發揮名師共同體作用,釋放名師自主成長的活力。教師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減少盲目性、少走彎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指導,盡快找到教研的生長點和落腳點。
4.3 將教學與教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
教學研究應該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教學研究尤其是中學教師所從事的教學研究,只有從自己最熟悉的教學實踐出發才更具有意義。脫離了教學實踐的所謂教學研究那是沒有前途的,所以中學化學教師要從教學實踐中獲取研究的素材。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時將教學與教學研究分離的問題,學校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師評價體系,將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設計《校內研討課評價表》、《教師教學工作評價表》、《課堂教學評價表》、《課外教學研究評價表》等,采取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形式,設計體驗式教學聽課筆記;同時建立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況反饋制度。并以此及時調整教師工作思路,做到教師評價多元化,以解決教學與研究分離問題。
4.4 教學研究成果表達形式多樣化
在調查者中,有64.5%的化學教師認為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認為形成了論文,就是有了研究成果,就是搞教研。這種認識使真正的教研遠離了教師。做課題、寫論文雖然是教師教研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正如專業研究者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于論文表達出來一樣,中學教師的研究也有獨特的表達方式。日志、敘事、案例、反思記錄等,都是教師研究成果的重要表達形式。中學教師自始至終是生活在教育教學的現實場景之中的,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論文可以承載的,論文語言方式的抽象、敘述結構的刻板、論點論據的嚴整,是教師所不熟悉的,同時也不見得是教師表達自身研究成果所必需的[6]。所以教師呈現教學研究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樣化。
5 結束語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每個教師都面臨著大量的新問題、新困難、新矛盾,單靠原有的辦法和經驗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新課程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師通過研究找到新的途徑和方法,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新課程的實施當中。教師只有把自己定位為研究者,才能成為課程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和主動的適應者。
參考文獻:
[1]劉永和.“教師教科研”亟待“草根化”改革——南京市教師教育科研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1):34~35.
[2]張孔義.語文教師科研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其分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5):71~76.
[3]肖建民.新課程改革與教師的教育科研素養[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10~11.
[4]威廉·維爾馬斯,斯蒂芬·G·于爾斯著.袁振國譯.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5]劉海燕,張麗萍.對中學教師教研現狀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5):40~42.
[6]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5 化學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困難
本次對化學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困難的調查設計了如下幾個選項(多項選擇):(1)自身的理論水平不足。(2)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時間和精力。(3)缺乏思考和研究。(4)怕改革,影響升學率。(5)經費緊張。(6)文獻資料不足。(7)缺乏整體協作。(8)其他。由圖1可知,教師進行教學研究遇到的困難是整天忙于上課、任務繁重、缺少時間、沒有時間去學習新的理論知識,沒有精力去進行教學研究。
3.6 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成果轉化
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有: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學術論文、撰寫專著等形式。目前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占64.5%,撰寫專著占9.2%,總結材料和其他占26.3%。
4 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整體狀況還不是十分理想。高中化學教師多數認可教學研究對于提高教學水平的作用以及進行教學研究的必要性,但在實踐中參與研究的功利性比較明顯,這與教師非常沉重的工作負擔、較為薄弱的研究意識以及明顯欠缺研究方法密切相關。若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研究的質量,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4.1 進一步提高對教學研究的認識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為了促進他們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學校要開展教學反思活動,倡導教師對自己工作中的創新點和不足及時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自我評價作用;教育本身及教育情境的復雜性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即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面對的永遠是不同年齡、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不斷遇到新的問題、新的情境,教師應該改變長期以來消極被動的“教書匠”形象,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堅持開展“說課——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再聽課——再評課”的教學活動,尤其要強化授課教師自評這一環節,強調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隨機事件的處理,提高他們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4.2 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研究指導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問題,面對新課程目標全面啟動,教師自己要能有選擇地學習一些新的教學理論,把它們作為研究的理論指導,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學習,切實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反思自己在化學教育教學中的角色,從而不斷地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不能期待教育行政部門的輪訓,應該立足于自己的崗位,通過教學創新、同行聽課、教研專題活動、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教育教學雜志的閱讀和論文撰寫等方面的實踐,扎實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學校可利用本校或校際優質教師資源,建立化學名師共同體,充分發揮名師共同體作用,釋放名師自主成長的活力。教師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減少盲目性、少走彎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指導,盡快找到教研的生長點和落腳點。
4.3 將教學與教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
教學研究應該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教學研究尤其是中學教師所從事的教學研究,只有從自己最熟悉的教學實踐出發才更具有意義。脫離了教學實踐的所謂教學研究那是沒有前途的,所以中學化學教師要從教學實踐中獲取研究的素材。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時將教學與教學研究分離的問題,學校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師評價體系,將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設計《校內研討課評價表》、《教師教學工作評價表》、《課堂教學評價表》、《課外教學研究評價表》等,采取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形式,設計體驗式教學聽課筆記;同時建立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況反饋制度。并以此及時調整教師工作思路,做到教師評價多元化,以解決教學與研究分離問題。
4.4 教學研究成果表達形式多樣化
在調查者中,有64.5%的化學教師認為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認為形成了論文,就是有了研究成果,就是搞教研。這種認識使真正的教研遠離了教師。做課題、寫論文雖然是教師教研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正如專業研究者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于論文表達出來一樣,中學教師的研究也有獨特的表達方式。日志、敘事、案例、反思記錄等,都是教師研究成果的重要表達形式。中學教師自始至終是生活在教育教學的現實場景之中的,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論文可以承載的,論文語言方式的抽象、敘述結構的刻板、論點論據的嚴整,是教師所不熟悉的,同時也不見得是教師表達自身研究成果所必需的[6]。所以教師呈現教學研究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樣化。
5 結束語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每個教師都面臨著大量的新問題、新困難、新矛盾,單靠原有的辦法和經驗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新課程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師通過研究找到新的途徑和方法,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新課程的實施當中。教師只有把自己定位為研究者,才能成為課程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和主動的適應者。
參考文獻:
[1]劉永和.“教師教科研”亟待“草根化”改革——南京市教師教育科研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1):34~35.
[2]張孔義.語文教師科研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其分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5):71~76.
[3]肖建民.新課程改革與教師的教育科研素養[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10~11.
[4]威廉·維爾馬斯,斯蒂芬·G·于爾斯著.袁振國譯.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5]劉海燕,張麗萍.對中學教師教研現狀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5):40~42.
[6]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5 化學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困難
本次對化學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主要困難的調查設計了如下幾個選項(多項選擇):(1)自身的理論水平不足。(2)教學任務繁重,沒有時間和精力。(3)缺乏思考和研究。(4)怕改革,影響升學率。(5)經費緊張。(6)文獻資料不足。(7)缺乏整體協作。(8)其他。由圖1可知,教師進行教學研究遇到的困難是整天忙于上課、任務繁重、缺少時間、沒有時間去學習新的理論知識,沒有精力去進行教學研究。
3.6 化學教師教學研究的成果轉化
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有: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學術論文、撰寫專著等形式。目前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占64.5%,撰寫專著占9.2%,總結材料和其他占26.3%。
4 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策略
上述調查結果表明,高中化學教師教學研究能力的整體狀況還不是十分理想。高中化學教師多數認可教學研究對于提高教學水平的作用以及進行教學研究的必要性,但在實踐中參與研究的功利性比較明顯,這與教師非常沉重的工作負擔、較為薄弱的研究意識以及明顯欠缺研究方法密切相關。若要從根本上提高教學研究的質量,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4.1 進一步提高對教學研究的認識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和為了促進他們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學校要開展教學反思活動,倡導教師對自己工作中的創新點和不足及時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自我評價作用;教育本身及教育情境的復雜性要求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研究,即要求教師成為研究者,教師面對的永遠是不同年齡、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會不斷遇到新的問題、新的情境,教師應該改變長期以來消極被動的“教書匠”形象,教師應該成為“研究者”;堅持開展“說課——集體備課——聽課——評課——再聽課——再評課”的教學活動,尤其要強化授課教師自評這一環節,強調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隨機事件的處理,提高他們對教學研究的認識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4.2 以先進的教育理論為研究指導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學理論和研究方法問題,面對新課程目標全面啟動,教師自己要能有選擇地學習一些新的教學理論,把它們作為研究的理論指導,加強教育教學理論和研究方法的學習,切實更新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反思自己在化學教育教學中的角色,從而不斷地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師不能期待教育行政部門的輪訓,應該立足于自己的崗位,通過教學創新、同行聽課、教研專題活動、系統的教育理論學習、教育教學雜志的閱讀和論文撰寫等方面的實踐,扎實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學校可利用本校或校際優質教師資源,建立化學名師共同體,充分發揮名師共同體作用,釋放名師自主成長的活力。教師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論和研究方法,一方面可以減少盲目性、少走彎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指導,盡快找到教研的生長點和落腳點。
4.3 將教學與教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
教學研究應該源于實踐又服務于實踐,教學研究尤其是中學教師所從事的教學研究,只有從自己最熟悉的教學實踐出發才更具有意義。脫離了教學實踐的所謂教學研究那是沒有前途的,所以中學化學教師要從教學實踐中獲取研究的素材。
針對化學教師開展教學研究時將教學與教學研究分離的問題,學校要建立多元化的教師評價體系,將教學與研究有機結合,設計《校內研討課評價表》、《教師教學工作評價表》、《課堂教學評價表》、《課外教學研究評價表》等,采取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形式,設計體驗式教學聽課筆記;同時建立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況反饋制度。并以此及時調整教師工作思路,做到教師評價多元化,以解決教學與研究分離問題。
4.4 教學研究成果表達形式多樣化
在調查者中,有64.5%的化學教師認為教學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現形式是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認為形成了論文,就是有了研究成果,就是搞教研。這種認識使真正的教研遠離了教師。做課題、寫論文雖然是教師教研的一種表現形式,但正如專業研究者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于論文表達出來一樣,中學教師的研究也有獨特的表達方式。日志、敘事、案例、反思記錄等,都是教師研究成果的重要表達形式。中學教師自始至終是生活在教育教學的現實場景之中的,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常常不是論文可以承載的,論文語言方式的抽象、敘述結構的刻板、論點論據的嚴整,是教師所不熟悉的,同時也不見得是教師表達自身研究成果所必需的[6]。所以教師呈現教學研究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樣化。
5 結束語
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每個教師都面臨著大量的新問題、新困難、新矛盾,單靠原有的辦法和經驗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新課程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師通過研究找到新的途徑和方法,要求教師以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新課程的實施當中。教師只有把自己定位為研究者,才能成為課程改革的積極參與者和主動的適應者。
參考文獻:
[1]劉永和.“教師教科研”亟待“草根化”改革——南京市教師教育科研改革的實踐與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9,(1):34~35.
[2]張孔義.語文教師科研能力的現狀調查及其分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2,(5):71~76.
[3]肖建民.新課程改革與教師的教育科研素養[J].江西教育科研,2003,(10):10~11.
[4]威廉·維爾馬斯,斯蒂芬·G·于爾斯著.袁振國譯.教育研究方法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5]劉海燕,張麗萍.對中學教師教研現狀的調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5):40~42.
[6]鄭金洲.教師如何做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