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世戈+林冬梅+黃都
摘要:對久置的過氧化鈉樣品進行定性分析,進而再采用針筒排氣法、蒸發法、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進行試劑純度的定量實驗探究,通過方法對比得出了科學的結論,有利于化學實驗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過氧化鈉純度;定性實驗;定量實驗;雙指示劑法;氯化鋇法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7–0067–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基于以上材料,如果在具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用純度不高,甚至變質的Na2O2樣品進行演示實驗,將很難得出合理的結果,難于讓學生信服,也難以得出科學的、正確的實驗結論。因此,對久置的過氧化鈉樣品純度進行分析,就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研究價值。
2 實驗部分
2.1 定性實驗
鐵罐標識雜質成分有氯化物(0.02%)、磷酸鹽(0.0005%)、硫酸鹽(0.001%)、鐵(0.005%)、重金屬(以Pb計算)(0.002%);由于鐵罐瓶蓋生銹,在取用樣品時,打開瓶蓋會有鐵銹掉落于樣品中,引進了新雜質鐵銹;同時,Na2O2與空氣中的H2O和CO2反應,發生變質,生成Na2CO3,所以雜質成分除了原產方標識部分外,還應含有鐵銹和Na2CO3。觀察樣品,表層呈白色,樣品局部呈淡黃色,說明受污染程度不同。下面通過滴水生火和吹氣生火兩個教材實驗進行探究:
2.1.1 滴水生火
在室溫20.0℃條件下,用脫脂棉包住樣品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往脫脂棉里的樣品滴水,觀察反應現象:起初分別取用表層樣品,用膠頭滴管滴水,進行多次實驗都沒能成功生火,后來取用較底層樣品進行實驗出現脫脂棉變焦。分析失敗原因為:膠頭滴管滴水容易濕潤脫脂棉,不能達到著火點,導致實驗失敗;當改用針筒注射水,大部分實驗出現了脫脂棉局部變焦現象,個別實驗能夠成功生火。
2.1.2 吹氣生火
借鑒滴水生火實驗,本實驗在室溫20.0℃條件下,取用底層樣品,用導管進行吹氣,觀察反應現象:但沒有一次實驗能成功生火,僅部分實驗出現脫脂棉局部變焦的現象。
2.1.3 定性實驗結論
根據多次滴水生火和吹氣生火的定性實驗,可初步判推斷:久置樣品中Na2O2的百分含量也不低。
2.2 定量實驗
為了進一步較為準確地測定久置樣品中Na2O2的純度,對樣品進行了定量分析。主要根據不同原理設計采用了針筒排氣法、蒸發法、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這四種方法進行實驗設計,通過對比實驗結果來確定尋找較為準確的測定方法。四種方法在取用較底層樣品時,均要先刮開較表層樣品,避免污染。
2.2.1 針筒排氣法
2.2.1.1 實驗過程與裝置
如圖1、圖2所示:
分析可知:生成的H2O2有一定的溶解性,不加催化劑得不到真實的氧氣體積,實驗③、④樣品質量約為實驗①、②的一半,但由于混合了MnO2,測得ω(Na2O2)大于實驗①、②數據。因此,實驗時,應混加MnO2催化H2O2分解出O2,從而使測量結果更準確。
同時,針筒刻度精確度不高,針筒與活塞之間存在摩擦力,也成為影響氣體體積的測定的主要因素。
2.2.2 蒸發法
2.2.2.1 實驗原理
如圖3所示:
忽略其他雜質不計,粗略認為樣品是Na2O2和Na2CO3的混合物,設Na2O2物質的量為x mol,Na2CO3物質的量為y mol,m1為除雜后樣品質量,m2為產品NaCl質量。由鈉守恒,得
Na2O2——2NaCl Na2CO3——2NaCl
x 2x y 2y聯立,解方程組, 78x+106y=m1
58.5(2x+2y)=m2
可求得x、y值,進而求出樣品中Na2O2的純度。
2.2.2.2 實驗結果與討論
三次實驗所得數據列于表2,其中實驗①出現負值,說明失敗,予以舍棄。
分析實驗②、③可得:稱取底層樣品的實驗③,Na2O2含量遠大于稱取表層樣品的實驗②。同樣需指出影響測量的因素包括樣品中存在的不溶性雜質,會導致所得產品質量偏大。
2.2.3 雙指示劑法[6,7]
2.2.3.1 實驗流程
如圖4所示:
2.2.3.2 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
(1)稱取較表層樣品m(樣品)=2.00g,配制成500.00mL溶液,取V=20.00mL,加入MnO2,以c(HCl)= 0.125 mol/L鹽酸標液滴定,得到表3數據。從表3可知,較表層樣品中測得的ω(Na2O2)的比重不到50%,雖然仍比ω(Na2CO3)大,但受污染較嚴重。
(2)稱取較底層樣品m(樣品)=2.00g,重復上述滴定分析程序得表4。從表4數據可知,較底層樣品中Na2O2的含量有所升高,Na2CO3的含量較低,說明較底層樣品被污染程度相對較輕。
從表5、6可知:氯化鋇法避免了使用兩種指示劑判定滴定終點時產生的誤差,測得的ω(Na2O2)比雙指示劑法所得結果偏大一些,ω(Na2CO3)則偏小,且都是ω(Na2O2)>ω(Na2CO3),更符合真實的情況。
需要注意影響滴定結果的因素是,在終點附近應劇烈振蕩錐形瓶,驅除二氧化碳;達到第二終點前,吹洗次數應減少,吹洗時所用蒸餾水的量也應減少。
3 結論與教學建議
通過實驗設計,定量測定了久置的過氧化鈉試劑的純度,比較了四種測定方法的可行性優劣,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1)依據實驗測得ω(Na2O2)數據和影響結果因素,四種方法可行性優劣的順序依次為:氯化鋇法>雙指示劑法>蒸發法>針筒排氣法。
(2)由上述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的實驗數據和分析中,證明樣品中Na2O2受污染程度不一,較表層樣品因接觸面積過大而污染較嚴重。因此在教學中,進行定性實驗時,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取用較底層樣品,因為能基本保證有60%以上反應物是過氧化鈉。
(3)針筒排氣法、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都證明反應并非直接完全放出氧氣,而是一部分H2O2溶于水中未發生分解,以致放出O2的量較少,需加MnO2催化分解。因此,在做人教版必修1實驗3-5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時,若所用過氧化鈉為久置的,則應在其中混加MnO2,促使溶解在水中的H2O2分解出O2,保證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現象更明顯。
(4)在定量實驗中,準確度較高的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的ω(Na2O2)與ω(Na2CO3)平均值之和在80%~90%之間,均達不到或接近100%,剩余的成分可能是新引入的鐵銹雜質和原標識的雜質;對于雜質的定量測定有待后續探究。
參考文獻:
[1]李俊生,張笑宇,胡志剛.對過氧化鈉顏色的探究[J].化學教學,2012,(12):73.
[2]李俊生,胡志剛.對過氧化鈉與水反應問題的研究[J].化學教育,2011,(1):70.
[3]江茂生,陳禮輝.漂白過程H2O2分解及其抑制模擬[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1,21(3):272~275.
[4]李俊生,何月晴,劉艾琳.關于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機理的研究[J].中小學實驗與制備,2008,(6):9.
[5]周媛,張丹,張志會.有關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實質的創新實驗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9):98.
[6][8]武漢大學.分析化學實驗(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7.
[7][9]武漢大學.分析化學(第五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2.
摘要:對久置的過氧化鈉樣品進行定性分析,進而再采用針筒排氣法、蒸發法、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進行試劑純度的定量實驗探究,通過方法對比得出了科學的結論,有利于化學實驗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過氧化鈉純度;定性實驗;定量實驗;雙指示劑法;氯化鋇法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7–0067–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基于以上材料,如果在具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用純度不高,甚至變質的Na2O2樣品進行演示實驗,將很難得出合理的結果,難于讓學生信服,也難以得出科學的、正確的實驗結論。因此,對久置的過氧化鈉樣品純度進行分析,就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研究價值。
2 實驗部分
2.1 定性實驗
鐵罐標識雜質成分有氯化物(0.02%)、磷酸鹽(0.0005%)、硫酸鹽(0.001%)、鐵(0.005%)、重金屬(以Pb計算)(0.002%);由于鐵罐瓶蓋生銹,在取用樣品時,打開瓶蓋會有鐵銹掉落于樣品中,引進了新雜質鐵銹;同時,Na2O2與空氣中的H2O和CO2反應,發生變質,生成Na2CO3,所以雜質成分除了原產方標識部分外,還應含有鐵銹和Na2CO3。觀察樣品,表層呈白色,樣品局部呈淡黃色,說明受污染程度不同。下面通過滴水生火和吹氣生火兩個教材實驗進行探究:
2.1.1 滴水生火
在室溫20.0℃條件下,用脫脂棉包住樣品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往脫脂棉里的樣品滴水,觀察反應現象:起初分別取用表層樣品,用膠頭滴管滴水,進行多次實驗都沒能成功生火,后來取用較底層樣品進行實驗出現脫脂棉變焦。分析失敗原因為:膠頭滴管滴水容易濕潤脫脂棉,不能達到著火點,導致實驗失敗;當改用針筒注射水,大部分實驗出現了脫脂棉局部變焦現象,個別實驗能夠成功生火。
2.1.2 吹氣生火
借鑒滴水生火實驗,本實驗在室溫20.0℃條件下,取用底層樣品,用導管進行吹氣,觀察反應現象:但沒有一次實驗能成功生火,僅部分實驗出現脫脂棉局部變焦的現象。
2.1.3 定性實驗結論
根據多次滴水生火和吹氣生火的定性實驗,可初步判推斷:久置樣品中Na2O2的百分含量也不低。
2.2 定量實驗
為了進一步較為準確地測定久置樣品中Na2O2的純度,對樣品進行了定量分析。主要根據不同原理設計采用了針筒排氣法、蒸發法、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這四種方法進行實驗設計,通過對比實驗結果來確定尋找較為準確的測定方法。四種方法在取用較底層樣品時,均要先刮開較表層樣品,避免污染。
2.2.1 針筒排氣法
2.2.1.1 實驗過程與裝置
如圖1、圖2所示:
分析可知:生成的H2O2有一定的溶解性,不加催化劑得不到真實的氧氣體積,實驗③、④樣品質量約為實驗①、②的一半,但由于混合了MnO2,測得ω(Na2O2)大于實驗①、②數據。因此,實驗時,應混加MnO2催化H2O2分解出O2,從而使測量結果更準確。
同時,針筒刻度精確度不高,針筒與活塞之間存在摩擦力,也成為影響氣體體積的測定的主要因素。
2.2.2 蒸發法
2.2.2.1 實驗原理
如圖3所示:
忽略其他雜質不計,粗略認為樣品是Na2O2和Na2CO3的混合物,設Na2O2物質的量為x mol,Na2CO3物質的量為y mol,m1為除雜后樣品質量,m2為產品NaCl質量。由鈉守恒,得
Na2O2——2NaCl Na2CO3——2NaCl
x 2x y 2y聯立,解方程組, 78x+106y=m1
58.5(2x+2y)=m2
可求得x、y值,進而求出樣品中Na2O2的純度。
2.2.2.2 實驗結果與討論
三次實驗所得數據列于表2,其中實驗①出現負值,說明失敗,予以舍棄。
分析實驗②、③可得:稱取底層樣品的實驗③,Na2O2含量遠大于稱取表層樣品的實驗②。同樣需指出影響測量的因素包括樣品中存在的不溶性雜質,會導致所得產品質量偏大。
2.2.3 雙指示劑法[6,7]
2.2.3.1 實驗流程
如圖4所示:
2.2.3.2 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
(1)稱取較表層樣品m(樣品)=2.00g,配制成500.00mL溶液,取V=20.00mL,加入MnO2,以c(HCl)= 0.125 mol/L鹽酸標液滴定,得到表3數據。從表3可知,較表層樣品中測得的ω(Na2O2)的比重不到50%,雖然仍比ω(Na2CO3)大,但受污染較嚴重。
(2)稱取較底層樣品m(樣品)=2.00g,重復上述滴定分析程序得表4。從表4數據可知,較底層樣品中Na2O2的含量有所升高,Na2CO3的含量較低,說明較底層樣品被污染程度相對較輕。
從表5、6可知:氯化鋇法避免了使用兩種指示劑判定滴定終點時產生的誤差,測得的ω(Na2O2)比雙指示劑法所得結果偏大一些,ω(Na2CO3)則偏小,且都是ω(Na2O2)>ω(Na2CO3),更符合真實的情況。
需要注意影響滴定結果的因素是,在終點附近應劇烈振蕩錐形瓶,驅除二氧化碳;達到第二終點前,吹洗次數應減少,吹洗時所用蒸餾水的量也應減少。
3 結論與教學建議
通過實驗設計,定量測定了久置的過氧化鈉試劑的純度,比較了四種測定方法的可行性優劣,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1)依據實驗測得ω(Na2O2)數據和影響結果因素,四種方法可行性優劣的順序依次為:氯化鋇法>雙指示劑法>蒸發法>針筒排氣法。
(2)由上述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的實驗數據和分析中,證明樣品中Na2O2受污染程度不一,較表層樣品因接觸面積過大而污染較嚴重。因此在教學中,進行定性實驗時,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取用較底層樣品,因為能基本保證有60%以上反應物是過氧化鈉。
(3)針筒排氣法、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都證明反應并非直接完全放出氧氣,而是一部分H2O2溶于水中未發生分解,以致放出O2的量較少,需加MnO2催化分解。因此,在做人教版必修1實驗3-5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時,若所用過氧化鈉為久置的,則應在其中混加MnO2,促使溶解在水中的H2O2分解出O2,保證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現象更明顯。
(4)在定量實驗中,準確度較高的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的ω(Na2O2)與ω(Na2CO3)平均值之和在80%~90%之間,均達不到或接近100%,剩余的成分可能是新引入的鐵銹雜質和原標識的雜質;對于雜質的定量測定有待后續探究。
參考文獻:
[1]李俊生,張笑宇,胡志剛.對過氧化鈉顏色的探究[J].化學教學,2012,(12):73.
[2]李俊生,胡志剛.對過氧化鈉與水反應問題的研究[J].化學教育,2011,(1):70.
[3]江茂生,陳禮輝.漂白過程H2O2分解及其抑制模擬[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1,21(3):272~275.
[4]李俊生,何月晴,劉艾琳.關于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機理的研究[J].中小學實驗與制備,2008,(6):9.
[5]周媛,張丹,張志會.有關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實質的創新實驗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9):98.
[6][8]武漢大學.分析化學實驗(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7.
[7][9]武漢大學.分析化學(第五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2.
摘要:對久置的過氧化鈉樣品進行定性分析,進而再采用針筒排氣法、蒸發法、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進行試劑純度的定量實驗探究,通過方法對比得出了科學的結論,有利于化學實驗教學的開展。
關鍵詞:過氧化鈉純度;定性實驗;定量實驗;雙指示劑法;氯化鋇法
文章編號:1005–6629(2014)7–0067–03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基于以上材料,如果在具體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用純度不高,甚至變質的Na2O2樣品進行演示實驗,將很難得出合理的結果,難于讓學生信服,也難以得出科學的、正確的實驗結論。因此,對久置的過氧化鈉樣品純度進行分析,就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研究價值。
2 實驗部分
2.1 定性實驗
鐵罐標識雜質成分有氯化物(0.02%)、磷酸鹽(0.0005%)、硫酸鹽(0.001%)、鐵(0.005%)、重金屬(以Pb計算)(0.002%);由于鐵罐瓶蓋生銹,在取用樣品時,打開瓶蓋會有鐵銹掉落于樣品中,引進了新雜質鐵銹;同時,Na2O2與空氣中的H2O和CO2反應,發生變質,生成Na2CO3,所以雜質成分除了原產方標識部分外,還應含有鐵銹和Na2CO3。觀察樣品,表層呈白色,樣品局部呈淡黃色,說明受污染程度不同。下面通過滴水生火和吹氣生火兩個教材實驗進行探究:
2.1.1 滴水生火
在室溫20.0℃條件下,用脫脂棉包住樣品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往脫脂棉里的樣品滴水,觀察反應現象:起初分別取用表層樣品,用膠頭滴管滴水,進行多次實驗都沒能成功生火,后來取用較底層樣品進行實驗出現脫脂棉變焦。分析失敗原因為:膠頭滴管滴水容易濕潤脫脂棉,不能達到著火點,導致實驗失敗;當改用針筒注射水,大部分實驗出現了脫脂棉局部變焦現象,個別實驗能夠成功生火。
2.1.2 吹氣生火
借鑒滴水生火實驗,本實驗在室溫20.0℃條件下,取用底層樣品,用導管進行吹氣,觀察反應現象:但沒有一次實驗能成功生火,僅部分實驗出現脫脂棉局部變焦的現象。
2.1.3 定性實驗結論
根據多次滴水生火和吹氣生火的定性實驗,可初步判推斷:久置樣品中Na2O2的百分含量也不低。
2.2 定量實驗
為了進一步較為準確地測定久置樣品中Na2O2的純度,對樣品進行了定量分析。主要根據不同原理設計采用了針筒排氣法、蒸發法、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這四種方法進行實驗設計,通過對比實驗結果來確定尋找較為準確的測定方法。四種方法在取用較底層樣品時,均要先刮開較表層樣品,避免污染。
2.2.1 針筒排氣法
2.2.1.1 實驗過程與裝置
如圖1、圖2所示:
分析可知:生成的H2O2有一定的溶解性,不加催化劑得不到真實的氧氣體積,實驗③、④樣品質量約為實驗①、②的一半,但由于混合了MnO2,測得ω(Na2O2)大于實驗①、②數據。因此,實驗時,應混加MnO2催化H2O2分解出O2,從而使測量結果更準確。
同時,針筒刻度精確度不高,針筒與活塞之間存在摩擦力,也成為影響氣體體積的測定的主要因素。
2.2.2 蒸發法
2.2.2.1 實驗原理
如圖3所示:
忽略其他雜質不計,粗略認為樣品是Na2O2和Na2CO3的混合物,設Na2O2物質的量為x mol,Na2CO3物質的量為y mol,m1為除雜后樣品質量,m2為產品NaCl質量。由鈉守恒,得
Na2O2——2NaCl Na2CO3——2NaCl
x 2x y 2y聯立,解方程組, 78x+106y=m1
58.5(2x+2y)=m2
可求得x、y值,進而求出樣品中Na2O2的純度。
2.2.2.2 實驗結果與討論
三次實驗所得數據列于表2,其中實驗①出現負值,說明失敗,予以舍棄。
分析實驗②、③可得:稱取底層樣品的實驗③,Na2O2含量遠大于稱取表層樣品的實驗②。同樣需指出影響測量的因素包括樣品中存在的不溶性雜質,會導致所得產品質量偏大。
2.2.3 雙指示劑法[6,7]
2.2.3.1 實驗流程
如圖4所示:
2.2.3.2 實驗數據記錄與處理
(1)稱取較表層樣品m(樣品)=2.00g,配制成500.00mL溶液,取V=20.00mL,加入MnO2,以c(HCl)= 0.125 mol/L鹽酸標液滴定,得到表3數據。從表3可知,較表層樣品中測得的ω(Na2O2)的比重不到50%,雖然仍比ω(Na2CO3)大,但受污染較嚴重。
(2)稱取較底層樣品m(樣品)=2.00g,重復上述滴定分析程序得表4。從表4數據可知,較底層樣品中Na2O2的含量有所升高,Na2CO3的含量較低,說明較底層樣品被污染程度相對較輕。
從表5、6可知:氯化鋇法避免了使用兩種指示劑判定滴定終點時產生的誤差,測得的ω(Na2O2)比雙指示劑法所得結果偏大一些,ω(Na2CO3)則偏小,且都是ω(Na2O2)>ω(Na2CO3),更符合真實的情況。
需要注意影響滴定結果的因素是,在終點附近應劇烈振蕩錐形瓶,驅除二氧化碳;達到第二終點前,吹洗次數應減少,吹洗時所用蒸餾水的量也應減少。
3 結論與教學建議
通過實驗設計,定量測定了久置的過氧化鈉試劑的純度,比較了四種測定方法的可行性優劣,得出了以下幾個結論:
(1)依據實驗測得ω(Na2O2)數據和影響結果因素,四種方法可行性優劣的順序依次為:氯化鋇法>雙指示劑法>蒸發法>針筒排氣法。
(2)由上述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的實驗數據和分析中,證明樣品中Na2O2受污染程度不一,較表層樣品因接觸面積過大而污染較嚴重。因此在教學中,進行定性實驗時,為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應取用較底層樣品,因為能基本保證有60%以上反應物是過氧化鈉。
(3)針筒排氣法、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都證明反應并非直接完全放出氧氣,而是一部分H2O2溶于水中未發生分解,以致放出O2的量較少,需加MnO2催化分解。因此,在做人教版必修1實驗3-5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時,若所用過氧化鈉為久置的,則應在其中混加MnO2,促使溶解在水中的H2O2分解出O2,保證帶火星的木條復燃的現象更明顯。
(4)在定量實驗中,準確度較高的雙指示劑法和氯化鋇法的ω(Na2O2)與ω(Na2CO3)平均值之和在80%~90%之間,均達不到或接近100%,剩余的成分可能是新引入的鐵銹雜質和原標識的雜質;對于雜質的定量測定有待后續探究。
參考文獻:
[1]李俊生,張笑宇,胡志剛.對過氧化鈉顏色的探究[J].化學教學,2012,(12):73.
[2]李俊生,胡志剛.對過氧化鈉與水反應問題的研究[J].化學教育,2011,(1):70.
[3]江茂生,陳禮輝.漂白過程H2O2分解及其抑制模擬[J].福建林學院學報,2001,21(3):272~275.
[4]李俊生,何月晴,劉艾琳.關于過氧化鈉與水反應機理的研究[J].中小學實驗與制備,2008,(6):9.
[5]周媛,張丹,張志會.有關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反應實質的創新實驗探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9):98.
[6][8]武漢大學.分析化學實驗(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7.
[7][9]武漢大學.分析化學(第五版)(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