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漢寧
一直以來,政治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教會學生做事、做人。但充滿激烈競爭的新世紀,對人們的心理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勵志教育和人格教育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政治學科在對學生進行勵志教育和人格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其教育素材可謂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內容相當豐富。
那么,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應該怎樣進行勵志教育和人格教育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
一、以“師之范”進行潛移默化般的影響和熏陶
教育在于言傳和身教相結合,而身教重于言傳。作為政治課教師,要體現出時代要求和時代精神,要形成代表社會進步方向的價值觀念,要樹立美好的教師形象,就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具備高尚的人格情操。如性格開朗樂觀、有朝氣、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有涵養、不浮躁;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調節。這樣才能以“師之范”給學生以正確的人生導向和思想導向,以良好的師表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
二、挖掘政治學科的素材,建立勵志教育和人格教育精品素材體系
在政治課教學中,筆者認真發掘了教材中包含勵志教育和人格教育內容的素材。比如,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系列(思想認識系列)。②愛國主義情感及團結協作精神的培養系列(愛國、愛心、協作、奉獻系列)。③理想前途教育系列(自信、自強、樂觀、奮斗、勵志系列),利用教材中的名言、格言、名篇等,對學生進行人生理想教育。④培養環保意識和關愛世界的意識系列(關愛、責任系列)。通過對事例和素材的系統整理,并加以分析、說明,形成勵志教育、人格教育的精品素材體系,并在政治學科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加以系統運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發,并循序漸進地塑造和健全自身的人格。
課堂是勵志教育的主渠道,筆者通過充分挖掘政治學科的素材,在課堂上利用豐富的材料、優秀的人物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比如,在教學中,通過偉大的民主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生命不息,戰斗不止,屢敗屢戰,推翻清王朝,完成革命夙愿”的事例來對學生進行崇高理想的教育;通過司馬遷“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以及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林則徐為國禁煙的責任感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教育等。這些都是政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勵志教育和人格教育的好素材。
三、開設新型活動課,磨煉、激勵、拓展學生的健康人格
新型活動課能夠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并且能夠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尊重學生個性,做到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育。結合學科特點,教師可為學生開設豐富多彩的政治新型活動課,引導學生大膽參與實踐,讓他們充滿自信地投入到學習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活動,使心中的自信在反復成功的作用下成為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使“皮格馬利翁效應”在教與學之間產生最大的作用,讓學生不斷去自我磨煉。
在教學中,筆者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以及具體的學習內容來設計新型活動課。如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生先開展組內互助活動,再開展組際競爭活動。競爭可以有多種形式,如設計一些探究性練習或互動性問題,讓學生進行問題搶答或對話表演等。至于合作活動,筆者引導學生在預習新課、課堂表演、知識歸納、作業評改等方面展開。這樣的合作活動更好地增強了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與人和諧相處,從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健全的人格。這樣的課堂也將成為學生磨煉意志和塑造人格的重要體驗。
總之,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勵志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不斷地研究,從而使勵志教育和人格教育的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責任編輯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