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蓓健
“教學相長”是古人為教學活動設立的最高標準,可見教學活動不是單方面的行為,而是學生和教師的雙向互動。尤其在高中政治課堂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反思恰恰能促進教師轉變教學思路,利用生成性資源發掘自身的潛力,從而提高課堂實效。
一、高中政治課生成性教學的內涵
高中政治生成性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通過師生雙方的具體活動角色變化而產生新知識、新體驗的腦力勞動過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突破了原有思維的局限性,逐漸養成了動腦與動手相結合、傾聽問題與表達主見相結合的思維習慣,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則總結出與教學實踐相關的經驗和技能。學生學習智慧、教師教學智慧的同時生成是該教學方式最突出的特點。
二、利用生成性教學資源增強課堂實效性的策略
1.課前做充足的預設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靈活性與變通性。“生成”的前提就是有所準備,無論是錯誤性的問題還是創造性的方案都需要一個準備和醞釀的階段,預設情境就是促進資源生成的重要前提。準備生動貼切的教學實例是預設環節的重點。高中政治課程和其他課程相比,理論性較強,選擇現實中的真實例子作為教學討論的內容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也可以拓展學生的思考空間。例如在講解新型勞動者具備的素質時,可以選擇一個創業成功的勞動者和在普通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的耕耘者來進行類比分析,讓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無論是成功的創業者還是普通的就業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勞動者,都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業務素質、思想道德素質、身體和心理素質等。在討論中學生還提出了新型勞動者應該擁有開闊的胸襟、銳意進取的精神、樂觀向上的心態等,拓寬了教材本身的討論范疇。
2.在教學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內容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可以起到發散思維的作用。例如在講解外貿關系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大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如美國鷹派部分人士叫囂人民幣升值的漫畫比文字本身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著教師可以再順勢提出一些關于外匯的基礎知識,并結合當前的熱點問題分析人民幣升值的影響。這樣不僅夯實了基礎,還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時運用于實踐,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3.要設置新穎的問題,逐步引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思考。“提問—回答”是最常用的教學手段,也是幫助學生整合知識的有效方式,同時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有序性。心理學家分析,知識主要包括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等。陳述性知識通常回答的是“是什么”,程序性知識是關于“為什么”和“怎么樣”的知識。通過提問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程序性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提問本身就是一個誘導學生思考的過程,好的問題可以將學生引向更高一級的思考空間,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如何提問。將生活中的現象作為問題的材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興趣,同時還可以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和識記。
4.要巧妙地制造沖突,提煉生成性資源。沖突主要包括兩種,一是教師在課堂中巧妙預設的,二是學生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或者產生的錯誤觀點。正如“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錯誤有時也是走錯路的真理。在教學中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當有矛盾和沖突時,也是創造性資源即將生成的時候。只要做到因勢利導,沖突和錯誤往往可以加快學生進步的速度,也可以為教師教學提供新的角度和思路。教師故意制造沖突要注意策略,首先要選準教學沖突的目標,根據教學的實際選擇具有可塑性、回旋余地較大、能充分開拓學生思路的話題來制造沖突。然后要巧妙點化矛盾,僅僅選出沖突的目標還不夠,只有將有利于討論的沖突點呈現在學生的面前,才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后還要設置好化解矛盾的策略。收尾的工作要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不僅能化解沖突和矛盾,還要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和探索空間。例如在講解“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時,選擇兩個消費者對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做法進行討論。當學生對有爭議的消費行為討論得熱鬧激烈時,教師從旁予以點撥,以便在提煉生成性資源的同時也總結了學生的論點。
綜上所述,利用生成性資源可以彰顯高中政治課的高效和有序。教師只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根據實際的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創設有意義的情境,發散學生的思維,便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姜其根.思想政治課課堂資源動態生成與利用的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0(3).
[2] 羅衛華.高中思想政治生成性課堂的創設[J].陜西教育(教學),2009(4).
[3] 吳云科.試談充滿活力的思想政治生成性教學課堂的構建[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責任編輯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