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賢響 田禮軍 鄒華新
1.江蘇省徐州市兒童醫院檢驗科,江蘇徐州 221006;2.江蘇省徐州市兒童醫院外科,江蘇徐州 221006
兒童梅毒主要是由于在宮內感染引起的先天性梅毒,少數可通過哺乳、輸血等接觸而傳染。梅毒螺旋體易通過胎盤感染胎兒,導致先天性梅毒,對胎兒及新生兒造成不良影響[1],小兒梅毒嚴重影響小兒的身心健康與發育,是一種嚴重影響嬰幼兒身心健康的疾病。近年來,梅毒感染率逐漸增加[2-3],其防治現已成為十分重要的社會和醫學問題。梅毒發病率不斷增加,新生兒先天梅毒的發病率也隨之增加[4]。小兒梅毒診斷主要從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等幾方面進行。診斷梅毒要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實驗室檢測是臨床診斷的主要依據也是監測和防止醫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如果由于臨床醫生不理解梅毒化驗結果過分夸大梅毒感染的病情,可能造成新生兒家長對新生兒治療的放棄,這些都可能帶來醫療糾紛,也嚴重損害兒童健康。為了提高實驗人員和臨床醫生的對兒童梅毒的實驗診斷的充分正確認識,從而探索出經濟的、合理的兒童梅毒實驗診斷方法及評估最合理的小兒梅毒實驗報告,為臨床和患者家長提供充分全面的小兒梅毒實驗診斷信息及科學、正確、合理有效的溝通技巧從而避免誤會做出貢獻,特對近兩年徐州市兒童醫院(以下簡稱“我院”)的141例疑似梅毒兒童的檢測診斷數據進行分析研究。
所有臨床資料均為 2010年4月~2012年12月在我院門診及住院的0~3歲 141例患兒,嬰兒組(0~<1 歲)119例和幼兒組(1~3 歲)22 例。門診就診23例、住院118例。經病史、臨床診斷及血清學檢驗均為陽性確診梅毒感染55例,梅毒的血清學實驗診斷至少1種方法陽性,但后來經復查及隨訪檢驗排除梅毒感染86例。先天性梅毒52例,后天性梅毒3例。
所有血液標本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梅毒抗體檢測和結果判斷,并在試劑盒有效期內使用。分別進行了如下實驗:快速血漿反應素實驗(RPR)、膠體金實驗(SYP)、酶聯免疫梅毒抗體檢測(ELISA)、凝集法實驗(TPPA)。
酶標儀:安圖2010酶標儀。金標法試劑:廈門英科新創生物試劑公司。酶聯免疫梅毒抗體試劑:北京萬泰生物試劑公司。凝集法試劑:日本富士公司產品。快速反應素試劑:上海科華生物試劑公司。所有試劑均在有效期內使用。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3.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陽性率的比較采用多個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和兩獨立樣本非參數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用4種檢測方法對梅毒疑似兒童血液進行梅毒檢測,經統計分析,4種方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5.80,P=0.000);ELISA 陽性率(96.45%)最高,RPR 陽性率(RPR)最低(46.10%);SYP 和 TPPA法陽性率高于RPR,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36,P=0.000);SYP和 TPPA法陽性率低于 ELISA陽性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1.76,P=0.000)。見表1。

表1 4種實驗方法對141例疑似梅毒患者檢測結果[n(%)]
RPR方法在確診梅毒的兒童診斷中陽性率低于其他 3種方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2.82,P=0.000);SYP方法低于 ELISA和 TPPA,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4.96,P=0.850);ELISA 法和 TPP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43,P=0.558)。見表2。

表2 4種實驗方法對55例確診梅毒患者檢測結果[n(%)]
在86例假陽性中:ELISA有78例,假陽性最高,TPPA無假陽性。新生兒的假陽性明顯高于幼兒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22,P=0.000)。 見表3。

表3 4種檢測方法在86例假陽性病例中的檢測結果(例)
ELISA檢測為雙抗原夾心法,利用基因重組工程合成抗原,為TP的特異性試驗,檢測的是梅毒總抗體,對梅毒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且抗TP抗體即使經過抗梅毒治療后,仍持續存在,甚至終生存在。新生兒可能攜帶母體的抗體即使新生兒沒有感染梅毒也可能是陽性,所以ELISA方法比其他方法陽性率高。劉保林[5]在ELISA與RPR法檢測梅毒抗體結果分析中,得出ELISA法特異性和敏感性都較高。該方法操作簡單,是應用酶標儀進行結果判斷,原始資料也容易保存,是一種較好的、適合大批標本篩查梅毒的理想方法,值得在臨床上積極推廣應用。雖然ELISA方法特異性高,但是在新生兒梅毒檢測中,ELISA方法經常會遇到假陽性。由于新生兒血液較難抽出,經常會遇到溶血標本。ELISA方法所使用的底物顯色容易受到溶血影響,導致過多ELISA方法檢測陽性標本,因此ELISA方法可以用作兒童梅毒篩查檢測但不能用作確診。在86例假陽性中有78例ELISA陽性,所以在141例疑似梅毒檢測中ELISA方法陽性率最高,后經過重新抽血復查由于溶血引起的有71例,因此當遇到溶血標本要特別注意假陽性的可能。141例疑似病例檢測結果顯示RPR陽性率較低 (46.10%),RPR方法在141例疑似梅毒檢測中陽性率最低,可能因為RPR試驗檢查的是人體內的反應素,它是人體感染TP后組織受到破壞裂解出來的一種類脂成分,這種成分與TP的蛋白質結合成為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類脂質抗體即反應素,這種體內反應素陽性的前提是感染了梅毒并且有一定的過程或者從母體攜帶這種反應素或者有類似抗類脂抗體才能檢測陽性,TP破壞組織可使機體產生反應素,而其他破壞機體的過程也可產生反應素,梅毒患者RPR試驗陽性,但RPR陽性者并不一定感染TP[6]。如妊娠、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慢性腎炎、風疹、水痘等,RPR同樣可能呈陽性,在5例RPR假陽性中,后來調查證實都是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假陽性,因此不能單獨根據RPR陽性診斷梅毒,應對結果加以綜合分析。所以RPR方法不能用作兒童梅毒篩查,只能用作療效觀察。并且55例確診病例檢測中RPR陽性率72.73%都低于其他方法,在確診病例檢測也較低,可能是在檢測前部分兒童已經得到治療,導致了RPR陰轉,從而證實了不宜用RPR方法作為兒童梅毒檢測篩查方法。TPPA是將特異性TP抗原包被在明膠顆粒上,與血清中的特異性抗體結合后出現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的檢測方法,屬于TP抗原血清試驗,有著很高的敏感度和特異性,一般用作確認試驗[7]。從該檢測分析中可以看出55例確診梅毒陽性率100.00%,而假陰性的標本陰性率100%,因此可以用作梅毒確診實驗。但試劑較貴、檢測時需手工完成,實驗耗時長,結果判斷難以自動化,不利于大批量標本檢測,主要用于其他方法篩檢后的陽性標本的確認。從以上結果分析可以看出金標法有較高的靈敏性和特異性。金標法采用純化重組基因的梅毒抗原,以SYP作為指示標記,于硝酸纖維素膜上進行反應,以雙抗原夾心法原理快速定性檢測血清中的TP特異性抗體。此法操作快速簡便,可分批或單人檢測,結果容易觀察和保存[8],且用血量少,價格低廉,不需任何儀器,對基層醫療機構很實用,尤其是急診檢查。經過以上討論顯示,以上4種試驗方法各有其特點。在判斷兒童是否已感染梅毒時,特異性試驗提供了較為特異的試驗依據,必要時可聯合兩類試驗,并動態監測抗體的動態變化,以免漏診或誤診。檢驗工作者在對梅毒檢測診斷時應結合臨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并優化組合上述檢測方法。
先天性梅毒患兒出生時66%無臨床癥狀,多在出生后 4~8周出現癥狀[9],梅毒血清學試驗是先天性梅毒診斷的重要依據,在平時工作中可能先用ELISA方法檢測篩查,出現陽性要用TPPA方法確診,高度懷疑梅毒者要3個月后隨訪復查。因此在臨床診斷中不能僅憑新生兒血清學檢測是陰性就斷定沒有感染。由于標本的原因新生兒的檢測經常有假陽性,因此復查對新生兒的感染的判斷非常重要。在141例疑似梅毒中,至少有1種血清學實驗陽性,經過隨訪復查排除86例梅毒感染,本研究分析證實了兒童梅毒血清學檢測結果是診斷梅毒的重要依據,但并非是唯一的。診斷梅毒時,梅毒血清學檢測不能取代詳細的病史詢問和認真的體格檢查。只有在詳細的病史和體格檢查的基礎上,綜合分析梅毒檢測結果,醫生才能作出正確的診斷。因此,患兒在看病時,千萬不要因為一些原因而隱瞞兒童父母的性生活史,從而影響醫生的診斷,貽誤治療時機,導致嚴重后果的發生。血清學試驗用作先天性梅毒的輔助診斷,其首要問題是將無癥狀感染嬰兒從非感染嬰兒區別開來,這些嬰兒的母親梅毒血清試驗陽性,困難在于不能將母親體液免疫反應同嬰兒的抗體反應相區別,因為母親血清學診斷常常又存在著假陽性。梅毒的診斷應十分認真仔細、因為它和許多其他疾病的表現有相似之處,表現多樣,復雜且病程很長,有很長的時間處于潛伏狀態,診斷時必須結合病史,體格檢查及化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必要時還需進行追蹤隨訪,家庭調查和試驗治療等輔助方法[10-11]。
加強對小兒后天梅毒重視,在55例確診病例中有3例后天梅毒,其中輸入血液制品感染1例,由于與大人密切接觸生活感染2例。因此當看到小兒梅毒報告陽性時,應考慮全面,不要只考慮胎傳梅毒。
[1]Walker DG,Walker GJ.Forgotten but not gone:the continuing scourge of congenital syphilis[J].Lancet Infect Dis,2002,2(7):432-436.
[2]Cabe A,Rollin B,Pierre-Fran ois S,et al.Reemergence of syphilis in Martinique,2001-2008 [J].Emerg Infect Dis,2010,16(1):106-109.
[3]Farhi D,Dupin N.Syphilis,10 years after its comeback[J].Ann Dermatol Venereol,2009,136(12):859-860.
[4]陳涵強.新生兒先天性梅毒 52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1999,14(1):22-23.
[5]劉保林.ELISA與RPR法檢測梅毒抗體結果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3):2493-2494.
[6]陳華英,林偉華,梁金明,等.三種梅毒檢測方法的臨床應用評價[J].中國熱帶醫學,2008,8(4):652-654.
[7]姚衛,李紅霞,江智輝,等.梅毒血清學檢測的適宜方法探討[J].寄生蟲病與感染性疾病,2008,6(2):64-65.
[8]李明友,黎永新,林茂稅,等.3種梅毒血清學診斷試驗的臨床應用評價[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9,6(9):662-665.
[9]孫克.快速血源性傳染病篩查在門急診有創操作前的臨床應用[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3,25(5):72-73,76.
[10]隗慧林,蔣法興,徐峰,等.免疫層析法在性傳播感染即時診斷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藥雜志,2012,24(4):1-4.
[11]Hollier LM,Cox SM.Syphilis[J].Semin Perinatol,1998,22(4):32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