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胡荻
三元股份鼎盛時期占北京80%牛奶市場,其母公司三元集團源于有50多年歷史的北京市農墾局,三元集團從計劃經濟時代繼承了大而全的生產模式,旗下不但有乳品,還有種業、養殖業、石油公司、出租車公司、房地產甚至酒店業,并持有北京麥當勞的50%的股權。
至今未能從持續虧損中走出的三元股份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2014年4月25日,北京三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元股份)公布今年第一季度是營收數據顯示,該季度虧損額為3646萬元。而4月9日所公布的2013年年報則顯示該公司虧損達2.27億元,超出該公司預計虧損額0.27億元。
根據蒙牛乳業2014年3月26日在香港發布2013年報所公布的數據:蒙牛乳業在2013年度營業收入為433.6億元,同比增長20.4%;凈利潤16.3億元,同比增長25.2%。不包括來自雅士利的營收與利潤貢獻,2013年蒙牛營業收入則為418.6億元。
4月29日,光明乳業發布一季度財報的數據顯示,光明乳業在今年一季度的凈利潤為7028萬元。遲于光明乳業一天公布一季度財報的伊利股份所獲凈利潤則為10.8億元。
截止到目前,三元股份自2003年成功上市以來已虧損8年,其中連續虧損6年。
三元股份究竟怎么了?
一同進入21世紀的三元股份并沒有因為之前開始的“中國乳業黃金十年“而獲得中國乳業的其他主要乳業企業那樣在高速成長期獲得的高產量和高收益,相反的是該公司成功上市的第二年即陷入虧損,而在2007年與2008年的艱難扭虧后,三元股份再次深陷虧損的泥潭中。
2003年9月15日,三元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盡管作為上市公司,可以通過股市募集資金為企業的發展提供相對充足的現金流,但是,對于三元股份來說,早在上市前的2003年8月即通過向社會公開發行普通股15,000萬股所募集到的資金和成功上市后的同年11月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所獲取的88,500萬股總股本并不足以使得三元股份財務報表“看上去挺美”。
在蒙牛、伊利等中國本土及外資奶制品的強勢“入侵”下,原本占據北京80%~90%市場的三元股份在該地區的市場份額下降到50%。而這個50%的市場占有率僅是三元股份單方面所發布的數據。
2004年初,時任伊利集團董事長的鄭俊懷在透過媒體向公眾傳遞的信息則是“中國乳業還有至少十年的黃金時期,關鍵是看企業能不能扎扎實實地發展和不遺余力地培育市場。”
同年12月,被控動用公司資金進行MBO(Management Buy-out的縮寫,意為管理層收購,主要是指公司的經理層利用借貸所融資本或股權交易收購本公司的一種行為)的鄭俊懷落馬。
就在2004年即將結束前的幾天,三元股份發布了兩條重要信息:“2004年業績預虧”和“三元股份總經理郭維健辭職”。
2003年,三元股份上市后披露了第一份年報。根據三元股份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3年三元股份的凈利潤為1282萬元,比2002年整整減少78.89%。到2004年,三元股份則虧損1.26億元。
至此,三元股份自己所定下的“一年盈,二年平,三年虧”的“規矩”就這樣失守了。
接替郭維健擔任三元股份總經理的鈕立平定下了一個目標:2005年、2006年作為三元的調整年,2007年、2008年是恢復增長年,而2009年、2010年是增長高峰期,重回乳業第一陣營。
然而,相關數據則顯示:2004年與2005年,三元股份連續2年利潤負增長,每股收益分別為-0.02元與-0.10元。
這時,三元股份必須解決的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如果2006年度不能實現盈利,三元股份的股票將被暫停上市,如果2007年上半年不能實現盈利,三元股份的股票將被終止上市。
2006年初,三元股份投入巨資進行全面的定位整合營銷,試圖奪回自己的傳統陣地——北京市場。
但是,三元股份對于“入侵者”的強勁攻勢所做出的反擊并沒有幫助其奪回自己的“傳統陣地”,就連三元股份試圖當作扭轉困局的試驗品之一的“極致”產品,也因為毫無競爭力的“品質、優質”等賣點及模糊的定位而缺乏說服力。并由此將原本的高端形象的定位及消費者逐漸認同的部分同樣“模糊”掉了。

乳業消費市場對三元股份做出反應的同時,股市也沒有坐視。
2006年4月28日,由于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度和2005年度連續兩年虧損,根據有關規定,三元股份的股票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特別處理。三元股份的股票自2006年5月8日起實行退市風險警示的特別處理,股票簡稱相應變更為“G*ST三元”。
2006年4月18日和2007年1月22日,三元股份分別發布了“2006年第一季度業績預盈公告”和“2006年度業績預盈公告”。并在2007年4月25日刊登公告表示,三元股份2006年實現凈利潤14779800.57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凈利潤為-4125512.24元。
據此,三元股份不被退出股市。
資料顯示,2006年蒙牛上半年業務收入上升58.7%,達到了75.464億元,液體奶市場的占有率已經達到30%左右,國內排名第一。蒙牛上半年凈利潤增長39%,達到3.434億元,毛利率由22.4%增至23.3%。
2008年,作為“三聚氰胺”的代名詞而被人們所記住的三鹿奶粉引發了中國本土奶制品行業的集體危局。
在此之前,三鹿集團在中國奶粉加工業中曾連續15年安坐“頭把交椅”。
2008年9月13日,中國國務院啟動國家安全事故I級響應機制(“I級”為最高級:指特別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處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對全國嬰幼兒奶粉三聚氰胺含量進行檢查,結果顯示,有22家嬰幼兒奶粉生產企業的69批次產品檢出了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除了河北三鹿外,還包括:廣東雅士利、內蒙古伊利、蒙牛集團、青島圣元、上海熊貓、山西古城、江西光明乳業英雄牌、寶雞惠民、多加多乳業、湖南南山等22個廠家69批次產品中檢出三聚氰胺,被要求立即下架。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公布對國內的乳制品廠家生產的嬰幼兒奶粉的三聚氰胺檢驗報告后,事件迅速惡化,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圣元及雅士利在內的多個廠家的奶粉都檢出三聚氰胺。
受“三聚氰胺事件”影響,信譽掃地的中國本土各大品牌奶制品的銷量劇減。其中伊利、蒙牛中國本土兩大乳制品生產企業的收購、加工、銷售陷入困境,截至2008年9月22日,訂單減少80%以上。兩家企業的每日收奶量,總共只有3672噸,只占正常收奶量的18.5%。
想要重回中國乳業第一陣營的三元股份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特供牛奶幸運地沒有和其他本土乳業第一陣營和其他陣營的同業被列入相關名單中。
與強勢“入侵者”蒙牛乳業在北京的奶品銷售僅為事發之前的兩成相比,三元股份的銷量卻是在成倍增長。
“三元每天的銷量比事發之前擴大了三倍。”當時的三元股份負責銷售的副總經理馬國武說。
三元股份也因此也成為了2008年中國本土乳業企業唯一一家盈利的企業,盡管盈利僅為4000多萬元。
2008年結束前,三元股份董事長張福平表示,“三元要進入中國乳業的前三名”。
2009年3月4日上午,石家莊三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三鹿集團”)破產首次拍賣會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庭舉行。北京三元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河北三元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北三元)組成的聯合競拍體以6.165億元的價格競拍成功。
同年4月,三元股份以4900萬元的出價,購得三鹿(山東)乳業95%股權,同年11月初,三元股份與河北國信資產運營有限公司簽署協議,購買后者所持唐山三鹿等資產。
2009年11月18日晚,三元股份發布公告稱,已經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的形式,向母公司首都農業集團及北京企業(食品)有限公司募集資金10億元。這10億元將用于對河北三元的增資,增資的目的是由河北三元用于競買三鹿集團部分破產財產及后續整合運營。
三元股份為什么要在剛剛從持續虧損中走出不久就以超出自己公司現金流所能承受的能力來收購一個比自己規模和資產龐大的三鹿集團呢?
有分析人士認為,三元股份意圖通過競買三鹿集團的部分優質破產財產并整合其原有產能、市場、技術的方式,迅速提升公司的行業地位和市場競爭力,深耕北京市場并迅速占領河北、山東及三鹿集團其他優勢市場區域。
而此時 “傳統陣地”——北京市場仍然在被來自國內外的競爭對手不斷蠶食的三元股份也確實需要能在堅守和反擊競爭對手的同時拓展自己的市場空間。
2010 年4 月22 日,三元股份發布2009年年報。該份年報數據顯示,全年營業利潤虧損1.1億元,同比下降高達509%。
年報稱,造成三元股份再次虧損的主要原因是三元股份收購原三鹿集團部分資產而組建的河北三元同期虧損1.38億元所致。
此時,通過成功危機公關而重返市場的中國本土乳業三巨頭的蒙牛、伊利、光明均實現盈利。
果真如此嗎?
相關資料顯示:在2009年,河北三元建設巴氏奶、酸奶及奶亭項目,其中在石家莊市的100噸的酸奶、巴氏奶生產線投資約5500萬元;此外河北三元還投資1000多萬元在石家莊興建了300個奶亭,發展直銷業務。
除了投資,三元還花費了大筆的市場費用,根據三元股份的年報所述——為盡快搶占市場,河北三元在產品鋪市、組建擴建銷售隊伍等方面投入銷售費用較多。
據稱,2009年下半年,河北三元還加大了廣告投放。
此外,河北三元接收了原三鹿集團兩千余名員工,加之市場開發初期需要一定的人員投入,造成人工成本過高,人均銷售額和人均投入產出比低。
被稱為“背著三鹿賽跑”的三元股份在“賽跑”中再次跑到了后面。
中國本土乳業上市公司的2009年報數據顯示,在2009年,蒙牛乳業營業收入257億元,凈利潤11.16億元。伊利主營業務收入242.08億元,凈利潤為6.48億元。光明實現營業收入79.43億元,凈利潤1.89億元。三元股份營業收入只有23.8億元,凈利潤虧損1.28億元。
三元股份的兩個聲明
2014年5月14日
三元股份發布公告稱其所使用的食用明膠產品,均來自世界最大的外商獨資(德國嘉利達)或合資企業。明膠所涉及的原料及產品全部合格,經檢測全部符合國家標準,均有合格的檢測報告。
2012年12月
三元代工廠被爆飲料生產日期隨便打。
“從12月19日開始,廠里都在生產三元核桃花生乳,生產日期都是2013年的。”李飛(化名)是生產車間工人,他拿起一個三元核桃花生乳飲料罐,指著罐底的生產日期,罐底顯示生產時間是2013年1月2日15時47分55秒。照此計算,這罐飲料“早產”了13天。貓膩出在灌裝線上的打碼機上,上面清晰顯示著生產日期、出廠日期、生產數量等信息。“機器可以設置,想打什么時間都行。”李飛說。
多名技術熟練的工人說,他們每人每天需要包裝四五百盒,10萬罐左右。
2012年12月21日生產的三元核桃花生乳罐體顯示,商標持有人為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元公司),出品商為北京圣德順飲品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德順公司),生產商為禧寶露公司。
北京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法規處工作人員表示,產品“早產”、延長保質期等行為已違法違規,應根據經濟價值,按相關規定對企業予以處罰。
對此,三元回應,稱已于2012年12月18日與圣德順公司終止了品牌使用合同。公司已與圣德順聯系,責成其停止生產并將已生產的產品封存銷毀,將保留通過法律途徑維護合法權益權利。
從總資產方面看,中國本土乳業上市公司的2009年的年報顯示,伊利總資產為131.5億元,蒙牛89.1億元,光明41.2億元, 而三元股份算上2009年競拍收購原三鹿約4.9億元的固定資產后,總資產僅25.4億元。
2011年6月28日,三元股份發布第四屆董事會第二十一次會議決議公告稱,同意公司原財務總監楊慶貴因工作變動辭去財務總監職務。
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并購三鹿為三元提供了新機遇”的楊慶貴就這樣為其主張收購三鹿集團做了注解。
同年8月23日,在三元股份的第23次董事會上決議通過了鈕立平因個人原因辭去公司總經理的職務。當天,三元股份并沒有就鈕立平的離職發布高管變更公告,只是在董事會決議公告的最后一項做了簡短說明。
根據三元股份2011年上半年財務數據顯示,三元股份在三項費用當中,財務費用比率較2010年出現大幅增長。
截止到2011年8月,三元股份在經營現金流上仍然不得不依靠外部資金維持,相關數據表明,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的短期借款高達4.9億元。就在同年8月初,三元股份再次向實際控制人借款8000萬元。
截止到目前,三元股份整合所收購的三鹿集團資產尚未從中獲得相應的利潤貢獻。
2011年8月27日,負債4.9億元的三元股份發布公告稱,公司與新華聯控股有限公司同意組成聯合體并與新華聯指定方,以不高于7.2億元的金額參與湖南太子奶集團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及湖南太子奶集團供銷有限公司的破產重整。
同年11月8日,湖南太子奶集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株洲太子奶生物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湖南太子奶集團供銷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重整協議,三元股份與新華聯正式接管太子奶公司,出資7.15億元償還太子奶3個公司的債務。
其中三元股份出資2.25億元,占比60%,獲得湖南太子奶集團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太子奶株洲三公司之一)100%股權及其對應的可用資產。
根據亞洲(北京)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對重整后的湖南太子奶的股東全部權益所進行的評估:湖南太子奶在2011年11月8日的股東全部權益重整清算價值約為4.5億元。即三元股份與新華聯的3.75億元獲4.5億元資產,以三元股份所占比6成計算,三元股份獲得的投資溢價約為4500萬元。
2012年4月11日晚,三元股份發布該公司2011年年報顯示,營業收入較2010年年同期增長19.36%,約為30.7億元,營業利潤下降251.14%,虧損約9948萬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則微降5.34%,約為4872萬元,扣除非經營性損益后,凈利潤虧損約4457萬元。
三元股份至此已連續3年在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虧損。
從該年報中的非經常性損益項目詳情表中有這樣一組數據,2011年度非流動資產處置損益約8619萬元,較上年同期的2.3億元下降,政府補助2919萬元,較2010年的1034萬元成倍增加。合并利潤表顯示,由于1.3億元營業外收入,三元股份利潤總額得以扭虧。該年報同時顯示,營業外收入多數由固定資產處置利得而來,此項收入約為9456萬元。
三元股份所屬子公司情況的財務情況又如何呢?
在2011年度,三元股份旗下8家子公司有6家虧損。
其中,河北三元虧損約7990萬元;呼倫貝爾三元虧損1324萬元;遷安三元虧損98萬元;柳州三元虧損約26萬元;北京三元梅園虧損212萬元;上海三元虧損約4035萬元。而實現贏利的僅為新鄉三元和天津三元,分別贏利1225萬元和34萬元。
該年報中的財務數據上的扭虧并沒有使得三元股份真正實現盈利。
2013年4月10日三元股份發布的2012年財報顯示,三元股份在北京之外的市場營業收入是13.3億元,相比2011年增速為3.8%;而在北京市場的營業收入為21.9億元,相比2011年增加25.6%。
然而,若將三元股份從其參股的麥當勞2012年所帶來的8954萬元投資收益這一部分扣除的話,三元股份的主營業務依然是虧損狀態,虧損額大約為5674萬元。
至于進入三元股份整合序列的湖南太子奶集團,根據三元股份的相關財務報表所述“湖南太子奶自2012年6月并入我公司財務報表,2012年合并報表營業收入8544萬元,凈利潤-1230萬元。”
收購三鹿集團和整合太子奶的持續整合后遺癥并不是三元股份僅有的不成功投資,早在2004年的3月,三元股份就以出讓的方式宣告了該公司海外擴張的失利。
2002年8月13日,當時三元股份在澳大利亞投資5215212澳元建立了三元凱萊乳業有限公司。這一投資并沒有給三元股份帶來預期的收益,根據三元股份的解釋,導致該合資公司持續虧損的原因是“對匯率及國際市場變化估計不足,加上澳洲干旱、奶價上漲等”。

“便宜到家”的三元自2013年初就靜悄悄地漲了價
2004年3月15日,三元股份宣布,已出讓所持有的全部50%澳洲三元凱萊乳業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而就在2003年的4月1日,這家在澳洲的合資企業才正式營業。三元股份當時稱“這標志著中國乳業終于邁出國門”。從“走出去”到“收回來”,時間僅僅一年。
2013年11月15日。三元股份在其官方網站上發布了一則部分產品價格調整的通知,通知中提到公司將自同年12月起上調部分產品價格,加權平均漲價幅度為8%。
這是三元股份繼2013年年初提價5%之后的第二次提價,提價理由是原料奶收購價格同比增長。
發生于2013年的兩次提價顯然沒有能給三元股份的財務報表增添太多的加號。
今年3月初,三元股份宣布計劃將之前募集到的40億元資金中的15億元投資建設一個年產5萬噸的現代化乳粉加工廠。該項目建設內容包括年產5萬噸乳粉生產線,干酪、乳清生產線、中試車間等。
根據三元股份2013年年報所披露的信息,三元及其全資、控股子公司2013年度累計收到各類政府補助資金1252.96萬元,這部分分別計入2013年度營業外收入及遞延收益。
顯而易見的是,政府所提供的各種補助資金是不足以使得虧損2.27億元的三元股份從虧損中走出的,而在之前所募集到的40億元的資金能否使得三元股份獲得預期的成果的樂觀也還為時過早。
而所占據市場份額與利潤貢獻才是一個企業盈虧最直接的表現。
截止到今年4月,三元股份在其“傳統陣地”的北京市場的市場份額僅為40%。
可以預見的是,在新的中國乳業黃金10年的第四個年頭里,三元股份想通過自救扭虧為盈決非易事。
鏈接1
曾經的輝煌:
從1998年到2000年的3年內主營收入從3.8億元增加到8億元,躋身于中國乳業的第一陣營。并于2003年9月1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
三元股份鼎盛時期占北京80%牛奶市場,其母公司三元集團源于有50多年歷史的北京市農墾局,三元集團從計劃經濟時代繼承了大而全的生產模式,旗下不但有乳品,還有種業、養殖業、石油公司、出租車公司、房地產甚至酒店業,并持有北京麥當勞的50%的股權。
鏈接2
關于中國乳業的黃金十年
從相關統計數據我們可以看到,在2006年之前的十多年間,中國乳制品產量增長了8、9倍,液態奶則增長了十幾倍。2005年中國奶量的總產量已居世界第4位。在外界看來,中國乳業進入了高速成長期。
2005年,蒙牛乳業的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該公司在成立后的5年里,銷售收入增長了200倍。并由此一躍成為伊利乳業之后的中國乳業第二位的座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