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榮
從創新經濟學理論上講,與“始創新”和“流創新”的理念相比較,知識創新屬于“源創新”的新理念,更具有質變性或革命性或獨占性的知識特性,能夠開發出貿易與知識和財富共增輝的新價值,但也存在成功少、失敗多的風險性。國外學者借助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模型進行定量研究和統計顯示,在全球經濟貿易增長中,知識創新的貢獻率已經由20世紀的5%上升到今天的70%左右,而其對全球100強跨國公司的貢獻率已經超過80%以上。我國外貿企業長期以來以“知識跟蹤者”的角色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加工貿易與貼牌出口一度占居主導地位。近年來我國外貿的傳統比較優勢不斷弱化,新的競爭優勢又尚未形成。面對我國超過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貿易大國帶來的種種新挑戰,都要求我國要緊緊依托知識創新協同論的理念,加快培育外貿的全球競爭新優勢。
一、協同創新是增創外貿新優勢的有效途徑
(一)協同創新是知識創新的最好方式
在現代國際貿易中,知識創新競爭日趨激烈,知識交叉和技術融合加快,新興技術、新興產業,知識研究型企業正逐漸成為引領未來知識創新的力量。但知識創新并非易事,充滿著挑戰和風險,是一種高收益與高投入、高風險和高付出相伴相生的創新活動。
協同創新作為一種全新的跨組織創新模式和一種開放型的創新模式,能充分調動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夠最大限度減少風險損失,降低創新成本。對于加快產業內貿易一體化的知識創新及創新鏈各環節的知識與技術融合,能更有效地凝智聚力,實現知識資源最優配置,比單一個體的獨自知識創新有更快捷的新突破。
(二) 知識協同是協同創新的核心
與知識創新有關的知識可分為可編碼的顯性知識和難以編碼化的隱性知識。顯性知識可通過信息媒介在組織之間傳遞和流動,但隱性知識具有緘默性,只能通過非正式的交流和互動學習實現轉移、溢出和共享。始創于194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園內查爾斯河畔的世界“工業聯盟項目”辦公室(MIT),是美國及全球首家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戰略合作平臺,更是當今全球最大且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其使命就是促進MIT與全球產業和企業有效開展產學研的協同創新和項目合作,目前,有近200家世界頂級企業成為MIT的合作伙伴,來自北美的企業占27%、亞洲占22%、歐洲占31%,我國海爾等一些中國企業已成為其會員。
我國目前的產學研合作還主要停留在技術轉讓和委托研發等較低層次的合作上。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并不意味著創新價值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都要在企業內和企業之間來完成,而是讓企業成為技術集成、產業化、商業化和國際化的平臺。這個平臺要在“協同論”的理念指導下,要從以往的技術轉讓向知識創新和委托研究轉變;由聯合開發向共建知識創新實體的方向轉變。在新技術研究和共性技術開發及人才培育上,應有效發揮大學和研究院所的優勢。產學研協同創新離不開政府等相關組織的協同,只有通過共建“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的創新網絡和知識創新協同平臺,方能使無序的創新要素和技術資源進行有效的組織、融合、轉化、擴散,才能形成有較高正能量的知識協同創新。
(三)機制協同是知識協同創新的制度保障
協同創新在本質上是一種開放型管理體制的創新,其創新協同參與者的合作動力、協作關系、責任邊界、利益范圍、風險分擔等都需要科學定位和明確界定,只有建立和完善相應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才能保護好協同者各方的利益。產學研協同創新是新形勢下知識創新全價值鏈的合作范式,要有新的體制和機制將疏散的組織、人才和資源聚合起來,并在創新主體之間建立一種適當的平衡,以制度和法律法規來規范合作各方的行為,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長效機制。
二、突出“專利標準化”在外貿協同創新中的支撐作用
(一) “專利標準化”是培育外貿全球新優勢的關鍵舉措
近年來,我國國際專利發明和專利許可的申請大幅增長,國際技術標準占用量也增長很快,但同世界貿易強國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特別是在“專利標準化”的產出水平上缺失太多。截至2013年,由國際ISO和IEC聯合委制定的460多項電子信息技術國際標準中,總共納入了2600多項專利,平均每個國際標準中有56項專利。這些電子信息技術國際標準中80%的專利來自世界貿易強國,而我國只有一項專利納入其國際技術標準。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產品出口占全部出口的38%,專利標準化程度極度低下的狀況,同我國是全球第一貿易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稱。“專利標準化”通常是指國際技術標準中嵌入專利,而國際技術標準,即由聯合國認定的30多個標準化組織所制定的國際標準,這些標準屬于公知領域,具有普適性及應用性。技術專利是指專利擁有者對其所創新研發的智力成果,及其所享有的專用權利,是政府授予并有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在規定期限內的壟斷權和經營權,屬私有的知識產權領域。
鑒于標準與專利具有相悖的屬性,因而國際標準制定組織在原先的標準制定規則中,一般都不涉及專利的問題。但如今在全球知識創新如井噴的大潮中,基于“協商一致”的原則,逐漸將專利納入標準已成大勢所趨。專利與標準分離在國際貿易中雖然是主流,但逐漸遞減。“專利標準化”在提高國際高端貿易效率、效益和質量中,所聚集產生的知識創新效應,是主流的積極效應,也是長久的可貿易創造效應,代表了專利與標準內在預見一致化的發展方向。“專利標準化”也會造成新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給全球的貿易自由化帶來障礙,但這是非主流且短期的消極效應。我國標準與專利主管部門以及外貿企業要高度關注“專利標準化”的國際走向,研究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法規,使專利納入標準,由合理性變為合法性,從而運用“專利標準化”這一新興理念,為我國外貿培育全球競爭優勢貢獻正能量。
(二)依托高新區構建開放型協同創新“專利標準聯盟”
國家和地方已建成的眾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是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主力軍。2013年,國家級高新區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占全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41%,但出口產品中加工貿易占主導,對外標準專利依存度偏高,在執行相關高新技術標準中,要向國外標準專利持有者支付高昂的專利費。世界貿易強國的高新技術產品貿易比重超過70%,基本上是專利與標準的大系統、大整合、大集成。一項高技術標準往往要涉及多項高技術專利,標準中嵌入專利,專利隨標準在貿易中傳播而成為國際標準,世界貿易強國正是通過“專利標準化”途徑,在全球高新技術產品貿易中獲取了更多的市場份額和豐厚的貿易利潤。“CSM”是貿易強國的阿爾卡特、愛立信、西門子等跨國移動通信技術大公司組建的“標準聯盟”,其所制定的國際通信技術標準中,內含3000多項信息技術專利。截至2012年,全球223個國家和地區采用CSM標準手機的用戶超過了30多億,CSM標準所涉及的專利技術許可費、產品及服務占全球無線移動通信國際市場86%的份額。
我國依托國際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構建協同型“專利標準聯盟”,有利于園區內或園區之間企業或成員擁有的標準和專利,進行交叉許可和標準嵌入專利相互共享,從而節約標準專利化的費用,而且交易量和效益可以進一步對內對外擴大貿易。2013年10月,北京中關村高新區被國家標準委批準建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中關村將堅守“知識預見內在化”的價值創造理念,通過“知識技術化、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國際化”的知識創新路徑,為我國高新區構建協同型“專利標準聯盟”提供經驗。
(三)借助大學聯盟構建“專利標準化”協同創新聯合體
在全球合作創新文化的驅動下,大學聯盟已成為世界經貿舞臺上必堪重用的知識創新高地。國外大學聯盟的時間起步早,也較為成熟。1958年,美國東北部的哈佛、耶魯等8所研究型大學組建了常青藤大學聯盟;1994年,牛津、劍橋為代表的英國20所研究型大學組建了羅素大學聯盟;1999年,英國的帝國、荷蘭的代夫特、瑞士的蘇黎世、德國的亞琛4所歐洲著名的理工大學聯合組建了大學聯盟。我國于上世紀90年代開始組建大學聯盟,如上海16校、武漢7校、中國C9等大學聯盟。我國C9聯盟是指首批進入國家“985工程”建設的清華、北京、哈爾濱工業、浙大、復旦、上海交大、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共九所院校。
國內國際創建大學聯盟的實踐表明,在合作與競爭成為時代主題的今天,這個通過自愿平等、互惠互利、資源共享而建立的大學聯盟,已成為國際經貿舞臺上進行全社會知識資源創新整合、促進協同創新、共同發展及提升整體實力的一個重要途徑。有效借力中國大學聯盟的豐厚知識資源來服務我國“貿易強國夢”的光榮使命,顯然極富重要的現實意義。應鼓勵我國有實力的外貿企業與大學聯盟自愿合作組建“專利標準化”創新聯合體,有效地發揮大學聯盟的優勢,外貿企業則主要在“專利標準化”項目決策、研發投入、應用成果,商業化當中發揮主體作用。在明確“聯合體”內參與者定位的基礎上,以合理的利益機制,建立合適的“聯合體”運行的長效管理機制和系統保障機制。
三、倚重知識產權助推外貿協同創新
(一)殷實推進外貿企業知識產權自主化
知識產權的自主創新能力,是反映外貿企業在人才支撐和資金投入上對自主知識產權創新的傾斜和重視程度,通常用知識產權自主研發投入與企業外貿經營收入的比值來衡量。隱性自主知識產權將在未來的國際競爭與合作中占居主導地位,同顯性自主知識產權相比,隱性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更多的異質性、隱含性、稀缺性和難以模仿的特征。
隨著我國知識產權戰略的穩步推進,我國外貿企業的知識產權對外依存度,已由先前的85%以上,降到如今的65%左右。外貿企業自主知識產權水平呈二元結構的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大部分外貿企業的知識產權對外依存度依然偏高。例如我國手機生產出口或內銷的企業,依賴國外專利供給配套的支出,已占到每部手機成本的35%以上,手機生產者和銷售商給外商付出高昂專利費后,自得利潤已所剩無幾。因此,外貿企業知識產權的對內依存度,已成為外貿企業實現知識產權優化配置及其價值創造最大化的主要途徑。
(二) 創新外貿知識產權競爭力的培育方式
從國際上看,知識產權競爭力攸關世界各國的發展全局。歐美國家高度重視新興知識產權的產出、儲備、保護和運用,其知識產權的研發周期和效益水平一直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新時期我國外貿提升知識產權國際競爭力的著力點,要以新興戰略性產業和國際高端市場為導向,通過完善長效的協同創新機制,著力降低我國出口產品的知識產權對外依存度。
國際專利許可權是知識產權制度下最豐富的知識成果,我國外貿企業在專利許可權應用上,要由依賴國外供給為主逐步向依靠國內供給為主與國外適度供給相結合轉變;由跟蹤模仿為主向改進消化再創新為主與自主供給相結合轉變;由產品出口和到境外投資再逐步向自主知識產權輸出轉變。
(三) 進一步改善我國外貿知識產權的激勵政策和保護制度
目前,同歐美國家相比,我國在知識產權的激勵政策和保護力度上,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激勵政策要突出挖掘知識創造主體的智力潛能,使其創造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知識成果,尤其是在提升我國發明專利、專利許可和國際專利申請量、授權量上創造更為豐富的成果,鼓勵知識產權主體在知識產權成果的轉換過程中有更多的突破。同時,還要把激勵政策轉移到我國外貿企業,激勵外貿企業參與知識產權的營運和交易,激勵外貿企業不斷提升知識產權自主創新的能力。
要進一步優化我國現有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尤其是著力保護知識產權擁有人的合法許可權益,強化懲治侵犯知識產權及防止假冒的法制化力度。要建立完善長效的協同創新機制,就要著力提高侵權成本,降低維權成本。當前,還要審慎填補新型知識產權立法空白,合理提高知識產權執法水平,全面提升外貿領域的知識產權的激勵和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