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芹
[內容摘要]在高中語文教學改革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是教師們達成的共識,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重要目標。教學改革中合作教學法較好地體現了學生在高中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實現知識和能力目標,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合作教學法;合作學習;高中語文教學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合作教學法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合作教學法能夠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揮設計者、組織者、引領者的作用,科學組織、高效實施合作教學法,有效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本文主要從優化合作學習方式、創設問題情境、提高語文應用能力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優化合作學習方式
合作教學法,顧名思義是采用集體合作研究的學習形式。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立足于高中生的身心特點,遵循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及目標的要求,對學習載體進行優化設置。新課改要求高中語文課程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為學生提供語文素養拓展和提升的空間,因此,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拓展語文學習的信息空間。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唐詩宋詞選讀》時,筆者設計了以下教學思路:(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為例)
1.學生課前用一周時間自學,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閱讀她的作品(教師可推薦一些閱讀篇目),對李清照的詞風有初步了解。
2.組成李清照作品《如夢令》《一剪梅》《醉花陰》研究小組,學生自愿組合,明確組內分工,推舉主持人,共同擬定發言提綱。課后各小組共同為發言人準備資料,并制作配樂朗讀錄音和幻燈片。
3.用一節課時間進行討論與交流。各研究小組分別匯報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師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并適時點撥。
4.最后一課時,在教師的主持下學生對李清照、蘇軾、辛棄疾、陸游的作品進行總結討論,梳理宋詞發展的脈絡。
5.課后作業:每個學生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就宋詞某家某篇或點評議論,或抒發感想,體裁不限,命題自由。一周內完成,在班內張貼交流。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互助合作的精神。在交流活動中,為了展示本小組的學習成果學生們分工合作,發揮各自的特長,有的負責文字加工,有的負責電子文稿的演示,有的承擔演講任務,大家各司其職,積極投入。特別可喜的是小組合作學習增加了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小組交流的信息量遠遠超過了教師的預想,學生創造的靈性也充分顯現出來。
二、積極創設問題情境
課堂提問是一種最直接的師生雙邊活動,是了解學情的最快的信息反饋手段,也是教師突出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的關鍵。提問的目的是通過設疑、解疑使學生的認識水平得到提高。因此,設計提問要選準問題的突破口,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要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智力水平,設計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難度的問題。
例如,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5中的課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內容繁雜,不易理解,直接分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給“我”留下的不同感受,學生恐怕難以回答。因此,教師可以就“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分別提出一些小問題讓學生思考,如百草園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你聽了美女蛇的故事后有什么感受?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讀后對他有什么印象?寫三味書屋后面的小園有什么作用?在認識以上問題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比較二者的不同,就會加深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把統領全文的大問題進行分解,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高語文應用能力
語文學習不僅要立足課堂,而且要延伸到課外,只有把課上與課下、學校與社會結合起來,在一個開放的環境中才能真正實現有效的語文學習。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利用課本上學到的語文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例如,在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3《背影》一文中有一段關于父親背影的描寫,是課文的重點部分。教學時,我首先要求學生仔細觀察教材中的插圖,然后閱讀這段文字并思考:父親的體形和衣著是怎樣的?爬上月臺有哪些動作?這時,由于學生已經進入到問題情境中,所以討論時氣氛非常熱烈,教學效果也很好。用語文知識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既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應用語文的意識,也進一步密切了師生間的合作關系。
“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是合作教學法所追求的境界,它將師生之間的單向或雙向交流改變為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黃展東.高中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問題研究[J].2011,(21):21-22.
[2]李傳江.網絡環境下高中語文自主學習團隊構建的實踐與研究[J].學生之友(高中版),2012,(06):30-32.
[3]王坦.合作學習的理念與實施[J].中國人事出版社,2013,(10):29-31.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