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成 張建國
摘 要: 新的地理課程標準要求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鄉土地理是踐行這一理念的代表,對于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和培養創新能力有積極作用,在中學地理教學中,課堂內外我們要多途徑整合鄉土地理知識,建立課外地理實踐課程體系,開展地理調查活動,積極推進地理教學有效開展。
關鍵詞: 課程標準 創新能力 實踐課程體系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版)》要求高中學生“學會獨立或者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1]。為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需要建立發展學生技能的平臺,鄉土地理作為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在地理教學中具有獨特優勢,對于增強地理教學效果和發展學生創新技能有突出作用。
一、鄉土地理的重要性
1.鄉土地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鄉土地理,簡單地說就是介紹家鄉自然地理環境及風土人情等各種地理現象的一門學問,由于它就是我們身邊看得到、摸得到的地理素材,因此具有區域性、直觀性的特點,基于此,在地理教學中如果適當引入鄉土地理因素,把教材知識細化、具體化,讓學生看到地理學習的實際價值和意義,則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地理教學順利開展和有效教學。
2.鄉土地理教學有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深層次掌握。
傳統教材缺乏鄉土地理的因素,使得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感性認識過剩而理性認識不足,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生在生活中對教材缺乏實際體驗,因此理解不夠深刻。鄉土地理的引入將有效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可以在身邊實際生產生活中體驗地理知識 ,加深理解和掌握,實現感性知識到理性知識的飛躍,更好地增強地理學習效果。
3.鄉土地理的整合可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鄉土地理不是引入課堂這么簡單,還要有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要從紛繁多樣的材料和知識中提煉出經典的家鄉地理認知,需要學生有多端型和伸縮性思維,這些思維能力的養成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此同時,在豐富多彩的課外實習活動中,學生創新能力得到培養。
4.鄉土地理的整合有利于學生增強家鄉自豪感,激發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飽滿熱情。
由于鄉土地理知識把書本上的地理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學生能夠利用所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從而增強自信心和自豪感,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建設家鄉的過程中。
二、鄉土地理與中學地理教學的整合策略
1.鄉土地理的課堂整合策略。
(1)教師務必強化專業素養。
開展鄉土地理教學,地理教師本身要有足夠深厚的專業底蘊,地理知識務必扎實牢固,與此同時,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同樣要精通,要能夠把握學生的學習狀態、心理情結,在此基礎上,收集鄉土材料,關注家鄉建設,把握變化的風土人情。為上好一堂鄉土地理課做好充分準備。
(2)轉變教學方式,優化教學方法。
地理教師要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大力提倡案例教學法、研究性學習法等,發揮學生主體性,調動其學習地理知識的積極性。如講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山地的形成》時,可以以當地的山地——泰山的形成和現狀為例討論斷塊山的特點,這是案例教學法最簡單的應用。至于研究性學習,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可以開展一些諸如當地人口分布調查一類的簡單研究項目。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注意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而不能為了案例而案例,為了項目而項目。不能脫離地理理論,其間還要樹立觀念、培養情感,注意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
(3)課堂上,注重多媒體技術的整合應用,實現圖文并茂、聲像并茂。
研究表明,視聽并用將獲得更多的教學信息量、更高的記憶保持率和最佳的學習效果[2]。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如講泥石流發生原理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展現泥石流爆發的動態效果圖,把泥石流發生發展過程直觀生動地展現給大家,就會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把家鄉這一特殊區域地理資料或者其中某一方面制作成宣傳片或者動畫,同樣能取得良好效果。
2.鄉土地理的課外實踐整合策略。
(1)建立地理校外實踐課程體系。
鄉土地理課外實踐課內容十分豐富,考察或調查內容案例,應該本著提高學生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利于國家乃至全球發展的原則。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束縛,廣大師生缺乏時間和精力上好地理課外實踐課。新時期,有關部門應當提供政策支持,建設適應新課程理念、突出實踐性、強調探究性的鄉土地理深外實踐教育體系[3]。學校要配備專業教師進行實地指導和服務。
(2)不定期舉行野外地理考察活動。
根據地理教學內容的需要擇機開展野外地理考察活動,加深對教材地理知識的理解,開展活動時,教師要統籌安排,明確活動目的,制訂活動計劃。對學生進行分組、協調,做到分工明確、安排合理,同時做好后勤準備工作,保證師生人身安全,如學習必修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這一節的垂直地帶性差異這個知識時,可以安排學生對泰山進行實地考察,由登山線路起點紅門開始,每到一定海拔高度記錄下植被情況,一直到玉皇頂可做多次記錄,然后進行匯總和比較,最后得出結論。事先,教師制定安全通暢、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線路,必備GPS、相機、標本夾等考察儀器。同時將學生分好組,各司其職。
(3)開展地理鄉土調查。
相比較上文的野外地理考察,地理鄉土調查要求更為嚴格,需要有較強的觀察能力、研究能力、信息搜集和信息加工能力,其對鄉土地理教學開展的作用極為突出,教師要積極開展地理鄉土調查,嚴格篩選調查對象,做到目的明確、價值突出,在開展時要積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探究學習,最后回歸教材。如就泰安市轄區內河流情況進行調查時要求學生堅持一絲不茍、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而不能弄虛作假,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一方面要向水文、氣象等部門查閱和了解基本情況,包括河流分布、流量、流域面積、汛期、結冰期、年季變化等基本水文信息,另一方面查閱地方志、走訪群眾、實地調查訪問,收集第一手資料。這些過程中的辛苦與收獲,相信親歷過的學生都能深切體會到,對于科學精神有更深的認識。不過,這僅僅是開始,更為艱巨的工作還有待進行。如選擇大汶河進行實地綜合考察,這一考察過程包含了大量艱巨、細致的工作——河流有污染的話,污染來自何處?是什么污染物?化學成分有哪些?污染范圍有多大?對環境的影響程度如何?要完成這一系列工作,很多事都需要躬親必行,有時得頂烈日、避雷雨、戰嚴寒、冒酷料,還有忍饑渴、耐疲勞……總之,要求學生戰勝一切來自體內外的干擾,才能順利完成調查工作,在此過程中,學生還要進行分工,明確各自責任,合作協調。一項任務完成后,學生會發現學到的東西、得到的鍛煉比地理課堂多得多,經歷過這些后,他們真正體會到戰勝艱難困苦后的愉悅,意志力得到磨煉,綜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鄉土地理是中學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有效教學有重要意義,在鄉土地理學習中,師生可以共同進步與提高,深化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有利于發展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潛移默化中陶冶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操,因此,必須注重鄉土地理與中學地理教學的整合,在做好課堂鄉土地理整合的同時,積極建設課外地理實踐課程體系,開展地理考察和地理鄉土調查,才能更好地實現地理知識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踐行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稿)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1版.
[2]李家清地理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與基本方法.課程·教材·教法,2004(24):64-67.
[3]張雷.探究式中學鄉土地理教育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