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珂琦
中國古代的大教學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里的好之、樂之,其實指的就是興趣。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認為:“沒有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見興趣對學習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生物學科發展到今天,由于不是中考科目,學生難以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能運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種方法和手段,激起學生濃厚的生物學習興趣,那么學生學習就會熱情高漲,積極主動,樂此不疲。在有張有弛、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將不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沉重負擔,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速度與程度將會大大提高。可見,要上好一堂課,很有必要花工夫設計教學的“開場白”。
一
那么怎樣才能在生物課堂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學生愛學的目的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在生物課導入設計中,我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式。
1.前后銜接,分層提問導入。
在教學中,教師的“導”,是為了學生的“入”。要把學生的注意力從課前狀態盡快吸引到課上,教師應該細觀察、巧琢磨,精心提問。
如,“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二”,我用了一個有趣的引言:英國有一美貌風流女演員,寫信向大文豪蕭伯納求婚:“因為你是個天才,我不嫌你年邁丑陋。假如我和你結合,咱們的后代有你的智慧和我的美貌,那一定是十全十美了。”蕭伯納給她回信說:“你的想象很是美妙,可是,假如生下的孩子外貌像我,而智慧又像你,那又該怎么辦呢?”請問這位求婚者和蕭伯納說得有道理嗎?這樣不僅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轉移到課堂上,提高學習興趣,還順利導入了新課。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導入,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注意力集中,急切想了解新課內容。
2.置疑中導課。
在教學中,有些生物概念如果就照概念講解,就會顯得很枯燥,這就需要教師積極探索,在平淡無奇處置疑,激發興趣,活躍思維。
如在講蝗蟲的呼吸器官時,將兩只蝗蟲分別置于兩個大口瓶中,其中一只頭浸在水中,另一只腹部浸在水中,然后問哪一只蝗蟲會悶死。這樣在學生腦中形成“懸念”,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這樣的導入使學生興趣盎然,一上課就將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對新知識的探究上。
3.詩詞或名言導入。
詩詞是一種精煉、生動、優美的文學形式,利用集中反映生物事物特征的詩詞導入新課,不僅能使學生更感性地了解生物現象,而且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如在學“水循環”時,我用“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入新課。這并不是李白的夸張,黃河正是匯集了降落于地表的雨、雪、冰雹而滔滔不絕奔向大海。從“春雨貴于油”的華北到“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的長江中下游地區,原來降水既有季節變化又有地區差異,對生物的生存有很大影響。對“地球上的水資源”一課,我則是采用名言導入的。人類第一個乘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蘇聯宇航員加加林說 “我們給地球起錯了名字,它應叫做‘水球,因為從太空中看到的地球是一個蔚藍色的十分美麗的星球,它的表面大部分被海水覆蓋著”,接著展開教學。
4.故事傳說導入。
如講《微生物》時,介紹下面的故事:英國有一位伯爵請了一個女廚師,叫瑪麗。在瑪麗工作的時間內,伯爵家先后所有家人和傭人都得了一種傷寒,當時大家都不知道為什么出現這樣的情況。一年以后整個倫敦市有一千多人患了這種傷寒。最后經醫學專家多年的跟蹤調查,所有這一千多人所得的傷寒都來自瑪麗的傳染,而瑪麗只是攜帶者。最后把這種傷寒取名為傷寒瑪麗。由于導入的懸念影響學生的選擇,能使注意力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所指向的對象,使它處在意識最清晰的焦點上,令學生展開豐富想象。課伊始就意趣橫生,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于課堂。
5.圖片導入。
圖片種類很多,有自然圖片、生物圖片等。它可以在學生面前再現眾多的事物和人物形象,給學生以生動的視覺感受,便于吸引學生注意力,為生物教學提供寶貴素材。例如,“生物的起源”一課,我是用圖片展示法導入的:讓學生看生物圖冊彩頁,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種生物圖片及人工選擇、克隆動植物等人造生物,通過圖片展示,引出生物起源的概念。
6.歌曲導入。
在課堂上引入歌曲,可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引起學生思考。如講“人與自然呢……統一整體”時,引入《快樂天堂》:“大象長長的鼻子正昂揚,全世界都舉起了希望,孔雀旋轉著碧麗輝煌……”讓同學們一起感受人與自然統一整體的協調感。
二
在導入設計時應該注意以下方面:
1.新課導入,是為學生學習新知識所做準備。
新課導入的方法很多,不限于以上所述,重要的是都是想方設法讓學生迅速投入,使他們快速集中注意力,激發他們濃厚的求知興趣,營造愉快的學習氛圍,使他們“愿意學”“樂學”。
2.同一教材、同一教學內容,導入方法對不同的班級要有不同的導入設計,使用不同的導入方法,即因人而異。
這需要根據不同班級的不同特點進行具體分析而定。如較穩定的班級和較活躍的班的導入設計應有所不同。對于同一個班來講,導入的方法要經常變換,這樣有利于保持學生的新鮮感,以至于在課間休息時間就已開始議論下節生物課老師又要講什么了。學生處于這種精神狀態中,無疑是良好的學習情緒。
3.從系統論的觀點看,教學過程的結構也是一個系統。
好文章的結構一般是“鳳頭”“豬肚”“豹尾”。在教學過程中新課導入就是“頭”,它為“肚”“尾”的開啟,為后者服務,而不是孤立的。如果將其割裂開來,置其他部分于不顧,那么再精彩的新課導入也不能達到預想的結果。所以一堂課開始就要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一旦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調動起來,就要抓住這個教學過程的“黃金時刻”,形成教學高潮,完成教學任務的核心部分。
總之,“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生物課堂教學中的導入環節,目的在于組織好一堂課的開端,先聲引人,先聲奪人,先聲服人,激發學生求知欲,并將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入在實際教學中無需占用太多課堂時間,要經常變換手法,促使導入方法多樣,新穎別致,引人入勝,使課堂教學以舊帶新,新中有舊,讓學生在快樂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到新知識,獲得新能力。